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走向“取悦症”,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该思维的危害。本期内容来自作者阅读《取悦症》的观点,刚好对应昨天的内容。我们需要培养目标是,独立的孩子,不想要取悦症的孩子。应该思维是我们上次简单说过,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成长要跨过去的障碍。什么是取悦症,它是病吗?答案是,它不是病。书的作者虽然起的这个名字,带了一个症字,其实不是一种病,它只是一种心理倾向,有点像拖延症。它肯定不是病,它又没有让我们的身体产生病变。但是我们自己,包括养育孩子的时候不注意,就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出不来,这个就是取悦症的一大危害。取悦症的三种类型都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分辨?第一种,认知型取悦症。认知型取悦症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的认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处于学习阶段。但如果是成年人还有这样的表现就要注意了。这种错误观念就是,只要我当个好人,我对别人好,那么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么就是我自己的不对。这个奇怪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样发生的呢?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模式。常发生在儿童时候,电视剧里经常用于感动人的桥段,父母闹离婚,小孩不想让父母离开,他又没办法控制,这时候他就会想,只要我很乖,只要我什么都听父母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分开。其实这种有条件的思维模式一般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会自然消解,一个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会认识到愿望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第二种,习惯型取悦症。这种类型的人讨好别人、取悦别人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是带有某种强迫性的。他们对别人的需求和认可特别强烈,如果他们为别人做了哪件事,结果别人没有及时地表达感谢,他们就受不了了,觉得自己立马被冷落了,对别人的称赞和认可已经到了非要不可的地步,只能通过取悦别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第三种,逃避型取悦症。逃避型的取悦型好人,因为以前受到过某种伤害,在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发现,可以通过取悦别人,让别人高兴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就是他们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从来不让自己陷入当中。每当觉得别人快要生气的时候,他们会立马示弱,首先讨好,让别人压根儿就没有发飙的理由。这样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他们永远不会处理和别人的。简单说了本书说的取悦症的三种类型和危害,分别是认知型、习惯型和逃避型。这些好老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度地想要别人的认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或是避免被别人讨厌就,他们就会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所有人,对别人都特别好,但是对自己特别狠,一点都不好,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他们发现别人并不买帐,别人还觉得这些人特别烦。如何避免自己和孩子陷入取悦症,简单来说去除自己思维中的应该思维,让自己和孩子更顺利的走向人际关系的,独立性阶段。只有当认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他人的时候,真正的自信才能建立起来。而说一个人内心强大,实际上就是说他有坚不可摧的自信。
是一种遵从和依从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增加外部压力反而降低遵从和依从量,引起人做相反的事。美国心理学家布瑞姆认为,每个人都试图维护自己的行动自由,一旦自由受到威胁,就会尽力恢复;当外在压力增加,并对自由产生威胁时,个体会拒绝遵从,或做相反的事,以保护自己的行动自由。
不敢拒绝别人,算是心里障碍吗?不敢拒绝别人是内心的恐惧和自信心的匮乏,绝对是心里障碍。不敢拒绝别人,首先是自己认为自己心智不成熟,对自己没有信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把修炼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德行,做为自己的信念,建立强大的自我。积极帮助别人,坚决和品行不良的人说不,才能渡过自己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