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在心理机制】,把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
同化性迁移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
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如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概念组成,现在要学习鳗鱼,把它纳入“鱼”的原有结构中,既扩充了鱼的概念,又获得了鳗鱼这一新概念的意义.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
顺应迁移既包含顺向迁移也包含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而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
重组性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对网络、战争、游戏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形成网络战争游戏的新概念.对知识和技能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把蜂鸣器和水壶组合在一起,成为蜂鸣器报警水壶,把眼镜片放入眼睛中,形成新产品既隐形眼镜.可以看出,通过重组性迁移,不仅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用范围,还包含有创造性的成分.
从学习迁移的【方向】来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再如先对普通心理学的学习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是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如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先前普通心理学的理解产生影响,这就是逆向迁移.
逆向迁移可以使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在条件具备时敢于突破学习范围的限制,向新的、更高水平的领域进军.这不仅会拓展我们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也有助于我们对旧有知识的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是相互联系、密切进行的.迁移还有正、负之分,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如果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就称之为正迁移,起到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称之为负迁移.学习时,我们不仅要期望顺向正迁移,而且还要期望逆向正迁移.
在过去,我们往往重视顺向迁移,而忽视逆向迁移,显然这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逆向迁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你看到了:分类的原因不一样的.
按【内在心理机制】,把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附:学习迁移的其他分类
按【不同学习的相互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如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保证了物理中有关计算问题的解决,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学习素描会对以后学习油画产生积极影响等都是正迁移.
正迁移,通常表现为:
1、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
2、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
3、或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了面临的问题等情况.
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
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习者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在数学负数运算时错误使用正数的规则等;学会骑三轮车会对学习骑自行车产生消极影响.这些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作用均属于负迁移.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学习新旧知识,掌握先后方法的相互影响之中.
1、旧知识的干扰
旧知识的干扰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作用,旧知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过程中:
1)干扰新知识技能的领会.如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开始不容易领会计算法则,往往产生不去对齐小数点而去对齐末位数的错误.这是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时所掌握的“个位数对齐”知识,在这里干扰了学生对“小数点对齐”这一法则的领会.
2)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巩固.旧知识技能的“惯性”,影响了新知识技能的巩固.如学生领会了小数分数互化知识,懂得了混合计算中有些小数可以化分数,有些分数可以化小数,但在巩固练习时,遇到之类的计算,有的学生受乘法分配律消极影响,把它写成了,这样计算就很繁了.
3)干扰新知识技能的应用.
2、先前方法的干扰
先前掌握的方法对后面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阻碍新知识技能的掌握.
3、新知识的干扰
新学习的知识技能反过来也会影响旧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应用.这就是所谓“学了后面,糊了前面”.例如学习了分数乘法后,在去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有的学生竟然用分子与分子,分母与分母分别相加减.
4、后继方法的干扰
学习者后面掌握的方法,也会干扰前面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如学生学习了复杂分数应用题,掌握了一定解题方法后,再去解答前面简单分数应用题却出现了错误.
根据不同的表现,可以把负迁移概括为三种类型:
1、顺向负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如上面列举的表现1和2.
2、逆向负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上面所说的表现3和4.
3、混向负迁移:即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既有顺向负迁移的存在,又发生了逆向负迁移.
从学习【结构逻辑层次】的不同,把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它是已经学习过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先后两种学习除了相似但又有不相同外,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
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学习哺乳动物概念后,把这一概念用于对不熟悉的鲸或海豚的识别;婴儿学会称呼邻居家的男性为“叔叔”后,他可能会对所遇到的任何陌生男性均称呼为“叔叔”;数学公式的学习对实际计算学习的影响;阅读报纸时能看懂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新词汇;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即A×B=B×A,应用于3×5=5×3的情境中等.
由于这些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所以都属于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如,学习掌握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芒果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习者芒果是一种水果,就很容易掌握芒果这一概念.这种迁移就是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迁移.
1、自下而上的迁移是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比如,在概念学习中,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番茄、土豆、萝卜、芹菜”等会有助于上位概念“蔬菜”的学习;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老虎、狮子、牛、羊”等动物本质特征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和概括“哺乳动物”的特征;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等学习过程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此类迁移也常见于归纳式的学习中.
2、自上而下的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有助于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掌握了乘法法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进行加法运算;掌握了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可以促进对菱形的学习,其中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
从学习迁移【发生的】上看,学习迁移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非特殊迁移又称一般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通俗地说,特殊迁移就是特定事实与技能的迁移.相对而言,非特殊迁移产生的内在原因不像特殊迁移那么直接明了,他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1.B=f(P,E)=f(LSP),即行为是心理与人的函数,或是说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其中P为人的自我状态,E为心理环境.把此公式推广到群体过程,勒温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样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i间.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LSP),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的制约.
2.早期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角色失调: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角色、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
4.社会心理学是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究对象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社会行为的学科.
5.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从认知上说,6~8个月的婴儿开始对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即自我意识到萌芽,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基础.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校正、调整对自己的认识,使自我概念达到整合.
现代化含义研究概述
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这一词因此已成为世界上学者们广泛争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现代化含义因其含义混乱,而招致曾任施罗德财政部长的奥斯卡·拉方丹抱怨说:"'现代化'和'现代性'这样的词现在已经贬值到你想往里面塞什么就可以塞什么的地步了."(转引自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的含义十分含混和庞杂,甚至有学者试图用发展研究代替现代化研究,但现代化概念的广泛包容性,以及该概念使用的高频率,已经使它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概念.而且,对现代化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的批判,也没有妨碍发达国家和发展家大量学者这一领域.这也是现代化理论发展史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理论界对现代化定义和内涵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一,时间和价值双重尺度说
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
(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 1500 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 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在英文中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意为to make modern,即"使成为现代化的"之意.在汉语中找不到和modern一词准确的对应词汇,通常译为"现代",有时也意译为"摩登",意为"时新,新潮"之意.现代化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指从公元1500年以后至今很长历史时期."现代化"同时还是一个价值概念,它是指区别于 medieval(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崇尚古典文化,开拓出近代新文化的新时代.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
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二,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动态过程说
最初的现代化理论家,无论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偏重于从历史学的角度给现代化确定概念.如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的"现代化"条目说,现代化是一个旧的社会变革过程的流行术语,而这个过程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社会变革……,它是由国际或社会之间的交流触发的(转引自贝迪阿·纳思·瓦尔马).他实际上认为现代化是"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18—20 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我国部分学者也认同这种看法.如《大百科全书》中说:"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是经济有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从传统经济状态向现代经济状态的转变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视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线索,强调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对立.
三,心理,价值观念,生活综合转变过程说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现代化,也就是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明的形式"."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和行动中,
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制度和目标.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制度和目标可明确表达如下:个性化;都市化;民众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各阶层收入;向伤残贫困者提供福利.(贝迪阿·纳思·瓦尔马) 从事人类学研究的曼宁·纳什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的和心理的结构,它促进科用于生产过程."现代化"是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经过检验的知识,并把它运用于日常生活的一种过程.(转引自贝迪阿·纳思·瓦尔马)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在《自由主义的终结》中曾介绍了不同见解的两种现代化.一种含义具有一种积极性,前瞻性,指最先进的技术,通常表现在有形的物质上:飞机,轿车,空调设备,电视和计算机.还有一种具有较多意识形态性而较少物质性,现代意味着反对中世纪.(伊曼努尔·华勒斯坦) K·道易治的定义是:"人们所承担的绝大多数旧的社会,经济,心理义务受到侵蚀而崩溃的过程;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化模式的过程."(转引自S.N.艾
森斯塔德)
四,工业化实质说
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始发原因,或者把现代化视为工业化的最终结果,这是一种普遍的观点.这种观点所说的工业化,不仅仅是指从18世纪后期始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那个工业化过程,还包括20世纪的高度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一词从广义上讲,甚至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同义语.工业化的过程不仅限于经济本身,它还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
现代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在归纳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解释后,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1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
两次现代化理论的提出者何传启研究员认为,世界范围内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为第一次现代化,由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转移及
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18页.
其深刻变化的过程为第二次现代化.
有现代化研究学者(马崇明,2003)进一步把现代化含义界定为: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认为现代化应该同时具备自觉性(或理性选择性),科技性(或科技带动性),整体转换性科技应用于生产进而导致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
可见,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释.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释,现代化都包含了相近的内容和特征.
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