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房地区孩子们追逐打闹还好一点,但实际上现在的楼房比较多,孩子追逐打闹特别在楼道上,甚至在楼梯间非常容易出意外。对于我们学校来讲,其实历次都在重复强调学生安全大于一切,禁止在楼道里面大声喧哗,肆意跑动,但实际上结果并不是太明显,大多数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得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孩子的特点在那里说100遍也没有用,孩子也是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即使在楼道里追着打闹受了伤,但是过一段时间他们仍然还是追逐打闹。所以对于引导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另外的一种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大多数学校都会安排一些学生值班,运行管理。这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有时候老师也会参与这种行为,在楼道里面在课间的时候老师会站在楼道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止孩子们那种皮打皮闹的现象。总之对于这样的问题,引导几乎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一些惩罚才可以实现,比如说扣班级的分,比如说给孩子的奖励适当延迟。天性如此,改变几乎不现实。
小学,漫长的学习之路刚刚开始就这样,确实令人担忧,心疼家长心疼孩子,家长千万不要不理智,逼迫孩子,学习很重要但只是人生一部分,道路千千条,不一定非得走考学这一条,孩子不爱学习,他总得有喜欢干的吧?观察他平时喜欢干什么,往这方面引导,说不定你的孩子是某方面的天才呢,有可能某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会想法学习呢,只有他自己想学了才能学好。
你好,这是孩子情绪与情感发展的必然阶段,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体验,不仅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和性格,还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行为和智力活动更易受情绪,情感的支配和影响,同时情绪、情感也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认识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并施以科学的教育,必将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案例:小班幼儿离园的时间,壮壮一看到来接自己的身妈妈,撅着嘴一副马上要哭的表情。“婆婆呢?婆婆……”“婆婆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来接你回家。”妈妈拉着壮壮的一只手,试图往门口方向领。“不要,不要,我要婆婆来接我!!”壮壮边哭闹边推打妈妈。妈妈又拉又劝的哄了半天,壮壮还是没有收敛的意思。老师走到壮壮身边,轻轻地拍着壮壮,把他拥到怀里,边给壮壮擦眼泪边说:“壮壮乖,壮壮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好。”壮壮抽抽搭搭的说。“壮壮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壮壮这么伤心呢?”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壮壮又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家,我要婆婆接!”“噢,老师知道了,壮壮每天跟着婆婆,最喜欢婆婆,幼儿园里呆了一天,最想见到婆婆,是不是?”这可说到了心坎儿上了。“是。”壮壮忙点头。“妈妈说婆婆的脚扭了,不能来带壮壮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婆婆,好吗?”“不要,不要!婆婆脚没扭,早上是婆婆送我来的,我要婆婆。”“噢,是这样。那我们先给婆婆打个,老师也想知道婆婆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壮壮连忙答应“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的平静下来了。妈妈拨通了,壮壮对着说着,脸上阴转多云。通完,壮壮脸上竟然有了笑容,来到妈妈身边牵起妈妈的手。“快回家看婆婆!”妈妈如释重负,拉着壮壮轻快地走了。问题:歌中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壮壮为何是“我心只有婆婆亲”?谁接都是回家,壮壮为何见了妈妈情绪大变,听老婆婆的却平静如常?问题分析:被婆婆带大,与婆婆感情最深的壮壮,见不到婆婆来接,感受到的是依赖感的落空、安全感受到威胁,所以会变脸、哭泣。但妈妈没有找准孩子的情感需要,就不能缓解、平抚他激动的情绪。壮壮的表现是典型的“幼儿认知行为、社会交往深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的表现,只有接纳壮壮的情绪、引导他的情感表达满足他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壮壮认识到妈妈来接的必要性、接受妈妈来接的事实,并满怀期待、内心平和得回家见婆婆。婴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受情绪影响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制儿童的行为,在愉快的情绪下,儿童愿意学习,做什么事情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不愿意学习,活动也不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效果,积极情绪去推动、促进的作用;适中的情绪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智力操作效果;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智力操作效果越差。因此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着深远意义,长期拥有良好的情绪反应,能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信任的性格特征,而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的儿童,易形成孤僻、抑郁、胆怯、不信任人的性格特征。所以重视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成人应该抚养教育过程中,尽量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坚持关心、爱抚儿童,对儿童表现出接纳、欣赏、支持、包容的态度,使儿童的情绪情感基本稳定于愉悦、活泼、积极的良好状态。3岁前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主要原因。吃饱睡足的儿童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反之,儿童则情绪低落哭闹烦躁。3-4岁的幼儿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种生理需要的满足向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过度,不仅会岩吃饱睡足而欢喜,也会因老师抱了他、夸了他、小朋友们喜欢他、游戏玩的很开心而欢欣鼓舞。4-6岁的幼儿社会性需要的满足程度,对情绪影响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被人关注、被人关爱、重视,要求与别人交往,成人对幼儿的关爱、表扬,可以使幼儿信心百倍,情绪活跃、愉快。不仅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制约幼儿情绪,与同伴交往的状态也影响幼儿的情绪。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逆反心理的。所谓的逆反心理:是人们对特殊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孩子的父母,社会的意识相背离的一种客观认识,给这种特殊孩子的一种定义。所谓的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不是以年龄来界定的。因为这不是普遍规律。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是和孩子的生活环境,社会中的人的影响,孩子父母的影响,孩子知识的积累,个性发展到了孩子张扬的时候。孩子的认知与父母的认知,存在分歧,矛盾加剧的时候,孩子被压抑的情绪,必然会爆发出来,与父母对着干,这时候,孩子在父母眼里,就是叛逆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就是逆反心理啦!为什么说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说父母的逆反心理呢?因为孩子的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比孩子聪明。其实是双向的。也可能是父母出现了逆反心理,是父母不承认罢了!我曾经遇到一个孩子,在读四五年级的时候,就经常偷家里面的东西,不管孩子的父母如何打他,他就是不改。孩子到了六年级,有一米六高了,体力也有了。敢与父母对抗啦!是公开的拿东西了。孩子的父母终于知道了孩子偷东西,是为了被他们抛弃的老人。他们把与自己相隔几里地的老人,接回来一起生活。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是很少的,这不仅是孩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