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们心理学中所说的认知失调现象。
回答: 北大事件具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为近来发现自己有自负,或叫自以为是的毛病,自己也是问题中人,本来不该作答的。可是,当我回想下自己这些年的成长经历,包括意识到自身自负的毛病,并且有所改善时,自觉还是可以分享下一点经验。
眼界提升了,知道自己见识有限,能力有限,自然会谦虚起来。读书,实际上大概分为两类,一是“无用”之书,比如文史哲等,纯粹是为了扩大视野的。二是针对性强的功利性书籍,比如心理学和人生哲学等方面的书,应该有直接针对自恋问题的解决方案。美国人重实用,他们写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多半包括应对策略,类似的实用手册,其实不难找到。
每当与人发生分歧或者争执时,先暂停下,或者事后冷静想下,自己为何那么认为,别人为何与自己不同,他们是否真的毫无道理。养成了审查人生的习惯,生命中的许多瞬间,尤其是那些过去被视为自己失态,或者与人的时刻和场面,都将成为自身修行和进步的道场。
对于一般自恋者,自我调节还是可以解决的,较为严重的,恐怕还是借助专业的外在援助比较好。
自以为是,可看作是自负的外在表现。自负者,多半是自负其见解。应对策略,可参考自恋。此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自负者来说,下面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自以为是者,纵使再三声称自己是凡人是常人,但他们的言行无不昭示出,其自命不凡自视甚高。
对于自身的相对优势,当有足够的肯定,但不要夸大,知道并学会确定自己的限度。比如,自己可能就是流行歌曲唱得还不错,对美声、传统民乐、西方交响乐、轻音乐等等,接触并没那么深,也承认和接受自己在那些领域的无知,从而变得虚心起来。就是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自己未必就是全知全能,对自己的限度,同样需要保持清醒。
不要以为自己在认识上高人一筹,自己在行动上一定比他人强。比如,你有一定的书法审美能力,能分别他人字写得好还是不够好。说别人写得不好,这并不代表你一定比人家写得好。因此,对他人的“不够好”,不完美,要抱有一种理解的同情。当你忍不住肆无忌惮酷评他人时,先让自己静一静,换个位置,自己是否能保证一定能做得更好。要是你不能够十分肯定,那请慎言。如此,自以为是的问题,自然会弱化,乃至消解掉。
即,细节有瑕疵,不等于整体都是错的,不合适的。有时,我们的自以为是,并非是总体把握后的理性评判,而是我们抓住了别人的一些细末处,发现其不足和悖谬,便情绪化地以为,连这点都不懂,都搞错了,可见此君水平之低,其见解更不足道也。很可能是,你纠结于细枝末节的对错,自以为把握了全部或者大的真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评判他人,表现出自以为是的样子时,潜意识中往往预设了对方是在同自己“探讨”某个问题,事实上,别人可能并无此意,甚至毫无讨论一般问题的意思,人家或者只是随口说下,发泄点儿情绪,或者是有感而发,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不了解他人言行的真实的情境,不要轻易下判断,把SB,脑残,喷子的帽子扣给别人。真要是随便扣帽子,最终戴上这些脏帽子的人,很可能是你自己。纵然你确定某人的某一言行欠妥,有待改进,你能够确定的,实际上只是在这一点上,不能因此认为在别的方面,人家也是这般,因此就比你弱智,而你就可以给人贴标签。
当你遇到一些事情,它们让你说教和批评的急剧膨胀时,可尝试先静一下,反思下,自己的成长是否存在一个过程,自己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养成这样的习惯,对看不惯看不上的人和事,自然会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的心。自以为是的倾向,相应会减轻。
物各有性,性格有极,每个人都有其个性,有其优长和不足,天生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问题非人力所及,对待他人,对待自身,多些慈悲和怜悯之心,包括自身的自以为是的问题。
自以为是者,对世界多半有着自己的看法,应该有着独立的个性和眼光,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值得珍惜,并经营好。
意识到自以为是的毛病,说明自己同时具有反省精神,具备自我教育和提升的意识,因此,首先为自己点赞,悦纳自我,进一步谋求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完善自我。
加油!
阅读答主的更多文章,请关注头条号:风雅人文观察。
生活中有这么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他们:习惯或者喜欢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家中,吃苦耐劳;工作中,加班加点,鲜有怨言,哪里需要往哪搬。为社会做出无私的奉献,经常收获“好人”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