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们建议您带孩子向心理咨询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如有需要,请与我们联系边缘型人格障碍通常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病患本身还是他周围的人。
它的成因可能是不降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平静而外外部疯狂的状态下。
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
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Unstablepersonalitydisorder),在1968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
1980年DSM-III,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在最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正帮助提高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和了解。
同时,它仍然处在一个倍受争议的情况下,尤其当女性病患远远多于男性病患时,质疑了性别偏见。尽管缺乏确切的数据,但是在美国有1~2%的成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病患(BPD)。
此项数据来自于一项统计:每33个妇女中有一个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病患,而男性是每100个中有一个此种病患,并且通常是在刚成年阶段。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主要为女性——在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病征在成年早期即已显露,但随年龄增长趋于缓和或稳定。
患者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有权要求抚爱。因此他们无休止地寻求关爱。在精神科和其他各类卫生保健机构中,此类人格障碍最为多见。
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感到他人的关心时,他们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为抑郁,物质滥用,饮食障碍和过去遭受的寻求帮助。
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
反之亦然。他们的观念永无折中之时。当他们感觉被抛弃时(亦即彻底孤独),他们会自我隔离或极度冲动。有时因为对现实观念的贫乏,他们会表现出精神病样思维的短暂片段,例如偏执性想法和幻觉。
这些人在人际关系上要比A组患者更加紧张和戏剧化。他们比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他们比戏剧性人格障碍患者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他们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怨天尤人。
常用的应对机制是,显露,疑病与投射。相反对于挥之不去的印象,新的证据表明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们过一段时间往往可以好转并且他们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抑郁症患者;患病,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体内有疾,外受剌激而引发。症前,体内一般都存在未病、亚健康,其根本上不属于精神疾患。抑郁症,基本上属于中医的:心悸,脏躁,失眠,健忘,忧思,痴呆,甚至神昏等范畴。中医治疗;应通过四诊,辨症,尤其必须通过脉诊、脉象,正确合理配方用药,才可治愈治好。单凭心理疏导,不解决根本问题。
你好,你的问题很有趣,为什么你会觉得人格障碍和躁郁症,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是一样一样的呢?它们的区别在我看来,还是非常明显的。听我给你介绍一下就知道了。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一种独立的,区别于其他人的性格特征,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性格,不管任何一种人格障碍,诊断的标准都是成年以后,因为18岁成年之前是有改变的可能的,一旦成年,人格基本成型,不会有再大的变化,除非遭遇重大社会事件情况下可能出现人格改变,但这样的情况也是万中无一吧。
所以第一个结论:人格障碍几乎是没办法去治疗的,而双相障碍这样的医学疾病是完全可以治疗并且帮助她完全恢复到患病以前的生活的。
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对他人基本利益的广泛忽视或故意侵害。他们常常的做法和行为会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对周围人的痛苦和求助无动于衷,甚至会享受与他人争斗或侮辱他人。最常见的型人格障碍就是多次伤人,,的罪犯。他们不守信用,不守道德,不受良心谴责,冲动不计后果。
而双相障碍只是人的情感忽高忽低的表现,确实在躁狂发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冲动伤人,或者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情况,但那时在情绪激越的情况下出现的,与人格障碍那样无原因持续的伤人行为有本质区别。
所以第二个结论:人格障碍患者是持续的坏,而双相障碍的患者是偶尔的病。
通过我的介绍相信你一定可以知道人格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两者的本质区别了。人格障碍一般形成与童年或青少年,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基础,但发病与后天(环境)影响。一般人格障碍,尤其是人格障碍的人,从小就会表现为社交关系的紧张,没有朋友,或只有极少数的能够容忍她的朋友,从小就会表现为不合群,常常与人发生。这一点在发病之前的双相障碍患者身上是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