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性格有内向和外向,这两种性格各有各的好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于沟通与交流,就是我们常说的“闷葫芦”,其实只是他们不善于语言表达,生怕自己一出口讲错了话,常常喜欢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种人的性格有时是比较固执的,一根筋到底,没有什么弯弯绕绕,认为是对的,就会坚持到最后!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和外向的人交朋友,看人很准,认为值得交往的话,就会成为知心朋友,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性格内向的人,还是很喜欢看书的;喜欢听他人诉苦;喜欢做和事佬,内心还是很善良的!有些性格内向的,是从小就这样,一讲话脸就红,比较腼腆;但也有些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变得沉默寡言,逃避现实,就变得不爱与人交流与沟通!性格内向的人,有时也和他的内心自卑感有很大的关系!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要多与外向型的人接触,多与外界的接触,多听别人讲!现在也有关这方面的书,可以买来看看,学学别人说话的技巧和处事的方法!
我是一名精神科临床工作十多年的护士,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患者病情缓解后,可以做一些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家庭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介绍一下家庭干预。什么是家庭干预?精神障碍的家庭干预它是将药物治疗、家庭教育、危机干预等手段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家庭干预是以患者的家庭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治疗工作的重点也集中在患者家庭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之上。家庭成员患有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同时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从而导致“病态家庭”现象。家庭干预的内容?促使家庭成员和病人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比如;服用药物的方法及副作用。促使家庭成员了解如何进行家庭护理。比如:家属了解疾病的症状表现并能对病人进行识别。认清家属情感表达与患者疾病复发的关联性,使家庭成员主动矫正不良的情感表达,在家庭成员间建立或者恢复正常的情感、思想交流和融洽关系。比如:家属可以带领病人做一些回归社会的训练。家庭成员和患者要认识到家庭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做到循序渐进。精神疾病患者是很重要的,也是减轻疾病复发的最有效办法。家属要正确对待疾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也要鼓励病人适当做简单的家务劳动,也要保持良好的家庭气氛,帮助病人戒除不良嗜好,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比如广场舞、太极拳等运动,逐步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家庭干预是患者出院康复的重中之重,也是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基石。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写的不好,请多指教,手打不易,谢谢关注!
你好,我是精神科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给你一些建议。首先,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并不是都需要休学治疗,因为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表现轻重不一,而且如果单次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已经缓解,那么双相障碍的患者是完全可以恢复到发病以前的状态的。所以,是否休学,不需要看你双相障碍的诊断,而是要看你自己的感受。然后,如果能克服困难,正常上学,双相障碍的患者当然也可以继续学业;反之,如果真的无法坚持学业,可能真的最好休学去治疗,因为你现在感受到的痛苦和沉重,实际上都是疾病带给你的,治疗疾病当然就不会再感受到痛苦和沉重。最后,双相障碍在我国属于严重精神障碍,但双相障碍的患者每次发作间隔期是完全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的程度的,可以完全恢复所有社会功能。所以,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价值还是很大的,只要控制住复发的几率,当然可以带着双相障碍的诊断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下去。之前我治疗的一名大学一年级的患者,在军训期间发病,虽然发病时的表现着实吓了家人和老师一跳,但经过了系统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迅速得到了控制,后来也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程度,回到校园后,坚持遵医嘱服药,之后的大学四年中情绪一直保持平稳,顺利毕业,然后到了南方的一所城市工作,去年听说她把相依为命的妈妈也接到了自己身边生活。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最初的病情而自暴自弃,反而是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所以,双相障碍只是一个诊断,但每一名双相障碍患者朋友最终的转归并非都如何不好,因为很多患者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始终坚持着正常的生活。
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很多人都会有亚健康的生活状态,但是还有些人情况比较严重的会出现一些精神疾病。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了。 抑郁症发病通常都是在无形之中的,情绪低落、焦虑、失眠、自我否定、负罪感,这些负能量的字眼,在抑郁症患者身上都常常出现,抑郁症甚至会让患者有轻生的念头。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将情不自禁的将这几句话挂在嘴边,如果自己的家人或是朋友有这些口头禅的话,一定要注意给他多些关心。第一句“没意思”抑郁症患者,每天想的会比正常人要多,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也不舒服,所以心也是空空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觉得干什么都没什么意思。无聊对于他们来说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不管自己干嘛,都是空落落的,好像这个世界就剩下了他一个人。周围的一切都是与其格格不入,也不知道该去哪,所以总是一个人闷着,也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外面发生什么,也全跟自己没关系,因为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在任何事情上面。第二句“烦死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自身的调节能力比较弱,遇事容易炸。一些很正常的小事,就能让他们感到崩溃,心情十分的烦躁。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所以平时很喜欢将烦死了挂在嘴边。长时间的消极,事情都以坏的方面去想,让他们失去了对待事情的耐心,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时间稍微长一些,就急躁起来,不想再继续下去。也认为就算坚持了也不会成功,所以也就不想做了,烦死了也是他们对这件事情的厌恶感。这是抑郁症患者常有的口头禅,若你身边也有,请多给他们关爱。第三句“都是我的错”身边的一些抑郁症患者,通常都是很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也害怕给别人带来过大的负担,所以都喜欢独处,不喜欢走进人群。他们害怕被别人指责,别人稍微遇到不顺心的,就认为是自己造成的。活的十分的小心翼翼,很怕自己做错事情,不能融入到别人的生活当中,也不愿意别人参与自己的生活。第四句“我太没用了”抑郁症患者大多对自已持有否定的态度,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看别人都是很优秀的,就是自己,好像是个个例。仿佛是来到这个世界凑人数的,完全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所以不时的就会冒出,我好没用这句话。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他们是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的,所以常常会说我好没用。这几年,抑郁患者的新闻越来越多,我们对于抑郁患者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新闻下的评论,从从前不少的不理解、指责甚至谩骂,到现在几乎一边倒的理解、安慰与挽留,也可见公众对于抑郁症这种疾病的逐渐了解与包容。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解、歧视,和放弃治疗。如果发现有抑郁倾向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家长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要把孩子放到平等的地位上,用对待成年人的来沟通会更容易一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性增强,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当这些想法和家长的想法不一致时,给家长的感觉就是叛逆。由于这个时候的孩子心智并不成熟,家长希望纠正孩子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和做法,就需要和孩子沟通,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就会引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家长如果想要与“叛逆期”孩子顺畅沟通,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一些原来的想法。孩子长大了,需要得到尊重。需要给孩子某些事情上的决定权。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只会使孩子“叛逆”越来越强烈。基于尊重和平等的沟通,更容易得到孩子认同。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总是挑孩子的缺点,要看到孩子的优点。一般人都喜欢给别人挑错,对自己孩子也是如此。这样的行为却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出于维护自尊心,就会本能的反抗父母,哪怕明明知道父母说得都是对的。“好为人师”的心理,会给自己和孩子之间带来隔阂。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都有的行为,孩子被父母从小带到大,习惯了给孩子讲道理、讲知识、讲经验,却忽略了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得到这些的途径很多,如果,你反复去给孩子讲一个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你觉得孩子会用什么眼光看你?所以,和孩子沟通不能光会讲,还要学会听。这也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平等。有些家长可能不容易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可以选择一些除了对话以外的来进行,比如:、,或者互相写信写纸条。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最终家长都需要改变思想。家长和孩子沟通不畅,根源在于家长,孩子“叛逆”的想法和行为,也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沟通方法。家长要适应孩子长大,要适应孩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