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人回答
得了抑郁症的人,都是经历过太多伤痛的人,你说的真的不对。起码在一个治愈过上百位抑郁症病患的医生看来,错的非常明显。为什么我说你错的非常明显?其实之所以会得抑郁症,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你说的“经历过太多伤痛”就是属于三大要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但显然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或者说必需因素。其实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完全没有生活压力,没有感情挫折,没有家庭矛盾,没有不幸福的童年,没有来自工作的压力,没有经历过会让人感到痛苦的经历的抑郁症患者,但很遗憾,他们也发病了。在门诊,最常听到陪伴患者来诊的家属或朋友说“大夫,她条件可好了,没有压力,家庭美满,我们都不知道她这是为啥会抑郁”,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甚至还会有人很铁不成钢的说上一句“闲出病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同样经历伤痛的人总是有发病的,有不发病的,因为压力和创伤只能作为负面情绪成为发病因素的一种,但也只是加大了患者发病的几率,至于是否发病还是要综合的看这几个发病因素的相互作用。三大发病因素中,不单单社会心理因素不能独立发病,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也是一样。比如遗传因素,我们知道一级亲属中有确诊抑郁症的患者,儿女中患病的几率大约是普通人群的3倍多,记住不是一定发病,而是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病。再比如生物因素,独立存在的神经递质变化,首先是难以被发现的,其次也不可能独立起作用导致抑郁发作。如果抑郁症患者不是经历太多伤痛,那么是否还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呢?这个是一定需要的,不管抑郁症患者是不是经历太多伤痛才导致的抑郁发作,抑郁症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伤痛。为什么抑郁症的患者严重后由很多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重度抑郁的患者会感受到明显的痛苦、绝望、悲观厌世情绪,相信没有人会想要去承受抑郁症的痛苦,也没有人能轻易的承受抑郁症带来的绝望和痛苦。不管患者在发病前,是否感受到太多的伤痛,但发病后的患者一定会感受到的。这个时候其实是更需要有人去支持和帮助他的,尤其在抑郁症的整个治疗周期内,家人的情感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有家人的支持与没有家人支持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起码在他感到无助的时候,有家人的陪伴与支持,总会好过的多的。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医学疾病,在医院科学治疗的痊愈几率都只有50%,所以不要耗费自己宝贵的治疗机会去尝试任何非医学治疗的方法了,确诊抑郁症要去医院,确诊后要尽早开展医学治疗,坚持住与抑郁症长期斗争的决心,你一定会胜利的。
其实抑郁症会教会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和这个社会沟通,和自己沟通,其实得了抑郁症并不是什么坏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透过一件事情,了解自己。就算我们得了抑郁症,仍然是要鼓励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学会告别那些固化的思维,甚至要理解他人对自己敏感的行为或举动,在治疗的过程中会让我们增加内心的强大。而抑郁症患者们最终得到一个怎样的人生,一般都要看患病时是哪一个年龄阶段,往往数据表明,越年轻恢复的会越好。毕竟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年轻可以更有机会去改善自己对外界、对自身的看法。其实,抑郁症的康复大部分除了药物之外,还是需要透过外界信息让自己觉察,从而醒悟,最终不必沉寂在这样负面情绪能量之中反复纠缠的。所以,越年轻患病在我看来,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但很多中年得抑郁症的,这对于我们而言挑战就会略大一些,因为很多人在整个阶段的抑郁症患者,并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导致自己的事业、资产、家庭受到损害,这也是在患者中经常发生的。但大部分透过时间的积累,也可以缓解一部分,甚至透过几年的服药,病情好转。而等待他们的也许丢掉了一份难得的机会,或者是心爱的人离开自己,等等。从人生角度来思考,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体验时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如果过于沉溺其中,反而更容易走入情感的漩涡,不可自拔。所以,这个阶段大部分会遗憾,甚至有一部分患者会因为患病而性格大变。而对于我来讲,最不愿意看到的其实算是老年抑郁症群体了,本身固化的思维很难调整,再加上老年生活环境的对比,与身体机能的下降,往往更多老年人会在这个阶段痛苦的逝去。当然,从治疗的角度思考,我们更愿意去启发更多的患者对自己的思维有所提升,所以在全民科普抑郁症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科普是很必要的。因为在自我认知真正了解自己时,接纳自己的时,我们才能大概率的去避免掉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而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接纳事物的态度不断更新,这样只会让我们心理能量更加强大,所以,我也希望看到这篇分享内容的你,能有所启发...当然,如果对焦虑、抑郁等话题感兴趣,也可以跟我私聊探讨,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希望大家能远离焦虑、远离抑郁...
我都是一个人发呆,好好的去把之前的那一段时间好好的去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变成一个抑郁消沉的人的,因为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自己一个人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我一般遇到这样的时刻的时候,都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哪怕是做一天,我也觉得非常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