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执性人格障碍2、样人格障碍3、性人格障碍4、表演性人格障碍5、自恋性人格障碍6、性人格障碍7、边缘性人格障碍8、回避性人格障碍9、依赖性人格障碍10、强迫性人格障碍11、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12、受虐性人格障碍13、未特别指明的人格障碍
讨好者的英文是People Pleaser。有一本书是《The need to please》。(中文引进版《当你不再讨好别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你》)这本书的作者米基法恩,是美国的心理咨询师。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讨好型人格的表现、成因和治疗方法。他提到,讨好者的关注点总是在别人身上,常常无视或者故意回避自己的内心。所以就算常常把自己憋出内伤,也依然无法阻止自己的讨好行为。1.直面情绪讨好者通常会选择逃避,痛苦的情绪,比如不满,愤怒或者恐惧。通过假装这些痛苦的情绪不存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讨好者会在里向别人道歉两个小时,但对方觉得问题根本没有解决,于是不停的打进来。讨好者虽然看着屏幕上的未接来电,浑身发抖,但就是不敢告诉对方,别打了,再打自己要生气了。这就是通过回避或者无视,来,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坏情绪,就像压力锅,越压抑,压力就越来越大,那么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同时更容易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愤恨。我们可以回忆一个场景。赶紧下班回家,一只拖鞋被你的小狗叼走了,你想从狗嘴里抢回拖鞋。但小狗却和你展开了拉锯战,你越用力小狗咬的就越紧。最后你精疲力尽,终于放弃了,结果小狗也松开了拖鞋。我们可以,借用这其中的一个原理,来应对自己的坏情绪。当我们以更独立的视角来审视坏情绪时,就像天空中飘来了几朵乌云,有一朵是,我不能让她高兴,旁边的一朵是我实在是一无是处。就是这样,静静的待着,不和自己的坏情绪做任何抗衡,只是观察他们,等待他们飘走。2.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很多人选择的工作,只是父母喜欢的,但并非是自己喜欢的,这样做只是为了讨好父母。他或者总是在抱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却从不肯开口提出自己的需求。抱怨其实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防御。只有突破,这个防御,才能勇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这个行为,就会是讨好者不再恐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冲动型人格障碍在世卫组织2018年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已不再纳入人格障碍范畴,将其表现为“经常发生冲动性情绪暴怒、言语暴发或肢体侵犯行为”的临床症状命名为“间歇性暴发性障碍”(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进行矫治,但主要还是需要依靠自己自我提醒、自我控制等自助措施慢慢调整。
强迫思维很痛苦,怎么办?在关于强迫症的有关解释上,把强迫症分为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两种,但仔细想想,本质都是强迫思维,因为行为是受思维支配的。强迫思维是在焦虑的时候反复想没有意义的事,觉得想不明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对自己不利,整天战战兢兢,治疗强迫症就是解决怕,怕实际就是焦虑。只要不焦虑,强迫思维就可以停止,焦虑主要来自不合理认知,来自条件反射,来自个性敏感。从这三个角度解决,就能根本上把焦虑解决。
这个问题孤以为还是交给警察来答比较妥当。他们研究犯罪心理学很专业。孤乃教师出身,研究的是学生,不是罪犯。没有此心得体会。如果非要说说,孤以为还是要搞清这个强迫思维形成的原因,把这个源头解决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