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⑴ 遗传: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⑵环境: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③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性格是怎样发展成熟的呢?它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它有无变化?这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学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性格的发展、形成及变化,和人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因素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争议颇大的问题.一般理论都倾向认为,遗传因素通过气质和智力而影响人的性格.在遗传因素的作用形成的气质,按照自己的活动,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在帮助人时动作敏捷、热情溢于言表,而粘液质的人则沉着冷静,情感蕴含在心.气质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所以,一开始气质就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早已为詹森研究证明了.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商上总有显著的相关.詹森把此归因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进而言之,智力和性格都受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和类型的影响,而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冷静地审时度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在艰难险阻中表现出自觉、大胆、果断和坚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性格的成熟是相对的,绝对的成熟是不存在的.从人所处环境的变化不定来讲,性格也有一定变化,但是,除非较大刺激(比如失恋、对自己重要的人发生意外、重大失败或挫折等),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就基本稳定不变.二、性格内向形成的原因性格在心理学上是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是人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内向是一种用于区分人格类型的简单方法.最早由荣格所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种可能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定向以及围绕个人内在世界的主观知觉与认识占优势的人格类型.现在一般认为,内向人的兴趣与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除了亲密朋友之外,不易与他人随便接触,对一般人显得冷漠;待人含蓄、沉思、严肃、敏感;缺乏自信与行动的勇气;喜好幻想;情绪活动比较稳定;喜欢有秩序的生活.1.性格内向者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有一位性格内向的人说:“我并不是厌世,但我确实不知道生存世上的意义.我对人对事都没有特殊的爱恋,我希望可以躲起来不必面对这个世界.我每天早上都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太难应付了,每天由办公室回到家里的时候,我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放假的日子,我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一定要留在家里,无论如何也不肯出去.我最怕的是人,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所以为了逃避与别人比较高低,我在尽可能范围之内都避免与别人接触.我很怕向别人提出问题,我怕被人骂我笨,所以工作上及生活上有许多事我都一知半解,得过且过就算了.可是我又怕别人识穿我的无知,因此我加倍谨慎,避免与人接触.虽然我躲在自己的‘一人世界’里觉得很安全,但同时我也觉得孤独.我向往能多几个好朋友,我希望自己不要这么怕与人接触,我希望可以仔细地去了解自己工作及生活的环境,我希望可以真正地享受人生.”2.内向性格是怎样形成的?(1)由于自我意识敏感而产生对人的“紧张症”、“恐怖症”如有的中学生与异性接触时,过分强烈地意识到对方是异性,造成情绪紧张过度,陷入尴尬局面.(2)家庭背景这往往是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患者的父母常属于较为冷漠的人,他们深信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从性,身为父母必须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位患者说:“小时候,爸妈从来不鼓励我有好奇心,他们对我的问题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闲事,做好份内的事.”家长不鼓励子女去结交朋友,或参加任何课余活动,他们认为这类活动会使儿女“分心”,对正常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踏入社会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学校及家里.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儿童,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在刚踏入社会做事时,无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这些人对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反感,使他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入自己的个人世界.(3)与经历有关性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在人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的生活环境,具体地讲,就是人的家庭、学校、工作等,人与环境关系发展的过程便是经历,经历也是性格形成的条件.3.怎样正确对待与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1)应当认识到: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各有优缺点.研究表明,内倾与外倾型在学习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内倾型的最主要优点是遇事沉
问卷维度是指从某个方面比如气质类型智力等把整个问卷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一个维度,一般不往下再划分了,否则分析出来就比较麻烦。问卷中每个题目就是一个项目,项目就是具体的题目
《假性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中的不和谐该如何调整,失恋痛苦真的是对方给你的么?并不是书中会有答案,你们吵架真的是他给你气的么?其实也不是?书中有答案。并且情感中到底选什么我们要看到自己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只看物质还是对你好。最后书中也会教你认识自己。《爱的艺术》:让你学会爱懂得爱的书。最终我们达到《清醒的活》,此书中会给你解除掉所有认知,只剩下那份存在,你不是你的一切,一切也不是你,你慢慢可以看到光透过外面的一切与你融合,通透发光,又无又有的你自己。看后可以和我分享哈[比心]
曾经啊,《圣经》里有一个所罗门王审判婴儿的著名典故:两个妇人告状到所罗门王那里,都说婴儿是自己生的。在找不到人证、物证的情况下,所罗门王判道:“既然搞不清楚孩子是谁的,我只好依法公断,把婴儿一剖为二,各分一半”。其中一个妇人听了,忙说:“我不要了,求陛下把孩子判给她吧。”所罗门王于是知道她是真正的母亲,把婴儿判给了她,处罚了冒领婴儿的妇人,在科学极其发达的今天,只需要化验一下婴儿的血液,就可以正确的作出判断。而在古代,侦察和审判案件往往依靠个人的智慧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印度民间传说里还有这样的故事:有个求婚的男人乔装打扮成女人,混在女人堆里,请求聪明的公主从较远距离把那个男子识别出来。公主叫这些妇女排成一行,迅速地向她们腿问扔一只柠檬,叫她们接住。女人们都张开两膝,用裙子去接柠檬,只有那男子本能地把两腿一夹,想把柠檬夹住,于是那男子的身份立刻暴露出来。从“审判婴儿”和“分辨女人”这两个故事中,不难得出侦探小说的雏形。西方的悬疑小说主要分三大类:侦探小说、问谍小说和犯罪小说。历史悠久的侦探小说,起源于什么时候?这里就牵涉到侦探小说的定义。有的把写犯罪(主要是谋杀)题材的文学作品一概说成是侦探小说,因此说侦探小说起源于圣经;又说古希腊的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写俄狄浦斯在襁褓中被遗弃荒野,长大后在不认识父母的情况下杀父娶母,后来知道了自己的罪行,弄瞎了自己的双目以赎罪)和英国伟大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又译作《王子复仇记》,写哈姆莱特的叔父杀兄娶嫂、篡夺王位,哈姆莱特向他复仇的故事)都是侦探小说的前驱。这些说法抹杀了侦探小说与写犯罪题材的严肃文学之间的界限,显然言不成理。当然,侦探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文学传统(包括民间文学)自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道洛西·赛耶斯在她一九二八年编选的短篇侦探小说集的序言中论述侦探小说发展史时,强调了东西方文学传统对侦探小说的影响.尤其是逻辑推理和犯罪心理学两个因素。上述印度的民间故事就是她在序言中所列举的,借以说明揣测人的心理对侦探小说发展的影响。西方评论界已公认美国作家爱伦·坡是侦探小说的鼻祖,因此简略地介绍一下爱伦·坡在这方面的创作,对理解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爱伦·坡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个主张纯艺术的作家,他认为文艺的任务既不是反映客观现实,也不是抒写作家的内心世界,而在于创造某种“预定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他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粹的主观思维过程。他最初写诗,他的诗从“怀才不遇”的情绪出发,描写怪诞、病态的形象,有浓重的颓废色彩。他从三十年始写短篇小说,一生共发表了大约七十部短篇小说,各种体裁和内容的都有,其中只有五篇是侦探小说,而这五个短篇侦探小说却对后世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为写侦探小说的五种模式。第一篇《毛格街的谋杀案》发表于一八四一年,一个青年妇女和她母亲在住处被谋杀,被害者在死时发出了连续惨叫声,邻居听闻后连忙赶到,楼房的出口被死死的堵住,所以凶手决不可能从门口逃出。房内门窗紧闭,而且楼层又较高,凶手在四楼开窗逃脱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然而警察破门而入时,只见尸体,不见凶手。警方逮捕了一个无辜的嫌疑犯,却始终破不了案。业余侦探——杜平到了现场,发现了一些被警方疏忽的线索,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断定凶手是从窗口跳出去的,逃跑时撞了下百叶窗,使窗子又自动关上了。要跳窗缘着离窗约五尺半拮灯的长木杆逃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被害者手中又有一些奇怪的毛发,不象是人身上的;此外凶手似乎有超出一般人的巨大力气,说话声也不象是普通人的语言。从这些线索推论,杜平断定凶手是只大猩猩。这个短篇小说包含了后世侦探小说的几个基本要素:一、错捉嫌疑犯,警方把过多注意力用于发掘嫌疑犯的犯罪动机、方法等等,反而忽略了真正的重要证据和线索;二、密封的犯罪现场,迷惑住一般人,使案件带有神秘气氛;三、用意料不到的结论破案。业余侦探破案成功的关键是两点:一,有较高的推理能力;二、基筑于推理能力上的敏锐观察。小说还体现了被后世看作“侦察科学”的两个基本原理:一、排除了一切不可能性以后,剩下的就是事实(不管它如何离奇和迷惑人);二、案情越反常,破案越容易。从艺术手法上,这个短篇也有巨大的影响。其一,它首先塑造了智慧比警方高出一筹的业余侦探形象,这个形象成了一系列同类小说的主角;其二,故事由一个侦探的朋友讲述出来,他本人的才智比侦探低,因而很崇拜侦探本人。这个手法后来被广泛采用,包括柯南道尔写福尔摩斯和他的朋友华生,克丽斯蒂写保洛和他的朋友哈斯丁斯上尉,甚至包括日本漫画《名侦探柯南》中江户川柯南借毛利小五郎之口讲述案件的来龙去脉。爱伦·坡的第二篇侦探小说《玛丽·罗杰之谜》更是纯粹用演绎推理法解谜,业余侦探杜平坐在家中椅中,犯罪现场什么的从来不去,做的只是把报纸中提供的许多零星材料和线索拼凑起来,加以推论,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更加有趣和神奇的是,这篇小说完全是根据当时的真实案情汇总写成的,可见爱伦·坡那时有意通过案件来考察和训练自己侦探案件的推理能力。真实的案情是纽约有一个年轻姑娘被谋杀,尸体漂流在纽约哈德逊河上,警方好几个月都捉不到凶犯,哗然。爱伦·坡于是把背景移到巴黎,改换了人名、地名,把这件凶杀案改写成小说,发表在杂志上。由于当时案件尚未破获,小说没有正式结论,而是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案情的许多关键问题(如犯罪的现场、人证、物证、可能的凶手)都摆出了不同的看法。后来该案破获,竟证明爱伦·坡的推论每一细节都是正确的。由此可见,一些优秀的侦探小说有助于人们提高思考、观察和推理能力,小说中的逻辑推理往往有科学根据,决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侦探小说完全是虚构、凭空捏造的。正如福尔摩斯有一次对华生所说的:“侦察工作是——或者应该是——严格的科学。第三篇侦探小说《被偷的信》主题有所不同,侦探杜平不再是个讲演绎推理的逻辑学家,而成了一个智慧超群的心理学家。小说的主题是写一件贵重物品隐藏在大家都看得见的地方,反而没有人去注意它。一个宫廷贵夫人失去一封重要信件,偷信者是宫中大臣,简直是当着第三者的面从她眼前把信拿走的,这封信的内容如若披露,就会有很大的政治影响,那大臣持信向贵夫人要挟,取得了很大的政治上的好处。贵夫人许以重酬,委托巴黎的警察局长把信找回。局长率人趁大臣不在时,简直把他的寓所翻了个遍,什么地方都找到了,甚至还叫人乔装打扮成强盗拦劫那大臣,搜了他全身,却始终找不到那封信。警察局长找杜平求助,杜平不赞吹灰之力,就把那封信找到了,原来那封信被揉得皱巴巴的,跟三、四张名片一起放在大臣写字桌边人人看得见的信插里!"熟视无睹”,最明显的事物最易被疏忽。爱伦·坡首先把这个不吉而喻的道理用作侦探小说的主题。后来有些侦探小说家,如英国的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就常常采用这个主题。他的一篇有名的短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就写一个罪犯扮成邮差,竟能自由出入一所受到严密监视的宅子,因为邮差在特定时刻在那里经常出入,大家看惯了,对他也就“熟视无睹”了。爱伦·坡关于侦探杜平的小说只有三篇,其他两篇侦探小说的主角已不是杜平,但它们的主题和结构对后来的侦探小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四篇《你就是凶手》写小镇上一个有钱人被谋杀,他的好友帮助警方搜捕凶手,找到一系列证据,结果肯定了凶手是死者的年轻侄子,把他判处死刑。故事的叙述者(一个隐姓埋名的侦探)怀疑那些证据,对所有线索重新进行审查,发现它们都是那位“好友”伪造布置的,终于在死刑执行前揭发出真正凶手。这篇故事用戏剧性结尾:凶手是最意想不到的人。罪犯布置假线索迷惑警方这一手法后来也经常被人模仿。第五篇小说《金甲虫》写的是密码和隐藏的财宝。主人公由于解开了密码,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宝藏。美国总统林肯在1860年接见美国作家豪威尔斯时说,他最爱读爱伦·坡的推理小说,每年总要一读再读。据说林肯本人在当律师时,也善于用推理方法帮助当事人解决案情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本土心理学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之所以很少有人提及,主要是本土在文化传承上,对心理内容的称谓,没有直接来说心理,而是运用的是道、情志、唯识等名称。 第一个,《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对人的心理进行了系统地揭示,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心理学系统。比如:1.提出了精神心理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2.提出了精神与五神五志的关系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精神内伤,身必败亡。3. 揭示了精神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天地自然的因素内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②社会人事的因素《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③内在生理的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4.提出了调理精神心理五行相克的方法等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等。第二个,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学说,乃至于的国学文化都从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对人的心理内容都有着极为深邃的阐释。比如,清朝的纪晓岚一辈子都在编《四库全书》,不去著书立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下的学问,该说的话都被古人说完了,我就不说了。仅以《四库全书》来说,它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包括心理层面的内容。第三个,佛家的“唯识学说”对于人的精神、心灵等揭示的更为深入。唯识学过于博大精深,过于繁琐的义理和复杂的名相、概念也让许多学佛者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