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总充满着恐惧感,说话、行动、做事不自然,为什么怎么办?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感觉,其实恐惧的感觉也是在我们生活当中算上一部分,虽然有恐惧的感觉,是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但他确实是我们生活需要的,当然恐惧的感觉会让我们感到紧张和害怕,而这种紧张害怕又直接影响了我们在语言交流上(说话不流畅),体现在行为上(不好意思或唯唯诺诺),自然在做事情上,就前怕狼后怕虎,没有那种自然的感觉(做事干净利落脆)。01、心里充满着恐惧感的因素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自身的感知所出现的恐惧感,多数都存在于紧张害怕的心理交替过程中,其根本的原因大多数是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或情景,或所遇到的人的不适应的感觉而体现出来的害怕心理,不属于病态恐惧心理,这也是因为在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当中,恐惧的感觉往往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功能的体现,它会使我们在不适应或感觉到心里很不舒服的时候出现,也是在我们难以应对或无法解决的某些事物上的回避提示。而恰恰是这种恐惧的感觉,会让我们产生紧张的心理,造成说话行动,做事不自然,都是这种紧张心理形成的一种思维语言及躯体行为上无意识性的笨拙,而难以顺其自然的将语言和行为自然一气呵成,这就是当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或者和某一个人在交流的时候。不论是说话和行为上的体现,基本上都处于无意识的,一种紧张感觉产生的不自然的情景体现,当然这主要还是由于自己主观意识到的,而非客观性的真实存在。有些自我感知的事情,包括恐惧感,确实是我们主观所意识到它存在的,但客观却反映出意识当中所显现出的形态,换句话说也未必就是由于恐惧而产生的说话、行动、做事不自然的状态出现,而真实的体现却出现在紧张害怕或者附带着害羞心理的表现。而相对于病态恐惧症是截然不同的,你这种心理充满了恐惧感是由于内在的敏感以及外在的刺激,也就是对于所处的环境多有不适的感觉或完全不适的感觉而出现的恐惧感。当然不论你这种恐惧的感觉,造成你说话、行动乃至做事不自然所体现出来的,是内在的,敏感还是外在的感觉性刺激也就是不适应,这时候你不妨想一想,当你处在某种环境或者场合情境当中,你是看到人多而感觉到不自在,还是看到这些人,你感觉到不舒服,还是怕你说话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感到难堪。总之,不论你出于哪一种原因,你可能就是一种很明显的,体现出由于紧张而产生的害怕心理。你这种心理充满了恐惧的感觉所造成的一切实际上,归根结底的原因就在于你自己为了保护自己,而回避了一些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说的话做的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情绪性的置换,你内在的感觉和你外在的刺激所产生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感,置换成了你表面体现出的语言上的交流和行为上的体现,都体现出笨拙的形态,行云而不流水,更无法自然的去做事,究其原因,就是你害怕自己在某些方面出丑、做错事、被人否定等。当人们一谈到恐惧感的时候都有些害怕,实际上这个词语看起来不太好听,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依然是以我们和平共处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的恐惧总是可以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而无碍于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而病态的恐惧所体现出的害怕紧张是异常的,并不单纯,在说话,行动和做事不自然上来体现。特别是病态的恐惧,主要体现在他所体现的害怕与自己当时的处境不相称,也就是说所谓的不相称是相对于大多数人在同样或类似处境下害怕的程度而言,所以你的恐惧感,以他们那种病态的恐惧感是不同的。02、怎么样才能让我心里不充满恐惧感?1、其实很简单,许多人在面对恐惧感的时候,都是面对现实,而你可能就因为回避内心的现实和所面对的现实而越发的显现出从语言上、行为上、做事上的不自然的感觉,虽然有客观的因素,但你主观上是主导的因素。这也就是再说,你在面对你不喜欢,你不愿意,等等一切的,不愿意去面对某种环境的时候,一定要勇敢的做出与现实情况相符的行为体现。说的直白一些,也就是认清现实,尊重现实,面对现实而展现出自己的真实,那么这时候,心里还是充满了恐惧,也要自我表现,只有不断的历练才能逐步的消除你这种恐惧的感。2、要学会进行性放松,也就是当一个人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时,你的恐惧情绪反应便逐渐的减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交互抑制,当你处在心里充满恐惧感的时候,学会放松口中可以指导自己放松,逐步的四肢放松和逐步的身体放松,告诫自己此时就需要放松,在你达到一定程度的放松的时候,你的恐惧情绪反应会逐渐的减弱,让你越发的感到自然。当然前提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你所面对恐惧感觉的场景,这在我们心理治疗当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很有效果,自己可以不妨一试,没有必要教条式的放松,可以随意式的放松,就能起到相当好的作用。3、要想消除自己心里充满的恐惧感,就和上学读书一样,你必须一步一步,读完一年级才能读二年级,加减乘除你还没学好,就想学代数几何,你自然就会失败,所以内心里不能着急,一着急往往达不到自己所训练放松的效果,就好像你说话行动,做事都不自然一样,这些在他人面前如果表现出来,你似乎就伤了面子,同时也降低了你自信,在遇到类似的事时候,你可能会更加的紧张害怕,可以找一些比较相好的同事或朋友,一起练习说话,当然是在比较信任人的面前也比较好训练,基本上没有陌生感,所以比较好进行人与人交流或做一些事情,展开流畅性的训练。03、结语人容易产生恐惧感,这与人对所处的环境或情景的评估也有直接的关系,也恰恰是这种评估很容易让自己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而感到恐惧,同时如果不存在病态化的恐惧,那就与害羞心理有直接的关联,这也是因为现在的人顾及面子、做事腼腆、不干净利落、怕失败、怕被人否定、更怕伤及自己的所谓自尊,所以对待很多事情都采取回避的心理对待,但很多事情,我们就不得去面对,因为很多事情都与我们自身的利益有关,我们不去面对可能就会对我们产生相关应的损失,这当然是我们也不愿意看到的。消除自己的恐惧感,就要去面对现实,去适应环境,让自己能够融入到社会当中,你不能整天的去等待,让社会出现某些条件性的程度改变来适应于你,这些都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只有你去融入社会,这是唯一的办法,因为社会是公众性的平台,而非自己所有,之所以让人要消除这种恐惧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害羞心理,当然这些都需要自己逐步的去训练脱敏性的和适应性的以及融入性的训练,只有在不断的历练当中,心里充满恐惧的感觉和说话、行动、做事不自然的状态,得到很好的改善。
我女儿十三岁患病,病了十二年,去年开始有了久违的笑容,那是我期待已久的,说起来孩子病情的恢复觉得像中了一样,有点不可信但又是真实的,所以我有此生无憾的感觉了。和许多孩子出现问题的父母一样,孩子刚得病的头几年是崩溃无措的,有天塌地陷的感觉,但冷冰冰的医院和状态不正常导致失学在家的孩子告诉我,不是梦,孩子就是得了精神病。我总结一下这些年走过的路和生活经验,觉得精神病患者的恢复需要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环境相对安静稳定。精神病人出院后,都相当不愿意去医院,哪怕是复诊,他们也没有安全感。我家孩子出院后,我们家就搬离了原来的县城,因为亲友们都知道孩子的情况,小区的邻居们也知道,原因是几次去精神专科医院都是绑着孩子去的,小区里人尽皆知。精神病人都十分敏感,我女儿年龄小,更要顾及心理感受,于是我们搬到空气相对好的小城市,期待生活重新开始。第二:坚持服药。我家的孩子刚病头两年也是不配合吃药,说吃药就困还发胖,这点确实是事实。但六次住院让她记住了不吃药就还得封闭治疗。几次的住院经历让她知道了不吃药的后果,所以只有配合。并且我承诺孩子,身体胖了病情好了以后可以减肥,在家里减肥或者去机构都可以,让她减少对用药的顾虑。第三:创造相对轻松温馨的氛围。精神病人感兴趣的事相当少,经常能听到孩子说活着真没意思,所以十多年来我几乎没有工作,陪着她去海边赶海,她十八岁以前陪她上网吧,用我的身份证上网,最多的时候一天陪同六个小时,我也几乎崩溃,但是没有办法,家里不敢装网线,怕她迷上电脑控制不住。为了让孩子对生活有兴趣,报了美术班学习画画,还有烘焙,只要她感兴趣的,花钱又不是太多家里可以承受就去尝试。精神病患者率很高,每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家里就得重视。孩子得病这些年,出门旅行了很多次,我哪有心思,都是为了陪孩子出门。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崂山风景区、北京、鸟巢、万里长城、黄河风景区、南京玄武湖、哈尔滨太阳岛……这些地方都是陪孩子去的。第四:谨遵医嘱。这些年的用药情况,我都是按照医生的方案做的,每次减药量,都是医生允许的。春秋两季是病情不稳定时期,有问题及时领教医生。孩子去年好的,医生说巩固巩固再考虑减药,目前两片这个药量,已经坚持三年了。目前孩子和病之前没什么两样,但是我还是尊医嘱不敢擅自减量或停药。
上大学后某天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抑郁了,后来查查资料确定自己有抑郁症。从那后的生活目标就变成活着就好,每次有轻生的念头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要活着,活着是底线。大学几年没参加任何社团 也没竞选班干,除了室友 独来独往 不喜欢热闹,也没强迫自己社交,大部分时间待在图书馆看书,名著,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那种环境下所做的行为,选择。印象比较深的是看完小妇人,接受自己的缺点,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在那后,就像把自己当一个孩子,耐心的一点一点重头教自己,我认可的传统文化,从三字经开始慢慢纠正自己三观,后来渐渐情绪不会有大的波动,不会动不动就有不好的念头,但同样对开心等情绪感受很浅,但内心平静了,不是吗。后来看到一本心灵鸡汤,里面讲到开心和喜悦的区别,一个是外部引起内心的波动,一个是由内而外的波动,不一样的。闲着的时候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闭眼想像那些让自己愉悦的事或者画面,感受内心的波动,是一种酸胀又微微轻松的感觉,就这样一个人摸着走 现在已结婚生子 会真心愉悦 遇到打击的时候内心也从未放弃,经过那些年打磨 现在内心是坚韧的。我不想说感谢那些年之类的话 如果有选择我不会让自己走那一遭,我心疼自己。心能感受外界的温度,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寡淡的,不喜欢热闹,延续了当年的爱好,看看书,抄抄佛经,后来我还学会了“慢”生活,走路是放慢脚步观察路上行人,做靠窗的位子看外面人的生活。一笔一画的写字,感受字的成形。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外界看来也很好。其实生而为人 我们不需要太伟大,我们先对自己负责 如果还有余力 再去照顾那些温暖你的人。
轻微抑郁症,医学上真的没有这个诊断,所以还是要判断是不是抑郁症,如果是抑郁症,即使轻度抑郁症不吃药也应该进行自我调整,因为抑郁症是会加重的。究竟是抑郁症还是抑郁情绪其实很多人都会有和你类似的问题,不爱说话,不爱接触人,跟熟人甚至家里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就一定是抑郁症吗?当然不是。如果这就算抑郁症,可能我也算是抑郁症了吧。抑郁症一定是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的,不是单单不爱说话,不接触人那么简单。判断是不是抑郁症最关键要看有没有持续超过两周的情感低落表现,总是闷闷不乐,容易提不起兴趣,任何事情都很难让人感到高兴,特别容易疲惫,睡眠不好,体重减轻,注意力集中困难,思考问题也会变慢,脑子像灌了浆糊一样,因此而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不如别人,自罪自责,悲观厌世。满足持续的情感低落和上面大部分表现的患者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如果只是不太愿意说话,不太愿意社交,可真不是什么轻微抑郁症,可能只是宅,确实不用改变。但真的达到抑郁症标准,即使是最轻微的抑郁症也是需要尽快调整和治疗的,因为抑郁症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病,而且真正了解你抑郁症严重程度的一定不是你本人,而是精神科医生。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如果是抑郁情绪或者轻度抑郁发作,帮助你的应该是你自己,通过适当单位放松与自我调整,是完全可以改变现状的。如果是中度以上的抑郁发作,一定要尽快到精神专科医院就医,还去依靠自我的调整去面对更加严重的抑郁症状是不现实的,也不可能有好转的。今天早上在头条看了一篇文章,一名抑郁症患者看了很长时间心理咨询治疗抑郁症,病也没治好,钱却花光了40多w,知道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咨询师出来骗钱了吗?因为太好骗了,不惜违法国家法律规定,公然宣称能治好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对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叫。我是医生,很遗憾看到这么多抑郁症患者因为不敢走进精神专科医院而受骗,抑郁症是非常普遍的精神障碍疾病,没什么好丢人的,有病一定要到专科医院看病,运用真正的经过验证的科学缓解症状,而不是那些自己认证的所谓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