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借这个回答我会告诉大家犯罪心理学在侦查活动中的应用是非常广的,也希望大家用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待这门学科。其实,大众对这个领域不够深刻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很多简介上写着什么犯罪心理学硕士/博士的 人写出来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看法的回答视野之狭窄才是真让人担心。从根上来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犯罪行为大多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很多人对犯罪心理学的印象可能是哪里哪里发生一起案件,某个厉害的人马上就说出了犯罪者的一 系列特征,包括什么年龄啊、职业啊、性格啊之类的 其实这的确是犯罪心理学的一部分,叫做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但这只不过是犯罪心理学应用的一部 分,不是全部。总的来说在实际的刑事侦查活动里,犯罪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用途:• 协助警方侦查、破案• 审讯工作中的心理战、测谎技术 • 挟持时与歹徒的心理战 • 异常心理支配的犯罪行为侦查一·协助侦查和破案案例一 亡妻案 2006年五月底,四川某私营企业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廖某(31岁)在门口大吵大闹,称其妻李某 (29岁)前日来过该公司,而且和公司里的人发生过肢体,当日回去就身体不舒服,第二天就 死了,要见公司经理,要向其索赔。警方到达该公司后,发现廖某说话的时候没有亡妻之后应该有的悲伤和愤怒情绪,反而看到警察有 几分慌张,于是就采用跳跃式询问的问了廖某关于其妻子死亡的很多问题,并逐一记录,结果 发现又多处前后矛盾的信息,警方马上对这些矛盾的信息逐一追问,廖某马上改口说李某以前有癫 痫,可能是死于癫痫发作而亡,警方对其生疑,马上对死者进行了验尸,最后确认其死于机械性窒 息。见谎言被揭穿,廖某只好承认是他半夜在李某睡着的时候将其捂死,想要嫁祸给该公司骗点钱用。 很多人可能会想说这和犯罪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此案在侦查过程中对疑犯面部表情和言语进行的仔细观察成为了破案的 关键。首先,警方观察到其心理和亡妻后正常的心理有所不同,所以怀疑其在撒谎,接着利用很多临时编 出来应付的假话一般在大脑中不易形成深刻记忆的特征采用跳跃式、多次询问的问询逼其露出 破绽。看似平静的问询之下,对于疑犯心理动向的查找和捕捉却云诡波谲,这就是犯罪心理最切实的实践 案例。案例二 山腰女尸案 浙江德清县曾经出过那么一起案件,警方在郊外的半山腰上发现一具女尸,确认身份为外来务工的 刘某(化名,24岁),警方确认其死亡时间是发现尸体的两天前,但因为下雨,现场痕迹被破坏得 极其严重,案件侦查受到了一定阻碍,警方只能根据现场的泥土情况判断这里就是案发第一现场, 原因是发现尸体的地方有死者剧烈挣扎过的痕迹。但是警方马上确定了新的思路,他们考虑了以下问题: ——一个外来女子,为何要来到这十分偏僻的半山腰上? 警方从心理学的角度判断,死者敢来这里的原因很可能是和相知相熟、很信赖的人一起来的。 结合心理痕迹的推断,警方判断此案为熟人作案,便从其男友开始查起,迅速破案,其男友汪某和 死者一起到山上「谈情说爱」,后来王某提出要和死者发生性关系,遭到了拒绝,一怒之下就将其 掐死。案例三 独居老人被杀案 河北一农村发生过一起案件,一位独自生活的老人张某(58岁,男)被村民发现在自己的卧室里, 死因为钝器击打头部造成了颅骨粉碎性骨折。现场除了喷溅状血迹外几乎没有别的痕迹,但是法医发现其胃内容物是饺子,也在其厨房内发现了 很多剩下的饺子馅 一般来说,像这种独居老人一般是不会大费周章的自己包饺子吃的,包饺子一定是为了什么重要的 人,经过对其亲属进行调查,警方发现其当天没有和家人一起吃饭,而是去了其表兄弟家,但吃饭 前说自己有事就回家了。根据心理痕迹,警方推测这位老人一定是当天有一场「约会」,回家包了饺子。于是,调查对象进一步扩大到了老人的相好。 最后,警方查出其相好的儿子有很大的嫌疑,经过审讯,相好的儿子非常反感母亲和张某在一起, 当天晚上见母亲没有回家,就去了张某家,发现母亲和张某一起睡觉后一气之下将张某杀害。 一般来说,现代侦查认为现场证据分为两种: ——物质痕迹(material trace) ——心理痕迹(psychological trace) 物质痕迹,包括了很多可以肉眼发现的物证以及微量物证等等 心理痕迹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其是犯罪活动发生后反映出来的痕迹,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者心理 活动的外化结果 就像上面的山腰案,就是运用了心理痕迹来逆向推导出犯罪人和受害者很可能是熟人关系这个突破 口来破案的,而独居老人遇害案则是通过综合痕迹推测出受害人心理动向,从而确认出最佳调查方 向的。二·在审讯、测谎和挟持类案件中的运用测谎技术在其他国家很成熟,但我们国家才刚起步,测谎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对犯罪人心理外化行为 的把握,测谎的准确性和测谎问题的水平高低息息相关,而测谎的具体项目以及问题的设置,正是犯罪心理学发挥作用的地方。 对于挟持类案件,和犯罪者进行心理对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这是事关人命的大事。 案例 长春遇害案 2004年7月7日早晨7点40分左右,吉林省长春市北安路上一名出租车司机发现一辆红色宝来车 内,一名歹徒正用刀挟持开车的女士,他立刻拨打报警,并用自己的车将宝来车当街拦截下 来。当时绑匪主要是要钱,他的目的是抢劫,绑架。事发后,110迅速出警并控制了现场局面,在谈判中警方处理不当,被劫的颈动脉和气 管在最后瞬间被劫匪割断,警方开枪将劫匪击毙。上午11时,在长春市中心医院,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和匪徒双双死亡这样的悲剧是谈判失败的结果,也是对犯罪人心理不了解的结果。 同样的事情在兰州也发生过,是一起入室劫持案,警方不顾犯罪人心理活动,直接扛着大喇叭喊话 威胁犯罪人,导致歹徒和双亡的局面。 就像我国谈判专家高峰说的,这类事件最重要的是要去达到「对歹徒的犯罪心理进行控制」,而不 是试图用仗着人多以暴制暴的和歹徒谈话。三·异常心理支配的犯罪行为侦查这类案件平时我说得很多了,因为在这类案件里,犯罪心理学的应用的确相对更明确一些: ——通过把握行为证据所体现的犯罪人格特征来确认犯罪人 ——利用行为证据中的犯罪惯技和犯罪部分延续性为依据做并案处理 变态心理支配下的犯罪行为很多都有较常规的规律可循,而且动机非常异常,这就可以作为侦查的 插入点。案例 养牛老人被害案 世纪初我国浙江舟山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曾经有个很经典的变态心理案件。 该村有个牧牛基地,由54岁的老人孙某看守,但是孙某一日被发现死于基地门口,死因是疑为石头 一类的重物打击头部导致的颅骨骨折。 警方对孙某的亲属、仇家等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排查,但是一无所获,这时候有调查员提出会不会 是变态心理支配下的,把方向转为可能是某人具有倒错障碍,嗜好和牛发生性关系,结果 被夜巡的孙某撞破,眼见丑事暴露而将孙某灭口 警方死马当活马医,考虑到此类犯罪隔一段时间就会忍不住再次作案,于是在牛场以及其他牧牛地 附近暗插眼线,最后于一夜中将犯罪嫌疑人邹某抓获。 在类似于变态心理犯罪者做下的犯罪现场,因为其动机相当异常,所以犯罪行为往往也会复杂,会 出现很多独特的变态心理痕迹,对这些痕迹进行捕捉和利用就是破案的关键。 最后说说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吧,其实我国对于犯罪心理学的应用在实践中还是很多的, 但多数是一种多年办案后丰富经验累积下的认知和直觉,缺乏一套相对系统的科学体系,拿美国举 例,上世纪七十年始他们就开始着手通过计算机来建立统一的犯罪数据和信息库,所以到现在 他们累计了很大的数据分析库,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做法,投入也很少,总的来说,现 状就是「一喜,两忧」: 一喜,是因为我国有大量优秀、经验丰富的现场勘查员,他们善于察觉和利用各种心理痕迹来破案 两忧,一是对于犯罪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非常落后的担忧,二是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理论研究的人很 少,只有政法大学和公安大学设有相关的培养点,其中可以胜任专门的现场心理痕迹 分析的少之又少
心理罪侦探首推福尔摩斯人体微动作微表情读心术小逻辑犯罪心理学罪经之日纪第七个读者教化场心里特别案件调查局在黑暗中默读SCI谜案集破云鬼说坏道成化十四年张公案《张公案》是大风刮过的长篇系列小说,这部书同样属于古装悬疑的题材。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古代探案的故事,书中的男主张屏是一个进京赶考的穷酸书生,却因为客栈掌柜的意外身死,卷入案之中。为了自证清白,他开始追寻,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刑部侍郎,走上了探案的道路。作为一部架空历史的悬疑推理小说,这部书的感情线很淡,绝大部分都把精力放在案件和官场之上。对于很多老书虫而言,这部书或许很值得一看!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成长自己,和谐家庭,服务社会!
Hi,我是心理老师董一诺。我是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临床心理学硕士,现在从事心理学科普的工作,可谓一般人眼中那个“学心理学的人”。一般新认识的朋友听说我是学心理学的,都会两眼发亮,我一般会在他们开口之前先表明:“我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也不解梦,更不算命”。这时就会收获不屑或者失望的眼神:“那你学心理学有啥用呢?”前一段时间我回答了一个问题,推荐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我推荐的第一本就是我们心理学界的定海神针《对伪心理学说不》。大家对心理学的认知,很多还是来自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甚至还有一些是来自无良奸商的营销骗术,这些节目经常把心理学吹得神乎其神,这样很容易让人忽略心理学是一门会用到统计、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跨学科科学。在不少人心中,心理学成了一种玄而又玄的存在,这其实对心理学很大的误解,也说明我们的科普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心理学确实是一种描述、解释、预测的科学,确实可能有助于人们根据对方的行为模式来推测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动机背后的情绪-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反过来预测他将来可能采取的行动,但这都是基于观察者掌握了大量有效信息的前提下,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另外心理学上的很多研究是大概率的行为,比如儿童成长发展规律,一般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那么有没有孩子一岁就进入呢?有没有孩子三岁才进入呢?有没有孩子永远都不进入呢?其实都是有可能的。他只是说大部分的孩子在大概率上在两岁多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您要是拿着一个孩子的特例来证明这个理论是不对就是以偏概全的、不科学的。同理,通过某一个孤立的证据就断言“这个行为一定表现了你的某种心理”也是以偏概全的,因此我们自然无法对着陌生人看出他在想什么。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当时我只是个农村高中毕业的孩子,对心理学只有好奇和想象,没有了解,就自作主张填写了“应用心理学”这个专业。大一开学后,院长在第一次开会时告诉我们:“报考这个专业的你们,家里都是烧了高香的,因为未来社会将是心理学的社会,如果你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别人算年薪,你们需要算时薪,一小时至少300块,比律师都高!”当时我听了,那个激动啊。学心理学,几乎把各个学科都学了一遍。理科上,我们要研究高数,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每周要去实验室看被福尔马林浸泡的人体器官;文科上,我们要学人事管理,广告营销,教育育儿,社会学,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8年,但我没有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看过太多深沉的心理历程,我对任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敬畏,不忍心揣摩。读了几大摞书后,我发现,我只适合研究群体心理,不适合研究个体心理,这注定我无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妈有时候会说:“你的心理学算是白学了。”但我知道,不是这样的。从工作上来说,我从小小的编辑,到营销策划,到现在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作者,都离不开我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从生活上来说,从婚姻破裂,孩子被前夫抢走,负债,我一路摸爬滚打,也离不开心理学对我的支撑。我弟常说:“如果是我经历你所经历的这些,我真的不知道会怎么样。”我真心建议每个人在业余都学习一点心理学,它会帮助你用一种超脱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心理学会帮你了解别人,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帮你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