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曾经是,那是自己不懂事,自己误解了父母所导致的。但是,现在我非常理解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牵挂着孩子,对孩子寄托着“期望”,期望孩子能够规避上辈人曾经的苦难和挫折,期望孩子工作顺利,一生幸福,这很正常。反之,如果父母漠视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没有“期望”,倒是应该受到谴责和质疑了。至于题主所说的父母期望的“不切实际”以及对“现状的不理解”,也无可厚非。我们看待父母的“期望”,应该从他们的主观动机出发。世界上,唯有父母对孩子的关照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也是无法控制的。不仅仅是血浓于水,他们更是把孩子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是没有办法不对孩子寄托着深厚期望的。当然,父母所经历的时代与孩子的所谓“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如果从无限延伸的历史长河来看,我们与父母基本还是同时代的人。父母不过比我们早出身二、三十年。何况,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人是不可能把它抛弃的。否则,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无数事实证明:反而是父母的“期望”比我们自己的所谓“现实”更符合实际情况。再说了,虎毒不食子,做父母的,总不会“期望”孩子走邪路吧?即使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父母。所以,我们对于父母的“期望”,完全可以依据时代的要求或自己的理解,加以变通改造。努力做到:既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也不偏离自己的人生追求。何苦那么“痛苦”?与其说是父母“期望”使你感到“痛苦”,倒不如说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痛苦”了。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上大学后某天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抑郁了,后来查查资料确定自己有抑郁症。从那后的生活目标就变成活着就好,每次有轻生的念头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要活着,活着是底线。大学几年没参加任何社团 也没竞选班干,除了室友 独来独往 不喜欢热闹,也没强迫自己社交,大部分时间待在图书馆看书,名著,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那种环境下所做的行为,选择。印象比较深的是看完小妇人,接受自己的缺点,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在那后,就像把自己当一个孩子,耐心的一点一点重头教自己,我认可的传统文化,从三字经开始慢慢纠正自己三观,后来渐渐情绪不会有大的波动,不会动不动就有不好的念头,但同样对开心等情绪感受很浅,但内心平静了,不是吗。后来看到一本心灵鸡汤,里面讲到开心和喜悦的区别,一个是外部引起内心的波动,一个是由内而外的波动,不一样的。闲着的时候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闭眼想像那些让自己愉悦的事或者画面,感受内心的波动,是一种酸胀又微微轻松的感觉,就这样一个人摸着走 现在已结婚生子 会真心愉悦 遇到打击的时候内心也从未放弃,经过那些年打磨 现在内心是坚韧的。我不想说感谢那些年之类的话 如果有选择我不会让自己走那一遭,我心疼自己。心能感受外界的温度,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寡淡的,不喜欢热闹,延续了当年的爱好,看看书,抄抄佛经,后来我还学会了“慢”生活,走路是放慢脚步观察路上行人,做靠窗的位子看外面人的生活。一笔一画的写字,感受字的成形。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外界看来也很好。其实生而为人 我们不需要太伟大,我们先对自己负责 如果还有余力 再去照顾那些温暖你的人。
回答了:如是有心结解不开,我想还是找朋友、同事、同学或者工友倾谈,交流,咨询,把情原委讲出,淘出心窝,细听傍人的意见,这样就会心朗,把屈在心中的闷气息放。如果不想亲近的人知,也只有去看医生了,医生的办有的。愿早日解开心结,享受生活。谢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