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职场心理 > 社交恐惧症

心理学延迟实验是谁提出的(小艾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艾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艾伯特实验是一系列心理学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伯特(Hermann Ebbinghaus)于1885年进行。这些实验主要探索了人类记忆和学习的过程。

在实验中,艾伯特使用一组无意义的音节,如"ZOF"、"GOK"等,将其呈现给被试者。被试者需要记住这些音节,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回忆。通过记录被试者的回忆准确率和回忆时间,艾伯特发现了几个重要的记忆规律:

1. 遗忘曲线:艾伯特观察到,人们在学习后很快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然后遗忘速度逐渐减慢。他发现,遗忘曲线呈指数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最快,之后逐渐稳定。

2. 遗忘与重复学习:艾伯特发现,反复学习可以延迟遗忘的发生。通过不断重复学习,记忆可以更加牢固地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3. 赫比淀粉作用:艾伯特注意到,复习的间隔时间越长,记忆的保持时间就越长。这被称为赫比淀粉作用(spacing effect)。间隔性的学习和复习可以提高记忆的长期保持。

小艾伯特实验的结果对后来的记忆研究和学习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供了关于记忆过程的基本规律,强调了重复学习和间隔性学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更多关于记忆和学习的探索和研究。

延迟满足心理学解释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自然的必要条件。

“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自我延迟满足的原理

延迟满足一词,源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一个部分,它由作为驱动。而自我产生于本我,遵循现实原则。简单地来说就是,本我是冲动,而自我是克制冲动。

所以,延迟满足便是人类从“本我”过度到“自我”的一个过程。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将延迟满足定义为一种为了更高价值的远期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决策取向,它体现了一个人对于的自控能力。

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

大家都在谈拖延症怎么办怎么办 那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用心理学对抗拖延的方法有什么?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