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朋友 很多种因素可以引起失眠,所以治疗失眠要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原因一,情绪波动。生气、换环境、心里压力大等;原因二,疾病。神经、心脏、颈椎、大脑等疾病;治疗要以调养为主,药物为辅。一是坚持晨起慢跑锻炼20分钟; 二是调整思维方法,一切顺其自然,保持心态平和
谢谢邀请!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观点,在好多人看来,老子只是一般的出世者,老子是一个消极者,如果这样认为,那真是大错特错。其实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积极者,老子的这一观点称之为“君王南面之朮”就是统治者管理之术,这应该成为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积极者的有力证据。老子看透了世界,以一般出世人的心来做入世人的事,以貌似消极的。老子从“阴”入手,以阴制阳,以阴胜阳,最后达到最大的阳。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像现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管理者,都可以从老子这一观点中汲取智慧,用“无为”去处事,用不善多言去教导员工,不要对员工大苛刻,不要把个人意志去强加给员工,员工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可以达到员工的大信而达到积极的“有为”。老子观点无为的目的,就是无不为,最后的目的什么都为了,什么都达到了成功,这一观点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为”和“无为”的辨证关系,从“无为”的行为入手,最后达到一个“无不为”的顶峰,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值得我们社会中的人们借鉴和发扬光大!
《金刚经》是一部著名的佛经,其流传之广,可能仅差于《心经》,十年前我开始学习佛法时就是从这两部佛经开始,那时,我每天早晨起来会读诵一遍《金刚经》,实际上那时对《金刚经》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乃至不理解。学佛十年了,对《金刚经》才略有理解,今天只是简单聊聊该经结束时,佛说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都因缘和合,虚妄之法而生,因缘别离,虚妄之法则灭,我们把这因缘所生的幻法称做各种相,给其各种假名,实际上任何一个被我们定义的名相都是没有其不变的自性,比如人人皆反对的“恐怖分子”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没有其不变的自性,我们把他们称为恐怖分子,他们自己可能把自己称为英雄,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们可能不会称他们是恐怖分子。同时,这些恐怖分子也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也有善良的一面,他们未来也可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法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恒定不变的。这就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平时会把很多很多事情执在心里放不下,结果产生很多烦恼及痛苦,实际上,让我们产生痛苦的事情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如梦幻泡影,也是如露亦如电,也是没有烦恼与痛苦自性的,常做此观,便可放下烦恼,从苦难中拔出来。
根据题主的描述,你可能被以下多种问题困扰着:自卑、内向和社交恐惧/人际交往能力差。今天,我先主要来谈谈关于内向和人际交往的问题吧。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内向不是一种性格缺陷。心理学上认为,内向和外向一样是不同人的不同人格特征。相比于喜欢社交的外向者,内向的人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喜欢阅读、写作,自省和思考。也就是说,内向、外向,他们只是不同而已,不同的性格适合不同的环境/工作/人际关系,并没有优劣之分。另外,“内向”、“社交恐惧”、“人际交往差”,这三件事也有本质上的不同。“内向”的人是不喜欢社交;“社交恐惧”的人则是心里有着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渴望,但同时又担心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因而对需要人际交往的场合感到恐惧、担心、抗拒;“人际交往差”则更多指的是缺乏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不擅长与人交往,既不会不喜欢社交,也不害怕社交,而是缺乏具体的方法。所以,在寻找解决办法之前,题主可能需要明确一下自己究竟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那么,你可能需要想一想,自己的这个困扰是否已经严重到让你无常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是的话,不妨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它可能是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社交焦虑症”)。但如果它对你的影响还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话,你可以尝试:1. 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要知道,你完全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行为。达到理想社交效果的,你可以不断地尝试,并选择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交往,不一定非得按照大多数人的。2. 客观看待自己。很多时候,社交恐惧的人容易忽视自己的优点,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上。比如反复想着自己在和人交往的时候的一些窘境。不妨下次试着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多多注意到自己做的好的一面。也不要总认为,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而成功都是运气使然,避免以偏概全地一味责怪自己。不过,改善社交恐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而客观看待自己的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付出长期的训练和努力才能有所成效。如果,题主遇到的问题是“缺乏人际技能”那么,你可以试试:1. 找到共同话题如果你不习惯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试着找到别人与自己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会更容易展开交流;2. 和少数人交流在大型的场合你可能很容易感到不适。此时可以试试找少数几个人,和他们探讨自己擅长的话题。3. 列一份“谈话清单”你可以在平时,列出一份清单,包括哪些可能会在社交场合常常谈论的话题以及你的想法。比如“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学过xx专业”等等,准备一份比较常用的话题清单,写好自己的回答和可能回问的,帮助自己更顺畅地和别人对话。4. 练习谈论自己你可以试试从你熟悉的人开始,练习着跟他们聊聊自己。这样你在和不那么熟悉的,甚至是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对要说的话更加胸有成竹。最后,题主提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其实还反映了这些困扰的背后,发挥作用的一种核心的思维模式——“过度概化”,即一旦发现自己有一个缺点,就全盘否定自己。这种不良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自卑、社交恐惧的恶性循环。不过,由于篇幅限制,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如何应对这种思维模式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我再来回答。希望这个回答可以给你一些参考。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医生”——2017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知我心理学”旗下心理健康频道。心理社区,康复指导,为你的心灵保驾护航!
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熔铸百家,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因为儒家是入世之道,无论何时何世,入世的人数总是多于出世之人,所以,文化以儒家为尊。在新建立之前的传统社会中,遍布全国各地的关帝庙的格局,就是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内地大部分庙宇,在革命的年代里被打烂了。现在,在云南这种边远地区,兴盛的地方,还保留下来不小。关帝庙的正殿,供奉的是关老爷的坐像,背后站着的是关兴与周仓。他代表的是儒家忠义立身的精神,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为正为大,坐居正殿。正殿之下分左右两厢,左边供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我曾想过,为什么四大菩萨中的地藏王菩萨没有供奉在内?仔细一想,三大菩萨都可以管阳间之事,而地藏王菩萨管的是阴间之事。所以就不供奉了。可见文化的功利性有多强。右边供的是道家的神仙,最重要的当然是财神,以及富禄寿神。由此可见,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儒、释、道三家。这里又加上一个法家。可以明显看出,题主对法家的推崇,认为法家可以和其它三家相并列。这大概是受到现在“以法治国”思想的影响。把古代诸子百家之一的法家,理解成今天的以法治国了。但是,古代法家的思想,与现代依法治国思想是有明显不同的。古代诸子思想中,属于法家的思想的有《商君书》《韩非子》等,它们的思想或者与以依法治国有点联系,却并不一样,比如,现代法治思想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古代法家的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者对天下百姓的统治。再具体一点,法家思想是为封建君主的个位服务的。这一点,看看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就可以明白。他的核心概念,法、术、势,法是制度,术是手段,势是权位,三位一体,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个人集权。二十四史中,汉唐史中,有《酷吏传》,所谓的酷吏,就是以法制的手段,为君主个人服务。比如汉代的张汤,郅都,宁成等,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法家。在汉代时,这些人还有法制的精神,到唐代,酷吏们就干脆成了毫无原则,毫无节操的帝王打手了。来俊臣,周兴都是此类。法律成了他们可以任意玩弄的工具。到宋以后,就没有酷吏了。史书上就只有忠臣与奸臣之分了。儒家也有以法治国的思想,儒家法治与法家的不同,就是根本立足点的不同。儒家的法治,不是专为皇帝一人服务的。而是为天下百姓服务的。他要求百姓守法的同时,也要求皇帝做明君,爱百姓。这就是为何儒家能成为主流,而法家不能的原因。但法家的思想与诸子思想一起做为治世之术使用。而儒家思想,是所谓的“道”。这就是儒与法的不同。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儒、释、道三家思想。因个人水平所限,自己不做发挥,只是以时期学者李时的总结,与大家分享一下。当然,他的解释,也是从历史文化经典中摘录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与六经之中,留义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际,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者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为扬,远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这段话大概不用翻译,大多数人都能懂。孔子曾说,一个人,或是一个思想,如果被人称赞,那一定是因为它是好的,有用的。因为后世对儒家五经的解析越走越偏,最后导致儒学的衰败。司徒是古代六官之一。主管教化民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祸福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伤恩薄厚,其实就是铁面无私,王法无情之意。恩是有恩之人,比如父母亲戚都是有恩于己之人。儒家认为应该有人情的存在。薄,是动词,是薄待,慢待之意,厚是名词,应该厚待之人。这三家之的精神,都与《易经》的精神有关。《易》是其共同的源头。儒家主要做的是教化民众,使得老百姓成为明礼守法,有素质的人。道家,主要是老子,是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教统治者,也就是君王应该如何行事的。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就是谦恭之道。法家以法惩恶,只能算是治世之术,算不上道。以上是本土的三家,佛家是外来文化。佛家之所以能在发扬广大,不是因为它带来了人原本没有的思想认识,他的传播恰恰是因为他的思想契合了人原有的思维模式。的道家思想,到庄子的时候,目光转向个体自身。而政治思想在汉代之后,儒家占据了主导地位,道家的眼光进一步向个体转变,而空无思想,与道家的清虚,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因此,到魏晋时期,深入研究道思想而形成玄学的思想家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外来的佛家观念。使之在发扬广大。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人生是虚幻的假象,人生是苦。人要脱离苦海,靠的是对佛法的体悟,认识到色即是空,万事虚无的道理。如果悟透佛生,人生就可以解脱,到达彼岸。就儒释道三教来说,都讲人生的修练,都要讲人格的完善,都追求至善之境。但儒家修今世,佛家修来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今世比之虚无缥缈的来世更重要。因此,在历史上,儒家始终是文化的主流。而法家的影响力无法与其它三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