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情绪问题有哪些方面(脾气暴躁的心理分析)

脾气暴躁的心理分析

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脾气暴躁而向我咨询的来访者越来越多。他们中,有的是为本人咨询,有的是为亲友咨询。不过,他们表述的症状,都大抵相似:少与人沟通,听不得不同意见,遇不得一丁点儿困难;一点小事就容易大发脾气,极端者甚至砸东西骂人打人。

在亲友看来,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尊重他人,甚至是缺乏人性;但当事者自己知道,实际上每次发完脾气后也挺后悔的。但下次一遇到同样场景,暴脾气还是不请自来。

为此也常自责不已,但又为力。

这样暴脾气的背后,有什么心理原因呢?有什么方法能够校正吗?这是大多数来访者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在临床上,我确实不止一次地接待这样脾气暴躁的患者,也不止一次地接待过他们的家人。有的时候,不用见患者本人,通过其家人的变化,我也能够带动患者的变化。

甚至是仅仅两三次的咨询之后,患者就会有明显的变化。有的患者,在自己的家庭发生重大改变之后,曾激动地对我说,"您教的方法,我一通百通了。

我觉得,从没有一个人,能如此巨大地改变我的生活轨迹。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这样明显甚至还有点神奇的效果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很多患者会特别好奇。

其实,说到底,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我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患者的内心而已。

为什么我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患者的内心,而不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家人呢?

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我在生活中也发过脾气。而我,还有那么一点儿自省意识和改正态度。

观察自己、体会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然后推己及人,这是我能够走进来访者内心的一个法宝。

回到脾气暴躁这个话题上来,我看能否用两个比喻把这个事解释明白?

第一个比喻是受伤的小动物。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会知道,当一个动物受伤后,尤其是它是被人所伤,其他人就很难靠近他,哪怕我们是抱着给它疗伤治病的善良愿望。

如果我们贸然靠近,它会愤怒地向我们呲牙咧嘴,有的时候还会狠咬我们一口,让想帮助他却又无防备的人反被它所伤。

一部分脾气暴躁者的心态,就与此类似。

现代心理学的进展,对此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

1996年,鲍迈斯特等人[1](Baumeister,Smart,&Boden)回顾了大量关于人际暴力预测因素的研究。

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度夸张的、不稳定的或不确定的自我观念,当环境威胁到这些积极的自我观念时,他们会转向暴力。

2003年,Kernis[2]提出了脆弱高自尊这个概念来描述这类人。他认为那些依靠自我保护或者自我增强策略来维持高自尊的人, 意味着这种类型高自尊本身的脆弱性, 他将以下三种类型的高自尊统称为脆弱高自尊:不一致高自尊、不稳定高自尊、条件高自尊。

不一致高自尊指的是外显自尊得分高而内隐自尊得分低, 这种现象可能说明这类高自尊者在意识水平上持有积极自我意象, 但在无意识或较少意识水平上却持有消极自我价值感。

不稳定高自尊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随时间和情境波动的程度。条件高自尊指的是个体会将其自尊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标准或结果, 如达到一个成就目标, 得到其他的人特殊款待等。

虽然脆弱高自尊有多种类型, 但它们表现出了一些相似的消极心理特征:低水平的心理幸福感, 更多的敌意、攻击行为。

有很多在外社交广泛、人缘特别好的人,在家中却是一个暴君,其原因也大抵如此。

他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幼年时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出了问题,就象动物受了伤一样。

对这些人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内心重建的过程,直至他们脆弱的高自尊变成了安全的高自尊。

第二个比喻是充气的气球。很多人都吹过气球。没吹气之前,气球软软的,无论我们怎么拍,它都不会跳起来;但是,当我们不断地向里吹气,气球变得鼓鼓的时候,我们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跳得老高。

一部分脾气暴躁者的心态,就与此类似。

他们在生活中,既承担和积累了很多的压力,自己内心的希望和想法又长期没有得到满足(我把这种状态称为"情感饥饿"),就象被充满气的气球;一丁点儿的不如意,就会让他们勃然大怒,就象气球轻轻一碰就跳得老高一样。

对这种类型人的治疗,一方面要帮助他宣泄压力和不满,就象给气球放气一样;另一方面,还要制止住向气球里继续打气。令人可叹又可气的是,有些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打气的,他们并不会轻易停止打气的。

即使在医生的劝导下,有时仍无济于事。所以,对这些人的治疗,虽然比前一部分的人治疗起来难度有所下降,但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我始终坚持一点的是,这些暴脾气患者的内心,没有一个不期望自己改变的。在他们暴躁脾气的背后,是一颗容易受伤和压抑已久的心。

只是,很多人都被他们的暴脾气吓到了,完全看不到他这一点儿让人心疼的地方。

从我自身的经历出发,我已经走在变化的道路上,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走上这条改变之路。

参考文献

[1]Baumeister, R。F。, Smart, L。, & Boden, J。M。(1996)。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 5-33。

[2]Kernis, M。H。(2003)。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Inquiry, 14, 1–26。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五岁女儿易怒发脾气大声说话动不动就烦气心

您好,一般说来,这是属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以及自身性格行为因素有关。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自我调节抑制。

若是症状比较严重,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建议亲自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为宜。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心血管病与心理疾病常并存 专家呼吁重视“

随着社会上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有的抑郁、有的有心理障碍、不爱说话,正因为这种心理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才使这种人在患有心血管疾病时,治愈的机率变小,而死亡的机率增大。

在近日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听到,同样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当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时候,死亡的机率要比没有心理疾病的人高出很多。

所以,现在医学界的专家们一直在呼吁合并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我们这些社会中人也要加强对“双心”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那么,什么是双心疾病呢?顾名思义,双心疾病指的就是心血管和心理两方面的疾病。有时会是心血管疾病引发心理疾病,有时会是心理疾病引发心血管疾病。

也就是说这两种疾病是互相诱发的。当人们患有顽固性高血压、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病症时,就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抑郁、焦虑、睡不着觉等。

更严重的是,有些病人在手术过后还要长期躺在床上。所以在心理上、心情上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痛苦和烦恼,这种症状长期得不到医治和重视,就成了心理疾病。

当身体上的疾病严重的危害到生命时,心理变的更加脆弱,以致于双心疾病一起发作,引起严重的后果。

所以,很多的医学界专家一直呼吁在医疗机构里开设“双心”门诊,但由于我们大家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欠缺,不是很到位,转诊等流程还没有建立,还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还不是很完善等问题,使得部分病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

以致于他们失去了生命。

总之,了解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也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双心”疾病的治疗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力量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实现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医疗模式,我们的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非专科知识的学习能力,相关部门也要参与进来,加强相关的人员培训和教育。

只有全社会所有的人都重视了,“双心”疾病的治疗机构才会尽快建立起来。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