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为冯特。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
冯特的理论为他的学生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命名为“构造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它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桎梏,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这个考试界所从事的“纯内省”和“纯科学”的分析,严重脱离了实际。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而不像构造主义比较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了,也就是说更严谨了。然而,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又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转自北京安通学校
(四)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考试界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是从德文 “Gestalt”音译而来,意为“完形”、“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该学说强调的“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掇意义。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前面所说的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考试界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该考试界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对心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于被压抑的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考试界和行为主义考试界对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窄化和偏颇,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
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反对精神分析认为人是受无意识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而挣扎的野兽。
重视意识经验,认为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只能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足:
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使得其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趋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出第一本《认知心理学》着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其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包括皮亚杰考试界。该考试界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始创,并建立了“发生认识论”。
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一)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二)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转自北京安通学校
意识、智力产生的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过去对它只能做思辩性的议论或猜测,现在由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已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此有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也将获得认真的研究。
(四)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智力与脑的关系
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儿童认知发展
参考 教育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现代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也叫完形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这一流派也反对冯特、铁钦纳等人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他们强调要从整体来研究心理现象。而这一流派的名称格式塔,他在德语当中的翻译,也就是整体的意思。他们认为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等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格式塔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格式塔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是人的经验的先决条件。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1880~1934)、柯勒(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魏特墨的主要观点:似动现象的视知觉问题实验研究,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考夫卡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实际的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其属于认知主义。
格式塔同形同构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两种力:一种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的力;一种是 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这两种力如果在结构样式上相同,则是“同形同构”,相异则是“异质同构”。这就是说,虽然是质料不同,但力的结构样式是相同的,在大脑中所激起的电脉冲是相同的,与情感活动所具有的力的样式也是相同。因此,表面上极不相同的质料,因为力的样式相同,在艺术家眼里就有了相同的情感表现。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可以把有意识的人与无意识的事物合并为一类。虽然人和无意识的事物在常人看来是截然不同的,但在艺术家的眼里则有相同的表现。如人有高风亮节,树也有直立挺拔的表现。所谓物我同一,所谓主客观协调,外在对象与内在情感合拍一致,都是这种“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结果。有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才能产生心理体验和审美。另一方面,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平衡是人的一种自发的心理需要。人的身体处于静态的平衡对称中,世界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同时,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状态。因此,人在心理上也自发地追求平衡。在美的事物中,要体现一种力的平衡,一种在运动状态的平衡。格式塔心理学简介: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1912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曼、考夫卡、柯勒,特别是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等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既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又特别重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审美心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阿恩海姆关于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审美心理研究,更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奠定了这一流派在国际美学界的重要地位。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的“形”的整体性。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它吸收了20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把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系统论,以及关于“场”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研究之中。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完形”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他们尤其强调,“完形”不是一种纯客观的性质,而是在人的知觉中呈现出来的式样。它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当然,完形也不是单纯的主体创造,而是在客观的刺激下人的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般公认为是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他早在1932年就在德国出版了《电影》一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和艺术创造,尤其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电影的视觉画面,紧紧抓住了电影审美心理的特点。他还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它的这些著作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整体性,即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其二是独立性,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其三是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大脑力场”说,解释了在审美知觉中力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