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还不明了。2.围生期因素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3.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建议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赵怀民:药物治疗抑郁症/双向,可以缓解症状,能否治愈,没人敢给予100%的答复。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对于严重的抑郁症/双向,我更倾向于药物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药物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也寻获心灵的抚慰、释放和治愈。这样的治疗方案不但会让症状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点,也会让患者获得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自我建设。即使他们后期有些情绪的波动和症状的呈现,但他们已有了应对的策略和自救能力。之所以很多人介意与被治愈的抑郁症/双向患者结婚,我想可能是他们对症状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他们聚焦的多是对患者症状的关注和对未来婚姻生活的顾虑,以及对遗传后代的担心和惧怕。而没有意识到患者在经历了长期的治疗后,已获得了自救的技能。看似同样的外表,但内心已变得强大和自力。我记得在美国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学生们都困惑于自己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人格障碍的特质。老师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的障碍特质是一些刺激引发的短暂产物,意识到它们但不给予它们太多的关注,它们就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长期的影响。其实,我们正常人的自我调整过程也是被治愈的抑郁症/双向患者的正常表现。我们都不敢保证我们不会失控,但我们相信自己有愈合的能力。纵观历史,那些从大灾大难中活下来的人,对人生有更多的体会和领悟。只要我们摘掉有色眼镜,学会尊重,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展现的生命力和人生的智慧。和一个有生命经历的人结合,可能有风险,但也有可能带动爱的流动,丰富夫妻关系的同时,也惠及下一代。
精神病传染吗?常规理解,精神病可能遗传,并不传染。但事实上,确实有二类精神疾病可能互相传染。先来看一些案例:案例一:某小学的学生,先后出现精神异常,首发病例为一个女性,称自己看到“鬼”并晕倒,随后有39名同学都看到“鬼”,其中有34名为女生。案例二:某地区数名男性称自己的“重要器官(读者自行脑补,确实如你想的一样)”缩回去了,为此焦虑、恐惧,于是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担心自己的......(此处省略三个字)也缩回去。案例三:患者于某,1周前其爱人出现精神失常,表现胡言乱语、骂人,感觉周围邻居都想通过各种害自己;1天后于某也出现类似精神异常。背景资料:患者丈夫患精神症,一直服药治疗,患者于某无精神疾病发作史,也没有家族遗传史。性格上,于某性情温和,顺从,依赖性强。案例一、二属于同一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癔症的集体发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方面,这些患病人群往往具备癔症性的人格基础(自我为中心、受暗示性强)。另一方面,环境因素:通常癔症机体发作的环境常见于学生、等,这些人往往具备着相同的年龄和文化背景,而且彼此之间感情比较亲密。虽然癔症可能传染,但并不代表一定传染,这类人群往往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缺少对事物的高度判断的能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受暗示性,也就是说,遇事容易紧张、焦虑。这类人群往往看到别人患病后,会不自觉的寻找自身的感受,并将这种不适感放大,于是,就可能造成了相互之间的传染。记得上学时有这样一篇英文笑话:一位老人采了一些蘑菇,虽然害怕蘑菇有毒,但还是做了菜,吃了进肚子,而且在自己吃下的同时,也给自己家的小狗吃了。几个小时后邻居跑来告诉老人,她家的狗死了,老人很快就出现肚子痛、呼吸困难,后来邻居告诉她,小狗是被车的......这虽然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案例三,虽然看起来和一、二有些类似,但它属于感应性精神病,同样是被传染获得的案例三中,丈夫确实患有精神症。但妻子由于自身性格过于依赖丈夫,顺从,且发病特点与丈夫很接近。其实单凭这两点,还不足以诊断感应性精神病,后面还有治疗:往往这类人群会随着前者的病情好转而好转,而更加奇怪的是,被感应者丝毫没有得到用药或其他治疗。通常,发病的原发者和继发者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彼此之间感情深厚,而且原发者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对继发者的思想有重要影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不论是癔症的机体发作,还是感应性精神病,都属于短暂的发病。尤其后者,当把被感应者与前者隔离后,患者可能自愈。所以回到题主所举的例子:有一条街,从北往南大概十几家,那些人相继成为了精神病,一家至少一个,多数是女性,男的只有两三个。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我们说的癔症的机体爆发。这些人群,更适合的办法就是改善他们的不良认知,而不是单纯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