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确实,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有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表现。这些表现,使得学前儿童的美术有着成人美术无可比拟的魅力。有些家长在对待充满童趣的儿童美术作品时,会用成人美术的标准去衡量,这是不合适的,要站在孩子的水平线上看待儿童美术作品。 你知道儿童美术有哪些独特之处吗?首先,儿童美术是孩子把握世界的一种。成人往往对孩子是如何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感到迷惑,其实,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显示的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性的把握。这种把握是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处于人生头几年的儿童,在这种把握世界的感性中表现出思维的直觉性、具象符号性和情感性特点。 我们可以用以下事例来说明这些特点。一位4岁儿童被要求照着父亲的范画画鱼,可孩子在纸上画了许多歪歪曲曲的小线条。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照父亲的鱼画时,孩子说父亲画的鱼是死的,而自己画的就是鱼缸里的那条活鱼。他还一边学着鱼游动的样子扭动身子,一边说鱼游动的时候,身子就是一扭一扭的,接着又用一个直挺挺的动作表示爸爸的死鱼。 在孩子的眼里,鱼是有生命的,是具体的、生动的,于是他所画的鱼就是“一扭一扭的”,充满了生命力。而父亲所画的鱼则是概念化的鱼,是没有生命的。正是这种生动的、感性的特点,才使儿童美术充满了活力与魅力。儿童美术是其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将“心中的意象”表达出来。 儿童早期的涂鸦显得杂乱无章,他们专注于动觉的满足,逐渐地,他们能进行象征性的形象创造了。他们感兴趣的对象由动作本身转为精神形象是很有意义的转变,说明他们已从感知运动发展到形象思维了。因此,心理学家利用绘画来测量儿童的智力状况,如古德因纳夫制订、又经哈里斯修订的“画人测验”,就是用来测量涂鸦期以后的儿童的智力状况,特别是用于检测那些有言语困难和听觉障碍的儿童。 当然,这些测量只是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儿童的智力状况,要正确地看待这样的测验。再次,儿童美术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儿童美术中充满了情感色彩。早在儿童使用笔、纸、颜料画画之前,他们的视觉就有了明显对色彩、形状等的审美偏爱,表现出对某一种的情绪倾向,如婴儿对红色的喜欢超过对黑色的喜欢。 到幼儿期,其心理发展的移情作用在美术欣赏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凡是有明显形式美的(如特别可爱的动物形象)、与儿童自身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儿童希望了解的美术作品就会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满足。在美术创作中,当儿童准备在画面上把自己的构思画出来时,他们通常都是在情感激发的前提下进行的,沉醉在自己的活动中,以积极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个5岁孩子在画《愤怒的爸爸》时,用绿色来描绘爸爸气得铁青的脸,冲冠的头发一根根地直竖起来,镶嵌着火红色。这个孩子主要是通过画面色彩表达他在爸爸愤怒时的体验。有时人们可以发现,孩子内心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表达时,他在作画的时候往往非常激动,伴随着唱歌、丰富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 当然,画面也就不一定能清晰地描绘所观察的事物。用这种作画有很大的价值,因为正是这种美术活动为紧张或其他某种情绪的排除和大量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条途径,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我们可以从孩子画完后愉悦放松的情绪发现他们的成功感。完成一幅美术作品本身既是成功的证据,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最后,儿童美术是他们个性的表现。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我们从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特别感兴趣的题材、活动的内容、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集中的程度、坚持性等方面都可观察到儿童个性的表现。我国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中认为,通过儿童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 例如,心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1、记忆能力的提高
儿童绘画心理学专家指出,如果想让孩子学习画画,最佳年龄是图式期的后期,也就是6到6岁半,就可以让孩子学习画画了。
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儿童绘画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