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晚期的症状是记忆障碍,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出现括约肌障碍的情况。如果病情发展比较快会出现焦虑和抑郁,还有可能会暴躁易怒。如果不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能会造成哭笑无常和言语能力丧失,不能完成简单的生活事项,比如穿衣和进食。
本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向患者解释这类疾病属功能性障碍,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加强自我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促进疾病缓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也可试用。药物治疗除针对焦虑、抑郁,选用苯二氮卓类或三环类药物外,氯氮平对有些病例有效,可以试用。
胰岛素昏迷治疗,电抽搐治疗,持续麻醉疗法,乙醚吸入诱导兴奋产生精神发泄作用等治疗方法,曾经用于治疗本病,均无明显效果,不宜采用。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并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
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
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编辑本段顺其自然法有趣的是在气功修炼中也会出现人格解体现象。气功修炼者会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感觉,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种世界似乎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
有些人练到这种境界后会感到惊慌失措,结果导致走火入魔。对付这种现象,气功中的应对技巧便是顺其自然。有一位气功师曾对我叙述他的练功经验。
根据前面的病因分析,我们知道人格解体症的出现是个体的一种应急性防御措施。只要顺其自然,见怪不怪,个体内部很快会进行自我调节就能消除该症状。
如果你一遇到人格解体症状出现便手忙脚乱,百般焦虑,这自然会加重症状。出现人格解体现象后,患者除了施行顺其自然这一原则性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放松法、呼吸控制法和意念法。
当患者在人格解体状态下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采用放松法进行调节。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呼吸控制是与放松法相关联的一种呼吸训练,通常是深深吸—口气,缓缓地呼出,反复进行这个呼吸过程,可调节你的注意和情绪。
意象法也有助于放松,它是通过想象使注意中心转移而达到放松目的。患者在进行想象时可以加点幽默式的自我暗示。诸如:真是世界每日都在变,一转眼,鸡变鸭。
又如:免费到这些地方旅游一次也不差呀。对(人格解体分解出的)陌生的自我可以这样暗示:平时只能从镜子里看自己,总觉得不过瘾,现在好了,我得好好观察我原来的身子是如何工作的。
事实上,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人的内部机制被动防御的结果,患者针锋相对地用此法进行心理调节,人格解体症状会慢慢得到缓解。
编辑本段自我精神分析法我们知道主观的顺其自然态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患者做不到顺其自然,便会滑入恶性循环的泥潭,病症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自我精神分析,寻找病因。患者应先回忆过去的历史,静下心来回忆,把自己的痛苦、经验一点点回忆出来,看看这些经验是不是导致目前病症的诱因。
正如弗洛伊德经历过一次人格解体经验后对自己所作的精神分析—样。当患者能够从痛苦的回忆中找出病根,然后想法子治疗这种病根,那么人格解体即可治愈。
自我精神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分析近来生活情况,分析自己近来的失败经验,以及自己采取的挽救方法。如果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你会发现在人格解体出现之前,已经埋伏了严重的诱因。
正如前面的病因分析所述,人格解体是在前面许多防御方法失效以后的应急方法。如果前面的防御方法有效,人格解体便不会出现。
进行自我防御较积极的方法是合理化方法、升华法、幽默法。现实生活总是很难事事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点阿Q精神用合理化方法进行自我宽慰。
像童话故事中那只聪明的狐狸,当吃不到葡萄时,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吃它可以省得牙齿发酸。这样就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
当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时,力比多能量很可能会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解决的方法便是升华。你可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自己制定富有作出创造性的成才计划,并一步步实行之。
在平时生活中,你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幽默技艺,多与幽默的伙伴一起交往,多看幽默作品,多欣赏幽默艺术,多讲笑话,久而久之,你一般的苦恼便会随睿智的笑声自然地消解了。
编辑本段病例有位十六七岁的女中学生向医生描述了她的奇异病情:大约几个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和双腿不再属于自己的身体了,外面似乎包着一层东西,与此同时,她发现家里的桌椅板凳也忽然失去了立体感,她为此感到惶恐。
据她回忆,这种感觉是一阵一阵出现的,每次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然后又如同从梦中醒来一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身体和外界物体的存在。
她还说,在这种感觉出现之前,她常常心情郁闷。还有一位大学一年级学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紧张地到精神科就诊,说是自己变疯了。
她说,近一年来,她老是一阵阵地觉得自己像在梦中,总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绪也总是处于快要失控的状态。在这一段时间内,她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时常常深一脚浅一脚。
她说:大夫,这种感觉真让人难受,一旦来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效,但每次不到1小时,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也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突然接到噩耗,当时便吓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着雾一般,或是像在梦里一样……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当事人对自身的一部分或对外界事物觉得不真实、不确切,有一种说不清的隔膜感,精神病理学称为人格解体症状或非真实感。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并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编辑本段扩展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
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
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我是精神科医生,见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其实患者发病后能否记得自己是否做过什么,完全取决于患者的意识和记忆状态。下面我用两个疾病来举例说明一下。分离性障碍患者:“我不知道、没有印象、不记得了”分离障碍(dissociativedisorders、DD),原名歇斯底里症( hysteria),又称癔症,该词源于希腊文即子宫之意。而有一部分分离障碍的患者发作时意识会处于“朦胧状态”。朦胧状态( twilight state):指意识范围缩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的降低。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患者可以正确感知外界刺激,并做出正确反应。但对狭窄的意识范围以外的事情就不能正确认知表现为联想困难,计算、理解判断能力缺乏,可出现片断的错觉、幻觉和妄想观念,表情呆板或迷惘,也可出现焦虑、恐惧、暴怒、狂喜等情绪及冲动、自伤或伤人行为。有环境和自我定向障碍。常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偶可达数日,意识恢复后对病态体验完全或部分遗忘。上个月我收治了一名分离障碍的患者,她是丈夫突然去世遭受打击得病的。后来她恢复意识后,我问她“你还记得你是怎么来医院的吗?”患者摇头,我在问“那你打我的事,还有印象吗?”患者说“好像有、还好像没有,模模糊糊的记不清了。”患者发病时正处在朦胧状态所以不能记起发病经过。精神症患者,“我知道,但我那时候就是那么想的”精神症( schizophrenia)是所有重大精神疾病综合征中最难以定义和描述的。一百多年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精神病学家赋于它各种各样的概念。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精神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具有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显著异常,并导致明显的职业和社会功能损害。但大多数精神症的患者记忆力并没有问题,所以他们会清楚的记得发生了什么。我去年收治的一名患者,来的时候说自己的天上的神仙,不需要吃饭,因此拒食。待症状缓解后我问她,“你记得发生了什么吗?”他说“记得”。我说“那你当时为什么那么做?”她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当时就是那么想的。”精神病人不是“疯子”,他们的异常行为是受症状支配。他们恢复自我意识后也会很后悔、很难过,所以请给他们多一分宽容和关怀。
按大众的理解,这里的精神病应该是指那种病情较重、失去自我控制、精神错乱的重性精神障碍,比如精神症、双相障碍、样障碍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患者在一起,是难以识别对方也是精神病的。但是如果这些精神病患者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比如精神病院,或者病情有所缓解,还是有人能意识到别人有精神病的(环境使然),但那是根据最基本的大众经验来判断的,对于其他患者的精神症状,还是难以做到准确认识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精神病患者失去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区分能力,不能区别臆想和现实,明明没有的事,患者坚信地认为确有其事,如白日见鬼,被害妄想,幻听幻视等。而且患者精神活动的三个方面(认知能力、情绪反应、行为活动)失去了协调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环境,对自己的病情都不能正确认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人的心理世界是运用过去的经验对同一个现象、事件、行为,不同的人解读出来的意思和感受可以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此外,由于精神症、双相障碍、样障碍等精神病患者的心理世界,具有独特的个体差异性。虽然都是对患者原来的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但每个人歪曲的性质、内容是不同的,连常人都以理解,何况精神病患者呢。(未扭曲的部分还是共通的)。精神症、双相障碍、样障碍等精神病患者的某些想法、举动是自己的主观臆想塑造的,这些病态状没有通识性。比如我们对国旗理解为国家的象征,是约定俗成的,而精神症患者的病态症状,包括想法、情感反应、行为表现,了患者独特的主观内容,各不相同。所以一个患者的怪诞想法不能被另一个患者所理解。以上三个原因,使精神症、双相障碍、样障碍等精神病患者怪诞的、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想法、行为,不仅自己难以觉察,也不容易被另一个患者理解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