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曾经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后来在各种助缘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走了出来,现在成了一名专攻抑郁情绪咨询的心理咨询师,感谢各种善缘相助,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心理学理论,回答你的问题,希望也能帮到你。作为曾经的抑郁症患者,我深知深陷抑郁心境时的无助和痛苦,现在作为心理咨询师,不时会接到一些受抑郁情绪困扰的来访者,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也能体会到作为家属,在日常生活中陪伴抑郁症患者的不易和困惑。可以说,在面对抑郁症侵袭时,家属和患者同样的无助。患者的无助在于,不知道如何走出抑郁的泥潭,而家属的无助在于,不知道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其实,抑郁症发作的时候,陪伴就是最好的帮助,我在之前类似的回答里就已经提到过了。而陪伴又是个很抽象的词,那什么是陪伴呢,陪伴即接纳。接纳又是什么呢?就是如实地接受他现在的样子。这很不容易,有的人会说,我接纳他现在的样子不是什么都没做吗?不,接纳就是一种做。企图改变什么反而会带给抑郁症患者更大的压力。而接纳却是改变的第一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经说,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这种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困扰。所以,别太担心抑郁症患者陷入抑郁(当然,这并不代表在极端情况下不进行干预)。作为家属更不要因为其患抑郁症而对其另眼相看,甚至把抑郁症看做耻辱的,这样只会额外增加他的压力,让他病耻感更强,不愿意就医,加重病情。我自己的经历让我相信了他说的话,在生活中积极寻求帮助,例如寻找与自己性格匹配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参加禅修等或其他活动都有可能帮助发掘出那股积极的力量。家属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既不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待他,也不用不理解的眼光去告给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其实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环境,更有助于抑郁症的疗愈。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我个人感觉,比改变更重要的,是接纳,或说改变的第一步首先是接纳,如实地接纳他患有抑郁症的现实比总不承认不接受总去向改变他其实更有效,总是想去改变现状,这可能是我们全人类的通病吧,这背后总有完美主义的思潮在做该,好像人就不应该抑郁,其实,人有抑郁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但越是大惊小怪就越会卡在抑郁的点上。抑郁不是问题,我们普通人也会抑郁,卡在抑郁的情绪里导致抑郁情绪变成抑郁心境才是问题。而真实的力量大过完美的力量。接纳抑郁症的现实就是一种力量,而真正做到了接纳,也就做到了陪伴,做到了陪伴,一切会流动起来,你只需要静静地等待他自身的那股力量生发就好了。当然,生发之后做什么呢?那时候就有很多可以做的了,这时候,其实不用你去要求,抑郁症患者自己就会主动就医、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了,这就进入了一种良心的循环。我是一名走出抑郁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正饱受抑郁焦虑情绪的困扰,想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可以私信我。
分享我是如何用一年时间走出焦虑症这个漩涡的,分享我的发病、看病、吃Y、停Y的经历,希望能帮助正在遭受痛苦的你,请你坚信,只要你想——就一定能走出这个阴霾。2021年四月初的一天,我正在路上走着,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恐惧不安,接着就是心慌心跳得特别厉害。我觉得自己马上要晕倒了,刚好附近有个药店,就冲进去给医生简单说了一下症状。然后站在柜台那里,等医生给我拿药。这时我已经站不住了,跌跌撞撞地扶着柜台摊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医生给我拿了一板药,递过来让我吃。同时给我量血压,高压达到160。我拿不起那板药,我全身趴在药店的小桌子上,心慌手抖,全身发软,头晕难受,感觉马上要芭比Q了。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大概十多分钟,这种症状很神奇地慢慢消失了。当时虽然我还是浑身没有劲,但觉得自己正常了。到家后,我突发奇想:刚才是不是被那什么东西附体了?后来想想在这样天光云影的大街上怎么可能?接下来几天,身体反复无常真真让我接近于崩溃。通常情况下我是好好的,但是突然,不论何时何地,毫无征兆就会头晕脚软、惊恐不安,然后全身发软,还天天拉肚子,吃点什么就拉肚子,或者就是恶心,不想吃东西。发病的时候觉得自己分分钟都在生死边上挣扎。我不敢自己出门,不敢自己去菜市场,还害怕去学校接孩子,后来发展到不想出门,不想见人,连平时经常见的邻居都想躲开。在外面吃点什么饭,就害怕会不会不干净,吃完会不会拉肚子。无理由的担心害怕,身体哪个位置不舒服了,就往最坏的地想。我怀疑我要了。这期间,我在夜间挂过两次急诊,一次孩子爹出差在外,我把孩子放邻居家里,给相距很远在另一个区居住的朋友打,让他来我家开车送我去医院。为何不让附近的朋友送我?因为这个朋友很熟悉,我打算一会我要是挂了,提前和他交待一下后事儿。第二次是孩子爹开车送我去医院。两次的情形不约而同地相像:在家里觉得自己分分钟就要芭比Q了,到了医院觉得自己分分钟又满血复活了。我又觉得我要了。接下来我始频烦地跑医院,曾经一周七天时间,我大概六天都得去医院,或化验或拿Y 或看病等等。检查是从头做到脚,连动态心电都做了,结果所有指标全部正常。当我拿着一大堆全部正常的单子的时候,我真的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我甚至又觉得自己被那什么附体了。所有的结果全部正常,而我觉得自己分分钟要挂掉。当我轮流光顾了医院几个科室后,决定吃中Y,吃了一个月中Y,所有不适的症状全部消失。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一天和孩子爹吵了两句后,那种脚底发软,头晕恐惧感又侵袭而来……我也无数次对着空气问:你为何要对我不死不休地纠缠着?我上辈子做错事了吗?走投无路,四面楚歌,我决定挂神经内科。我此时不是感觉自己要芭比Q了,是感觉自己真神经了。坐在医生办公室的凳子上,我就哭了。北京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看了我所有的单子之后,轻描淡写地说:你这没什么问题啊!?我:……听天由命吧,要不给我来个痛快的也行。这位医生后来成了我的主治医生,我往后的岁月会对他五体投地的感激。因为他,我告别了过去的我,成了今天的我。他言简意赅地说:你开始吃Y吧,最少得吃三个月,这是焦虑抑郁症。听了医生的论断,我悬了好几个月的心终于找到了安稳的归处,找到病因了,这S也S得明白了不是。取Y回家后,突然发现自己又得了疑心病,医生说这Y得吃三个月,那三个月这后呢,我开始在网上查,这一查不要紧,把自己又吓得半S.网友说这Y吃了就停不了。于是第二天,我又挂了一个普通号,想去咨讯一下别的医生,问一问昨天开的Y到底能不能吃。比较悲催的是,电脑叫号又把我叫到了昨天那位医生办公室,可想而知当时我是什么心情。坐下后我说:医生,那个,嗯……这Y我还没有吃?医生:嗯,你为什么不吃呀?没办法我开始胡绉起来:医生,我听我同事的朋友说,这Y不能吃,一吃就不能停,我想问问到底怎么样?我的主治医生,是位接近于六十岁的头顶有点秃的北京三甲医院的神内经科白发老头,朝我吼道:你到底想不想在我这治?不治你就不要吃,要治你就按我的要求来。我做了半辈子医生了,我给你看是要负责任的,你不听我的,却去听你同事的朋友的话,你你……那你还要不要治了?被他这么一通训话,我站起来向他鞠躬连连道谢,(我感觉自己又了)然后回家乖乖吃Y去。刚开始一周非常难受,大脑会出现几分钟不真实感觉,或者胡思乱想的节奏,你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境。这时候你一定要告诉自己:那是错觉,错觉,一会就过去了。然后一周之后就会慢慢好起来。治疗过程中,我由一个月去一次医院,变成两月去一次,后来变成三月去一次医院,给我的主治医师反映病情及时调整Y物。Y物治疗的同时,开始自我救赎:告诉自己每天跑步3----5公里。刚开始真的是跑二百米都气喘吁吁,大汗,头晕。这时候我给自己做心里建设:你的身体没有任何器质上的问题,只是大脑不太高兴了,你要运动起来。如果真晕了就晕吧,医生不是告诉你了吗,真晕倒了也不会有什么事。后来我一直坚持跑步,慢慢地从每天1公里坚持到2公里,到3公里,现在是5公里。我每天还会听音乐,因为我是真的很喜欢音乐。晚上忙完孩子的事情之后,读书,做大拜,大拜根据自己的情况50个左右。至于吃的,没有任何顾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至于网上说得了焦虑抑郁症,要多和人交流,我觉得是次要的,你自己不愿意走出来,和谁交流多少都没有用,根本问题还是在于自身。得了这个病没有人可以帮你,包括最亲的人。能帮你的只有医生和你自己,医生给你开Y,自己调节身体和心理。其实焦虑症是上天在挽救你,真的。现在回想起来,早在生病前半年我就有点焦虑倾向,为一点小事心情烦燥、失眠,不安,很容易发脾气。经常感冒,一感冒就是四五天不会好,之前我感冒两天就好了。这次生病,是我的身体和心理都提前出现了问题,只是我那时没有意识到。问诊的时候医生也告诉我:那次差点晕倒受到惊吓,只是一个诱因,和我长期的心理焦虑有关。还好及时发现及时调整,不至于让我走到更深的深渊里。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心里有问题的时候,一定尽早开始干预。
一个人过度焦虑就会发生钻牛角尖的现象,就像心理学说的一样:“黑箱效应。我们得去认识这个黑箱,才能解开我们心中为什么会对一些不确定的事情,会产生如此可怕的一些想象或者说是画面那其实恰恰就是孩子可能有这样的迹象,又或者根本没这样的迹象,你过度担忧,凭空想象而已。就算有迹象,你想到了一些可怕的事情,那多半都是自己的黑箱心理效应在作怪。即过度担忧焦虑了,从而想到了一些没有发生,或者一些没有发生的可怕事情。基于上面的担忧,甚至你的这种担忧式的钻牛角尖,还可能钻得更深这样无中生有的害怕想象,使得你更加坐立不安、焦虑到彻夜难眠。这显然就是一种可怕的黑箱心理效应。可以说,一个人一旦过度焦虑就是失眠,而焦虑和失眠一起发生,那么时间久了,就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人的心理轨迹,往往都是有迹可循的,而这个“迹”,就是心理问题发展成心理精神疾患的一个大致顺序。即:焦虑到失眠;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进而焦虑失眠同时发生,恶性循环,最后变成了抑郁症。一个人患上抑郁症,基本上的路子都是这样走的。也在于此前的内心和脑海里发生了一些很动荡不安的折磨,即:黑箱心理效应,焦虑到彻夜失眠,焦虑到在看这个世界时,都是模模糊糊不真实的。发展这个样子,就已经是很严重的焦虑症了,同时也很难避免抑郁不发生。可见焦虑过度,等着的就是那个恶魔:抑郁症。有一句非常受用的话送给你,也算是你在焦虑的路上,自我疗愈安抚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担忧、焦虑的事情,大多数都没有发生。”事实上,你可以回顾下你前半生走过的路,或者之前担忧焦虑的事情,你会发现你所担忧焦虑的事情,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在作怪,其发生的可能性都极小,也并未发生第二,闲,往往意味着你有精力去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当自己陷入到这样的胡思乱想中时,不如及时地扭转自己,调整自己,生活中多去与人沟通、交流,甚至是倾诉,都是很好缓解我们焦虑情绪的办法。第三,合理地去分析自己所焦虑的事情,有利于认识梳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分析在于梳理我们不合理的一些想象与认知,当你去分析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焦虑都是太关注、太在意一件事情了,才会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在焦虑还是萌芽状态是,我们就得有警觉性的去审视自己情绪的异常变化、思维的病态认知和对事情放大的想象,以便安抚自己尽快走出这样的心理怪圈,那么就可以把自己从焦虑和钻牛角尖的世界里拯救出来,逃离出这个无限蔓延的黑箱心理效应的怪圈里。焦虑来临,带给我们的体验往往是内心不安的、恐惧的,在行为上则是坐立不安、心不在焉,或者反复去求证一件事情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无限的蔓延发展。你要学会缓解焦虑情绪,是避免很多精神疾患发生的预防警觉性意识。
我中度焦虑症医生开了西药吃了一次副作用太大就不敢吃,后面自己买了乌灵胶囊十谷维素吃了差不多三个月,现在基本停药了,就偶尔有点反应也没去理他,应该是好了。
我是精神科医生,对于你的诊断,我表示怀疑,有可能给你出具诊断的根本不是精神科专业医生,或者是刚工作只知道认证的新医生,或者存在一些没有提及的主观因素吧?所以在讨论是否需要休学之前,还是去重新确定一下你的诊断吧。重度抑郁症和精神症会一起诊断吗?一般诊断重度抑郁,就不会诊断精神,更不会诊断重度焦虑,为什么?精神科诊断是有一套传承很久的诊断流程的,而且目前主要仍然是一元论诊断原则,就是只下一个主要疾病诊断。即使不按照一元论诊断原则,重度抑郁和精神症也不会一起诊断,因为二者本身就是关系不大的两类疾病,一类是情感疾病,一类是精神疾病。可能有些不是很了解精神科诊断标准的人会因为抑郁症患者出现明显的幻觉、妄想而给出精神症的诊断。但实际上,抑郁症原本就可以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规定出现幻觉或妄想,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即为重度抑郁症,所以单纯依靠幻觉、妄想,就去诊断精神症一定是错误的。如果不是单纯存在幻觉、妄想,而是同时满足其它精神症的诊断标准,那就应该诊断为精神症,而不是抑郁症,不管是否还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因为精神症诊断更严重,所以不会诊断抑郁症,而是诊断精神症。焦虑和抑郁的关系很多人说到自己的诊断会说重度抑郁,重度焦虑,这可以视为对自己症状特征的描述,但不是正确的诊断方法,因为重度抑郁症当然可以伴发严重的焦虑,无需单独诊断重度焦虑。实际上抑郁和焦虑常常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好基友,抑郁症的患者大多会伴发焦虑症状,而焦虑症的患者长时间处于焦虑的紧张、恐惧之中,很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症状。这一点从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药物上就可见一斑。我们都知道,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是抗抑郁药物,比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而SSRI又是焦虑症药物治疗最常用到的治疗药物。也就是说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症状的同时也会治疗焦虑症状,虽然有些严重的焦虑伴发失眠症状的患者也会常常用到苯二氮卓类药物,比如艾司唑仑,但相比较而言,一定是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率更高的多。需要休学吗?这么说吧,不管你修正后的诊断具体是焦虑、抑郁、精神中的哪一种,都大概率需要休学。重度抑郁症几乎很难坚持原本的学习和生活,让它去坚持学习本身就是不切实际,也不可取的事情,很大可能会让患者的疾病因此越来越严重。重度焦虑症很多时候的痛苦体验丝毫不比抑郁症患者来的更少,尤其让一个严重焦虑症患者去学习,我在怀疑他能不能坐住凳子。精神症就更不用说了,作为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对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有目共睹。一个处于精神症发病期的患者,是断然不能继续学业的,盲目继续学业,只会给自己,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大的影响。所以休学去系统治疗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越早进行系统治疗,今后的治疗效果,社会功能恢复程度,都会更好。不要观望了,去治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