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关于性的理论:
是他的学说基础之一。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概论》一书中说,他的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现象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 第二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
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还从来没有人肯定过。
弗洛伊德所讲的性,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仅是官的性,他讲的性很广泛,概括起来大致有二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作为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洛斯的性,是指一切与爱字有关的那些本能的力,自爱和父母的爱,子女的爱以及人类的一般的爱;另一方面是生物本能的性,包括三个区域: 口唇区,门区和生殖区, 分别与生物的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相对应,即摄食、排泄与繁衍后代。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种本能。弗洛伊德所讲的本能。是与个人如种族之存续有关的人自身固有的冲动。弗洛伊德说,可以认为一种本能都有一个本源、一个意向,一个目的。这本源就是体内固有的紧张情况,而它的目的便是消除这种紧张,在本源到目的实现过程中,本能在心理上变成了一种驱动力。弗洛伊德把隐涵在性本能背后的驱动力叫被利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性生活是从儿童时期就有的。
儿童早期的性生活,即从婴儿到五岁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自恋期。儿童降生后最早的几个星期, 当时儿童还没有把自己当作单个人的意识。不同的部分本能多少独立地寻求它们的满足,儿童的性生活限于由刺激身体得来的感觉上的快乐。手指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儿童将近两岁时,自我意识生长了,性本能开始向着自己方向发展,把自己当作一个爱的对象。弗洛伊德称这一阶段为拿西梭斯期(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爱他自身的影子)。
第二阶段,是由于母亲的力量的作用,儿童由自恋期转向一种权力意识。这时母亲开始教给孩子清洁,而不让他随便便溺,所以使儿童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权力受到干涉,开始以喧吵哭闹和奔走以炫耀身体的嗜好表现出来。
第三个阶段,儿童开始向外界寻求自身爱的对象。他用以满足性冲动的对象首先是与他经常接近的人。于是补引起了俄狄浦斯情结和伊赖克辍情结。前者指的是男孩的感情,后者指的是女孩的恋父感情。在弗洛伊德看来,女儿偏向父亲,儿子偏向母亲。他认为, 男孩在很小的时候, 已经对他的母亲开始发展出一种特殊的爱情,把她看作自己的私产,把父亲看作与他争夺这场私产的敌人;小女孩同样把母亲看作妨害她与父亲恋爱关系的人,并且占据了她自以为应占的地位。
这里必须指出,这种和恋父情感都是无意识的。在有意识领域,仅仅表现为需要母亲和父亲亲昵和爱抚的愿望,以及男孩在父亲不在时,女孩在母亲不在时的快乐情感。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从五岁到十二岁阶段有一个性的潜伏期。这个时期失去性兴趣,自我脱离本我并开始约束和管制本我,使本我的冲动适合现实的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性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在十二岁到十八岁之间。这期间幼儿性的冲动复活了,它冲破了潜伏期自我的压抑,沿着早期即五岁以前时的发展途径前进。所以假如人们不了解五岁以前儿童性的发展,要医治这一时期的性变态是十分困难的。
青春期的性最大变化就是,以前性冲动多半是自恋性的,而此时开始寻找性对象;以前三个性区是单独作战,而此时生殖区成为主要的,其它两个区域完全臣服于生殖区的之下。
弗洛伊德性理论的精华就在对青春期的性与儿童时的性的联系上。他认为青春期的所有性方面的问题都与儿童的性有联系。·
弗洛伊德认为象恋、性、性冷感等这些性倒错现象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弗洛伊德由此认为:“如果我们相信,心理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患者依然保留或回返于幼儿之状况,我们便会对幼儿的性生活发生兴趣,然而追索那些影响幼儿性生活发展历程的力量,以了解究竟为什么,它们有的造成性错乱现象或心理症,有的却能享有正常性生活。”
因此,弗洛伊德提出性倒错现象的预防问题。他认为儿童时期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他们,他认为消除性倒错现象最强大的力量是使异性之间能够自然和真诚的交往和吸引。但是他认为这本身并不足以消除性倒错。他认为消除
恋,从社会角度来说,应该具有权威性的禁制。同时父母们要从儿童时期对儿童以真正的爱,以指引儿童趋向于异性;另一方面父亲应阻止男童的性活动,母亲应阻止女童的性活动,使他们对产生敌对情绪。这样可以避免恋和性倒错。所以弗洛伊德得出这样的结论;性倒错是人类性本能中普遍存在的,只有在儿童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使机体正常发展和从精神上正确引导,性行为才可能正常发展。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有关性的理论不仅不象一些人说的那么荒谬,相反,正是他把到精神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医学上治疗精神病的一次重大突破。
他认为"神经病的症候是性满足的代替物”。这一结论当然有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的原因。弗洛伊德是一个精神病医生,他所接触到的精神病人,据他著述中所记载的多与性本能被压抑有关。这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封建的道德戒律对性的压抑是残酷的。弗洛伊德揭示了这种压抑与精神病的内在联系,这无论对医学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个推动作用。问题在于弗洛伊德没有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压抑的社会原因,而只看到性被压抑而造成精神病的现象,从而只把精神病的根源归结为性本能受压抑而得不到满足。这一思想虽然不尽科学,但它揭示了那个时代中精神病与性本能被压抑的联系,这对他那个时代来说,是一个进步,具有反封建意义,并且是从临床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中得出来的结论,具有说理性和实验根据。
弗洛伊德的错误在于夸大性对于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他认为“正是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精神的最高的文化,艺术和社会成熟做出了其价值不可能被估计过高的贡献。”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发展是与性本能对立的,是以性本能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这里显然夸大性本能的作用。同时他认为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因之一,也流于一般空泛的说教,而缺少历史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文明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如果离开杜会关系谈人,离开生产关系谈杜会, 离开物质进步谈文明,那么,只能走土唯心主义的道路。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在研究精神病的过程中,挖掘到性本能受压抑的病源,并且依此认识治愈了很多精神病人,就这一点上说,他的性理论是有贡献的,不应该全盘否定,但是他把性理论用于解释杜会、文化,就显很浮浅和荒谬了。我们说社会和文化的成因固然离不开性问题,但是它们有更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看不到性问题是不对的,而把性问题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也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后世公认的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他也被尊为性学的始祖。然而人们对弗洛伊德为何要放弃性诱惑论一事十分困惑,此事在当时也一度沸沸扬扬。1897年9月,在给弗烈斯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说:“我想告诉你一个极大的秘密,这几个月来我一直被它所缠绕着,它就是我对我的性诱惑论产生的疑惑。 ”弗洛伊德不再相信性诱惑论,但他仍旧认为病人讲给他听的故事很有价值。批评家认为,弗洛伊德在他为何放弃性诱惑论上撒了谎。杰弗里。马森是一位年轻的美国精神分析家,他把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朋友弗烈斯的信件全部看了一遍。马森发现选集中遗漏了大量信件,经过查证之后,他发现这些遗漏的材料和弗洛伊德的性诱惑论有关。 这些信件说明弗洛伊德并没有像后来自己说的那样坚决而迅速把这一理论抛弃;相反,他一直坚持这一理论,而且他也希望这一理论终有一天可以得到证实。弗洛伊德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发现放弃了呢?马森推断,因为这一理论,弗洛伊德不但遭受同事的中伤,还被含蓄指控。 由于弗洛伊德迫切地想得到同事的支持和赞同,所以就宣布不再相信这一理论。但大多数思想史学者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过于简单的叙述,虽然没有忠于事实,却是为了使叙述更为夸张而采纳的方法。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放弃性诱惑论是明智之举,因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幻想同他们的父母发生性行为的观点,要想得到医学界的认同,非常困难。 至少,与儿童现象猖獗的观点相比,“情结”要更加激进一些。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为何要放弃性诱惑论似乎给人们出了一个难题,此举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也许用他的心理学学说来分析这一行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定理是最佳逼近算子的连续性定理。弗洛伊德(Freud,G.)在1958年还证明了这个算子在每点都满足李普希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