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绪管理 > 焦虑症

幼儿期的心理问题怎么解决(选题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

选题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幼儿进行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其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心理韧性和抗挫能力。

2. 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幼儿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培养幼儿的积极心态和正面情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预防和减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幼儿期是心理问题易发生的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和减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减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心理发展趋势与特点

幼儿期是人类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和趋势如下:

如何做好孩子心理疏导教育

做好孩子心理疏导教育是一门学问,下面给你参考:

第一,要改变你所有的教育模式。小时候你可以说“快写作业去”“走我们上学去”。但到到了青春这个阶段不要这样了。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帮助时你就说话,你如果不说的话,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而家长则要暗中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只是表面上开始放手。

第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一样尊重对待。没有孩子同意不能看孩子日记,孩子已经长大了,她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了。你不能这样去了解她的心理,而是要尊重她,不要动涉及她隐私的东西。

第三,要让他参与家庭大事。孩子走向工作单位,往往是要先做领导的助手,所以一定要有动手能力。作为家长,家里老人病了,周一到周五你照顾,周六、周日让孩子照顾,这样你老了他也会照顾你。

第四,善于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的问题。有的父母爱得没有节制,他今天对你不尊重,明天出去对老者也不尊重,他以后有苦头吃。在家里你要让他明白,让他先反省自己,然后再告诉他。

第五,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其相关家庭背景。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又不能让他跟不好的朋友同流合污。

第六,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也是找到他未来的职业所向。

第七,要给孩子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唠叨。孩子青春期时,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唠叨,你的唠叨只会让他离你越来越远,话要说,一两句足够了。

第八,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出骄傲。我们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学习多好作为评判,而是看孩子是否懂事,我生病的时候他怎么照顾我,孩子在班里是不是做了一件对别人有帮助的事。

第九,减轻他的学习压力,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第一要做到让他保持健康。这个阶段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你能做的不是帮他做作业,也不是替代老师给他讲课。你做什么?除了生活以外最重要的是陪他运动。每周末拿两个半天带着他出去运动,比如说走步、打球、游泳。你要相信,他心情越好,学习越轻松,他越烦躁,学习成绩就会越差,弄不好还会得抑郁症。

第十,不要回避性教育。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什么人可以做一生的朋友,但不能做恋人,不能人,不能做伴侣。这些从小学高年级就可以跟孩子讨论,让孩子早一点明白异性,明白未来走入家庭生活时,你要的是什么。此外在性的问题上也不要回避。让孩子首先觉得面对这个事很坦然,要用很轻松的把这个问题向孩子讲清楚。

总之,告诉孩子,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健康。第二,守法。第三,活得充实有意义。

幼儿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个怎样的孩子才称得上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呢?不同的人可能看法不同。如果一个孩子具备下列条件,我们认为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疾病预防控制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100问.学龄前儿童分册》

(1)充满好奇。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随心随意观察四周环境,并做出积极的探索。可能会通过看、听、嗅、尝、摸来尝试和探索。有时候成人以为他们“多手多脚”、“爱管闲事”,其实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奇才会主动地去探索,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他们会对玩具感到好奇,对有兴趣的事物投入。到了公园,跑到这边荡荡秋千,跑到那边玩玩跷跷板,不一会儿又会蹲在花丛中,仔细地看毛毛虫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2)与人亲近。心理健康的儿童喜欢与人相处。从婴儿时期,安全感足够的儿童,会喜欢看人,成人逗他,跟他说话,他会微笑。3岁的孩子,更喜欢与人亲近,跟人一起玩。他们比较喜欢跟一些愿意迁就他们的大人在一起,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时常逗他们开心的人。对于陌生人,孩子会先观察,留意他们的表现,是否有一种亲切感或跟熟识的人相似,如果是正面的,孩子就较易与他们接触。跟同龄的孩子,由于与自己相似,就更愿意与他们玩在一起了。人是群体性动物,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亲近人,心理健康的孩子不喜欢孤独,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然,喜欢群体的孩子,也会有享受独自看书或玩耍的时候。

(3)流露情感。心理健康的孩子会自然流露内心真正的感受,不会压抑情绪。他跌倒弄痛了会哭,被玩伴戏弄会生气,爬到高处会惊慌,当然,看见喜欢的东西会笑。他完全不保留地流露喜、怒、哀、乐的情绪,高兴、讨厌、不耐烦、疑惑,等等,把什么都写在脸上。我们说孩子纯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孩子常常是面无表情,或只是表现单一情感,应该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表现。而且,流露情感是适度的,不会长哭不止或表达过度,令人觉得难以理解。

(4)与人同感。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理解别人的感受,会受感染,同感共鸣。他看见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开心。在婴儿时期,看见爸妈在笑,听见他们的笑声,也就会咧嘴而笑。3岁的孩子,看卡通片,会在有趣的情节时笑,看小朋友在公园玩得开心,自己脸上也会露出笑容的。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孩子会哭吗?心理健康的孩子是会的,他感受到别人的难过,自己也会难过,会皱眉,流露同情的神情。孩子最易受到父母的情绪所感染。开心的父母,会有快乐的孩子;抑郁的父母,会有不开心的孩子。父母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流露出相应情绪,孩子同时就会有丰富的情绪经验,还会有同感。反之,别人在哭,孩子在旁哈哈大笑,别人在笑,孩子却闷闷不乐,这个孩子也许心理有点问题。

(5)乐于表达。心理健康的孩子喜欢与人沟通,沟通包括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他会喜欢表达自己,在婴儿期,想抱的时候,伸出小手;不要喝奶,便把头转开,很自然的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欢表达自己,看见喜欢的人,会兴高采烈地拉着他的手,或伸出手来让人拉着;不高兴时会走开,发脾气时会跺脚。高兴时会滔滔不绝,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高兴时会不发一言,甚至号啕大哭。

(6)足够自信。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公园里的钢架,他以为自己可以攀得上,便会去攀爬,不会踌躇不前。看见小狗,觉得有趣,就会伸手去摸。成人或许会惊奇地说:“怎么这孩子那么大胆?”其实这是孩子有自信的表现,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表现。

(7)接受变化。心理健康的孩子不会过于固执,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妈妈不能送孩子到学校,由爸爸送也可以;下雨天去不了公园,留在家里与爸妈玩游戏也行。不会有固执的、不合理的习惯,如每餐一定要吃同一种菜,回家一定要搭同一路的巴士。他们因为享受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而具有安全感,而不需要依靠固定的环境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来获得安全感。所以他们的生活具有弹性,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

(8)行为表现与年龄相符。幼儿期的孩子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发育水平上一定是正常的,这包括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甚至也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一个心理上健康的孩子,他的行为表现应当与同年龄孩子相当。比如注意力明显比同龄儿童差、控制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者,心理上不能算健康。

(9)行为表现与所处文化相符。人是社会的人,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并接受其制约,所以人的行为应该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例如,经常做出有害他人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心理上肯定不能算健康。

转自疾病预防控制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100问.学龄前儿童分册》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