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来到一座城市,决定带走100人。一个人知道了,赶紧去提醒这座城市的居民:「死神来了,要带走100人!」。
结果死了1000人。这个人问死神这是为什么呢?死神说:「我的确带走了100个人,但焦虑带走了其他的人!」。
【公子点评】:焦虑对身心有害,比死神更甚,没啥事就别瞎合计;①淡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②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过好自己的日子,珍惜当下,不虚度光阴。③勇敢:遇事不怕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若是处处担忧,心怀恐惧,那还活个什么劲啊。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哥哥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弟弟则像个天生的乐天派。在他们 8 岁那年的圣诞节前夕,家人希望改变他们极端的性格,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准备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则是一盒马粪。
拆礼物的时候到了,所有人都等着看他们的反应。哥哥先拆开他那个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来:「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大雪!」,弟弟打开了他的礼物———房间里顿时充满了一股马粪的味道,「快告诉我,你们把马藏在哪儿了?」
【公子点评】人活着,就是要快乐,总是焦虑,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态。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消极;乐观的人,下一顿有的吃,就开心。
现在的人真是太容易焦虑了,收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否则就焦虑,失业那就更可怕了,从绝望直到崩溃。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收获的季节让人欣喜,播种的季节也充满希望,不能因为冬天土地不产粮就焦虑。另外,这收成还跟天气挂钩,并不能保证风调雨顺每一年,难道都要焦虑?
当然,公子个人认为,尽量不要超前消费,量力而行,要让家庭的财务规划更安全一些,不要因为意外失业就面临破产的边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焦虑。
如果家庭财务相对安全,比如一年半载不工作问题也不大,若意外失业,在努力找工作的同时,不妨趁着这个机会好好陪伴家人,踏青、郊游等等,不也非常难得?如同过去的农民,冬天无事时,蹲墙根晒太阳,不也挺好!
有个小和尚,每天都要扫落叶,觉得很辛苦。有一天,他想到一个办法,使劲的摇树,期望把明天的树叶也一次性扫干净了,好轻松点。结果,第二天,依然满院落叶。
【公子点评】①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摇树,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如果明天有烦恼,那就等到明天再说吧,先活好今天再说!
②不要奢望一劳永逸的财务自由,未来的变数太多,踏踏实实的活在当下,保持稳定的现金流,保持健康的家庭财务规划即可。或许,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本就没有财务自由这个选项。
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让人爱怜;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
【公子点评】很多人的焦虑,来自于跟别人的对比,但人比人,气死人,一个人应该跟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好!
何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际遇,成功不可复制,踏踏实实做自己,不必艳羡别人。钱挣多少才是多呢?挣的再多有马云的多么?可能马云还羡慕你的生活呢,「悔创阿里杰克马」。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点评】现在大家都说大环境不好,有一句话,说「2019年是过去十年来最坏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这句话更增加了大家的焦虑感。
①大环境好不好,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能改变吗?我们可以考虑,但不要焦虑,如果我们无法把握大环境,不妨抓住小趋势。
②不要拿大环境作为借口,如果大环境不好,对每个人都不好,该咋干活还咋干活,不要拿大环境当挡箭牌。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种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即使草根足够安全度过旱季,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刻不停地寻找草根,并一定要将草根咬断,运回自己的洞穴,才会踏实。否则便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
【公子点评】与朋友谈起过这样的一个话题,一个人究竟要永远进取还是知足常乐呢?小时候学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要知足常乐。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永不满足的状态,被裹挟着,在永无止境的追求着更高的目标,这难道错了么?
公子认为,如果一辈子都活的那么累,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钱和快乐是成正比吗?未必吧,因为我们要考虑到我们的付出,要牺牲很多休闲娱乐的时光,要牺牲很多陪伴家人的时光。这里面有一个度,关键如何把握这个度,其衡量的标准就是人生的体验,勿忘初心,快乐才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调整心态,多跟家人朋友沟通。好好爱自己,你还小,前途一片光明!
抑郁症患者大多表现为神情木然,焦虑,力不从心,悲观,厌世。其原因如题主所说有内向的成分。宅在家里不愿出去,其实也是一种表现。太好胜了,一旦残败,掉入谷底,难以接受现实,有些人也会因为受到心理刺激而突变,陷入抑郁。
我不懂心理学,但可以从我个人角度说些自己的想法。既然性格内向容易导致抑郁发生,则须强迫自己改变一下性格。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改变是很难的。这就要求自己痛下决心,认识到抑郁的危害,有针对性地去消除这个隐患。
人在世上,必须有所求,有所欲,才能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食不裹腹难受,衣不蔽体也难受。可为什么这两样都不存在,还抑郁了呢?这就是私欲膨胀的结果。或心理受到了严重刺激。出现这种情况,清心寡欲,安神静心就是良方。
事实上,中学生中也有性格孤癖的自闭症患者。羞于露面,心思沉沉,常喜默然独处,不多言语。建议这些孩子多看些幽默类书籍,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从书中寻找知识的力量,以撑起自己弱小的身躯。家长和老师也应给予正确引导。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视度大大提高。然而,目前对心理精神健康知识的普并不够,人们在心理健康或精神疾病的认识上,存在太多的误区,下面分别来讲讲这十大误区和
首先误区一:精神病就是神经病
受很多影视作品,报刊,小说传播的影响,社会上把精神病误称为神经病,事实上,这两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其主要区别在于精神疾病指心理活动严重紊乱,心理状态出现障碍,导致病人在情感生活,认知事物,以及意志活动等方面出现障碍,如精神症,表现为妄闻、行为怪异、多疑等情况。
而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有器质性的病变,脑外伤、脑梗塞等使脑部神经系统受到伤害,可导致肢体疼痛、瘫痪、麻木、意识不清,甚至死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误区二:精神障碍就是精神病
很多人一听到“精神”这个两个字就想到“精神病”,误认为“精神障碍”就是“精神病”。
实际上,精神障碍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包括了人格障碍、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情绪障碍、创伤后精神障碍、癔症、性心理障碍,甚至单纯性失眠症、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多动症等;
而精神病是指精神症、偏执性精神病等疾病,是最严重的精神障碍。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可能有“精神障碍”,但不是许多人都有精神病
误区三:中药能够根治精神疾病
事实上,目前关于精神疾病的病因还未完全研究清楚,所以就无从谈起根治。但是中药在治疗精神疾病中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夸大宣传中药在治疗中的作用。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还主要依靠西药,同时中药治疗辅导,而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证实,中药是可以根治精神疾病的
误区四:精神疾病都是受精神刺激所致的
确实,有部分的精神病患者,发病前会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但精神刺激只是外因,它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而内因则是人对某种疾病的“易感素质”,包括遗传,大脑神经递质的分布,个性因素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误区五:用吵闹衡量病情轻重
在大部分家属的心里,吵闹是衡量精神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惟一标准,如果不吵不闹,就认为病情是轻微的,可以不用药或用小剂量的药;而一旦大吵大闹,就是病情严重,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其实,这又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吵闹并不能衡量精神病的轻重。
精神症病人在幻觉、妄想等症状支配下,可出现到处乱跑、毁物、冲动、伤人,也可能食欲亢进和亢进,甚至吃大小便等怪异行为。不过精神衰退的精神症病人,往往表现为生活懒散、行为退缩、孤僻、与现实社会隔绝等阴性症状。由于这些症状往往不易引起家人的重视,延误了诊治时机,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躁郁症病人在躁狂发作时,言语动作明显增加,大吵大闹是常有的事;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而抑郁发作时,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反应迟缓,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感觉生不如死,常常悄悄地实施计划,成功率居各类精神疾病之首
误区六:精神病人都是有暴力倾向
有此观念的人不在少数,对精神病人是非常恐惧,看见精神病人就像看到猛兽,躲得远远的,
其实这也是误解,更是对精神病人的一种不尊重,大部分的病人都是害怕、退缩的,只有少数病人在怀疑别人想要加害自己,在“被害妄想”症状的支配下,为了保护自己才可能出现的冲动攻击行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误区七:精神病者都言行异常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精神病患者都表现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行为怪异,不存在任何正常的行为。
其实,这是一个大的误区,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只是在感知、记忆力、情感、反应注意力、智力、意志活动中的某一个方面,表现异常,而其他方面可以保持基本正常,特别是在疾病早期或者恢复期
说话依然也可以有条理,正常上班干活,平时也较礼貌,不深入了解,并不能发现有什么异常。
误区八:精神病需要休养
精神病是一个致残率很高的疾病群,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度,目前精神残疾和精神康复已纳入残疾事业的管理范畴。精神病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甚至亲友的工作和生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都面临着下岗和失业的危机,正常人也很难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精神病人在职业竞争中是弱势群体,其工作权利和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一个人一旦患上了精神病,不仅要承担被歧视的心理负担,而且单位也往往主张一“休”了事,长“休”不止的情况。这样患者常常被带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以致病人反复发病、反复住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误区九:精神疾病只需心理治疗
许多有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的人,到医院后希望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解决问题。这种观点也夸大了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作用,许多精神障碍如精神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严重的时候,发病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脑内某种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系,还是要在药物治疗达到一定疗效以后再,辅以心理咨询,许多病人轻信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这类疾病的作用而拒绝服药,造成了病情的延误
误区十:心理障碍比精神障碍轻
现实中,许多人可以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而不能接受“精神障碍”的诊断,误认为前者比后者在疾病程度上要轻。殊而实际上,“心理”和“精神”是一个意思,“心理健康”就是“精神健康”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精神病学是一门科学,大家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学习,唯有这样大家才能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并能够正确面对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把这些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心,正确的帮助患病的亲人,朋友,这个年代,谁没有点心理问题,这句话说的轻巧,可是我们必须学会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大家需要更多的心理资讯,可以关注我噢,第一时间给大家分享最有用的,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