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由内在深度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往往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带来。
对付焦虑,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回到当下。
无法静下来,无法看书,无法进行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这些念头盘踞脑海,使你无法静下来,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去除这些过多的欲念,只守住当下这颗心,只要你的心还在你的身体内,你就是安全的,你可以观照这一颗心。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没有看书又怎么样?静不静的下来,也暂时不要去管。只要守住这颗心就好。
如何守住这颗心呢?我在此提供几个方法。
总之,用的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帮助你将思绪来到当下这一刻,只要你不过多的去想过去或者未来的事情,你的焦虑就会缓和下来。
可以试一试,祝你早日脱离焦虑的漩涡。
孩子不喜欢看书喜欢听书,其实这也是件好事,听书同样是一种阅读形式,就因为它方便快捷所以广受现代人的欢迎。说起听书,我们不能不说说小时候的听广播经历。
小时候我家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家中唯一像样的家电就是那台百花牌收音机,它可是我的好伙伴,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每天中午放学回来后,我总是想方设法地守在收音机旁听午间评书: 《隋唐演义》《岳家将》《杨家将》《三侠五义》……一部部经典评书,让我听得如痴如醉;晚上做完作业后,早早躺到床上等着听晚间广播剧,对于我那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除《红楼梦》以外,其他三大名著我都是通过评书“阅读”的,若干年之后当我看到《卧虎藏龙》电影时,才知道这原来就是我小时候听的《玉蛟龙》故事。
小时候的广播不仅给了我无穷的快乐,还在我小小的心房里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让我了解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后来的我喜欢阅读,爱好写作都与听广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用耳朵接受信息和用眼睛接受信息后的大脑处理起来显然差异很大,两者互有长短。
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快捷,不容易受条件限制,而且能够解放双手和眼睛,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听书。另外,朗诵者声情并茂,更具代入感,容易激发我们的兴趣。而且听书不受识字量的限制,即便是识字不多的人也不会影响听书。但是听书是个被动阅读的过程,跟着别人的朗读节奏显然不利于我们独立思考而且也容易忽略细节内容。
看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根据字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种和作家对话的感觉。而且看书时我们可以边看边做读书笔记,为写作和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服务。看书是我们主动接受别人知识的过程,相对而言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收获也会更大。但是看书需要更多的时间,远不如听书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听书适合粗读,看书适合细读,两者互有长短,阅读时我们只有让它们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可以先从听书入手,让他们慢慢对书产生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走上真正的阅读之路!
温故知新,日新越异,
净化心灵,正德养颜,
日趋理性,如饮甘醇。
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都有很大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无所事事”
为什么会越休息越无聊?
给自己列下一条长长的to do list :今年要早睡早起,要脱单,要升职加薪,要出国旅游,要学会一门语言...
就像某种与生具来的生理反应般,到了某个年纪,无论心中是否已有明确目标,我们都不可免俗的按部就班生活。
在职场劳心劳力,有工作却没有生活,有期待却爱情无依。与疾病、坏感情、高房价狭路相逢,时常找不到自己,期许的生活状态也一直遥遥无期。
偶尔看着别人的朋友圈,感觉别人的生活是“有车有房,岁月静好”。反观自己没存款、没对象、没目标活得像个人生loser,似乎真的就只剩下满满的焦虑了。
平凡如我们,经常痛苦、迷茫 、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像一个无脑人一样被时间的洪流推着前行,很少认真思考过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人们在不同的年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焦虑,没有哪个人会和焦虑彻底无缘。
但所有焦虑,归根结底又都是一致的,都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担心、忧虑、紧张和恐惧。
“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
心理学:有本事的人不做这四件事
1、从不抱怨:而是发现机会
真正有本事的人大抵都具有深刻洞察力与通透力,他们深知,当有人抱怨时,机遇也同时存在。
2、从不偷懒:而是积极努力适应
智慧和纯洁来自努力,无知和纵欲来自懒惰。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迷茫,我们盼望着什么,却又事与愿违。其实,懒惰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与生具来的,但想要成功就不能懒惰。
3、从不嫉妒:而是学会欣赏合作
嫉妒是人性,不因嫉妒而失态乃至报复则是修养,我们无法压抑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养。
4、从不逃避:而是勇敢面对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慌不择路、望风而逃。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
天生我才必有用。
Ac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