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器质的病变,自然检查没问题!我曾经也是重度抑郁恐惧焦虑,后来明白了问题本质根源,彻底好的
因为如果有人得了焦虑症,一定会吃饭不香睡觉不宁,人休息不好、身体营养跟不上,就会大脑昏昏沉沉,每天就有像做梦一样的幻觉。其实,焦虑症可以自已调整心态来缓解。几点建议,仅供参考。第一,找出焦虑症结。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还是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了。或者工作压力大,自己无法排解。还是家庭经济矛盾,夫妻矛盾等。找出症结,对症下药。第二,学会释放压力。人生不同阶段,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要学会接受现实,提高承受力,树立积极心态,迎接人生挑战。第三,提高抗压能力。坚持锻炼身体,强身健体;同时,调整好心态,提高自身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强了,自然焦虑症状就减轻了。
还没有人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首先是大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亮给别人看,报喜不报忧的观念很多人都有。所以,你看到的都是阳光灿烂的笑脸。如果你仔细看看,许多人的笑脸上还挂着泪痕呢。其次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可能有点过高,甚至有点着急了。当你回头看看大家时,你的身后还有一群人在泥泞中艰难爬行,只不过他们什么话也没说。“为什么倒霉的人总是我?”这句话喊出来了就没事了,如果你连这句话都不好意思说,对不起,不良情绪已经瞄准你了。屡战屡败的人竟会抑郁;百无聊赖的人却活得正欢。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其实,事情并不是像你想的那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才会抑郁。因为这样的人从不会务实,不务实就会犯错,犯了错还不知悔改,一错再错,永远走不出“悲剧”的泥潭。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绝望的感觉。绝望到极点的人,还有精气神吗?那就是行尸走肉啊。所以,我的建议是:第一、抛弃幻想,立足现实,做好眼前的事情。第二、为自己的每一天都做个计划和安排,尽可能去完成。第三、多和同龄人交往,看看大家都在忙什么,这一定会让你有所启发。第四、多和有经验的老师傅老同志交往,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姜是老的辣。第五、业余时间多出去走走,多参加社交活动,孤独寂寞是非常有害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真理,你一定要相信。
根据题主的描述,你可能被以下多种问题困扰着:自卑、内向和社交恐惧/人际交往能力差。今天,我先主要来谈谈关于内向和人际交往的问题吧。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内向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心理学上认为,内向和外向一样是不同人的不同人格特征。相比于喜欢社交的外向者,内向的人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也就是说,内向、外向,他们只是不同而已,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环境/工作/人际关系,并没有优劣之分。另外,“内向”、“社交恐惧”、“人际交往差”,这三件事也有本质上的不同。“内向”的人是不喜欢社交;“社交恐惧”的人则是心里有着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渴望,但同时又担心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因而对需要人际交往的场合感到恐惧、担心、抗拒;“人际交往差”则更多指的是缺乏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不擅长与人交往,既不会不喜欢社交,也不害怕社交,而是缺乏具体的方法。所以,在寻找解决办法之前,题主可能需要明确一下自己究竟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那么,你可能需要想一想,自己的这个困扰是否已经严重到让你无常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是的话,不妨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它可能是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社交焦虑症”)。但如果它对你的影响还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话,你可以尝试:1. 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要知道,你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行为。达到理想社交效果的有无数种,你可以不断地尝试,并选择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交往,不一定非得按照大多数人的维护人际关系。2. 客观看待自己。很多时候,社交恐惧的人容易忽视自己的优点,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上。比如反复想着自己在和人交往的时候的一些窘境。不妨下次试着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多多注意到自己做的好的一面。也不要总认为,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而成功都是运气使然,避免以偏概全地一味责怪自己。不过,改善社交恐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需要时间,而客观看待自己的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付出长期的训练和努力才能有所成效。如果,题主遇到的问题是“缺乏人际技能”那么,你可以试试:1. 找到共同话题如果你不习惯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试着找到别人与自己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会更容易展开交流;2. 和少数人交流在大型的场合你可能很容易感到不适。此时可以试试找少数几个人,和他们探讨自己擅长的话题。3. 列一份“谈话清单”你可以在平时,列出一份清单,包括哪些可能会在社交场合常常谈论的话题以及你的想法。比如“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学过xx专业”等等,准备一份比较常用的话题清单,写好自己的回答和可能回问的,帮助自己更顺畅地和别人对话。4. 练习谈论自己你可以试试从你熟悉的人开始,练习着跟他们聊聊自己。这样你在和不那么熟悉的,甚至是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对要说的话更加胸有成竹。最后,题主提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其实还反映了这些困扰的背后,发挥作用的一种核心的思维模式——“过度概化”,即一旦发现自己有一个缺点,就全盘否定自己。这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自卑、社交恐惧的恶性循环。不过,由于篇幅限制,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如何应对这种思维模式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我再来回答。希望这个回答可以给你一些参考。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医生”——2017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知我心理学”旗下心理健康频道。心理社区,康复指导,为你的心灵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