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饭可以偷吃,但是孩子真的不能偷生。是不是亲生的一看就可以看得出来,之前还听说一个孩子养到18岁发现和父母都不太像,甚至父亲因为这样还和母亲离婚了,而最后亲子鉴定的结果却是,这个孩子不是父亲的孩子也不是母亲的孩子,是在医院里抱错了。有研究发现智商也和遗传有关系,而遗传占智商的50%左右,也就是是不是聪明可能和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智商的遗传主要和性染色体X染色体有关。也就是和智商相关的遗传基因在X染色体里面。而妈妈那里有两个XX染色体,而爸爸那里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如果是男孩子性染色体就是XY,而X是从妈妈那里得来的,而Y从爸爸那里得来的。女孩子的性染色体是XX,一个来源于爸爸,一个来源于妈妈。所以女儿的智商和爸爸妈妈都有关系。当然我们人类的智商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在太多的波动,我们最终的智商和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去见世面,给孩子很好的教育那才是让孩子智商更高的方法。话题:你们家是爸爸聪明一些还是妈妈呢?
因为分析有点长,我直接先说结论。有时间有兴趣的,再看后边。性格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几乎所有被研究的心理特征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基因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视不同心理过程或功能而有所差异。研究发现,诸如一般智力、空间能力、认字和失语等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遗传影响。而像外向人格和神经质等人格因素则相对较少地受遗传影响。'第二,在所有基因发挥作用的案例中,他们只能部分地解释个体差异而不能够解释全部。就连在一般智力或精神这样的领域,环境的作用也是很显著的。因此问题在于先天和后天,而不是先天或后天。两种影响不是对立的或者各自发生作用。相反,两者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互动并共同发生。人类的行为至今为止都被认为是一个先天或后天的问题。我们究竟是遗传的产物,即从出生开始就按照某种从上辈得来的计划而发生行为呢,还是由我们出生后的经验,尤其是早年经验所塑造的?至今为止的学术解释在侧重点上已经出现了多次的风潮:在20 世纪初遗传主义在心理学理论中占上风;而自从上世纪20 年始,环境主义则成为流行的理念,它认为儿童发展是主要甚至仅仅受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所决定的。有足够的材料表明“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惯于惩罚的家长通常会有有暴力倾向的子女,抑郁的母亲通常会有抑郁的女儿,而敏感的培养往往会导致具有安全感的子女人格。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即父母不仅提供了儿童成长的环境,也提供了他们的基因。然而人们往往会各执一词,认为要么是先天要么是后天,非此即彼。直到近年来我们才从猜测和假设中摆脱出来并进入有根有据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为遗传学的诞生。行为遗传学的目的就是探索基因和环境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应当强调的是,行为遗传学只能解释个体间的差异,例如为什么一个人会比另一个人更聪明或者更善于交际,或者更可能精神。它无法解释人类的智力本身,即究竟在多大程序上智力是遗传的还是环境的,它也不能解释一个人的智力究竟是得自遗传还是来自环境。行为遗传学的关注焦点仅仅是个体差异和个体独一无二的原因。行为遗传学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是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双生子研究即对同双胞胎和异双胞胎的比较。前者是从同一个受精发育而来,因此拥有同样的基因。异双胞胎则由两个不同的受精发育而来,因此在基因的相似性上,与普通的兄弟组妹并无二致,通常他们有大约50%的相同基因。同双胞胎和异双胞胎就像一个天然的实验:两者在基因的相关性上存在不同,但两者又从之时起具有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子宫、同样的生产过程、同样的家庭。如果心理特征是遗传产生的,那么同双胞胎的相似性应该大于异双胞胎;但是如果遗传毫无影响,那么同双胞胎之间的相似性不会多于异双胞胎。如果可以研究从出生之后就被分开并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的同和异双胞胎,那么基因和环境因素分别扮演的角色将可以被分得更清楚。即使分开的同双胞胎,他们在心理特征上的相似性,也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异双胞胎更强,由此可见,遗传的重要性十分。领养研究利用另一种天然实验来梳理出遗传和环境各自的作用。它涉及到对儿童与养父母和儿童与亲生父母之间的比较。如果出生后不久就被领养的儿童与养父母的相似性多于与亲生父母的相似性,那么环境因素可能是他们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如果子女与亲生父母的相似性大于与养父母的相似性,那么尽管他们彼此几乎毫无接触,基因的作用也被凸显出来。当这种方法被用于研究外向型人格和神经质这两种人格特征时,子女与亲生父母的较强的相似性相当明显。尽管两种心理特征的基因影响的强度有所差异,领养研究所提供的证据再确认了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尽管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化的产物,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遗传的作用。这两种研究方法的成果揭示了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几乎所有被研究的心理特征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基因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视不同心理过程或功能而有所差异。研究发现,诸如一般智力、空间能力、认字和失语等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遗传影响。而像外向人格和神经质等人格因素则相对较少地受遗传影响。第二,在所有基因发挥作用的案例中,他们只能部分地解释个体差异而不能够解释全部。就连在一般智力或精神这样的领域,环境的作用也是很显著的。因此问题在于先天和后天,而不是先天或后天。两种影响不是对立的或者各自发生作用。相反,两者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互动并共同发生。
会有一定的遗传的,不然怎么叫亲生的呢
影响个人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家庭
因为从小第一次接触到的事物 就来自家庭 初步形成性格的地方
生活环境
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形成很深的性格烙印和发展途径
个性的形成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形成每个人个性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个性特征几乎纯粹是先天的,另一些个性特征又几乎是后天的,但是,大多数个性特征是在先天和后天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中形成的.
一、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人的个性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刚生下来的婴儿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都具有一些先天的遗传心理特征.根据对初生婴儿的观察,有的好动,是兴奋型的,有的较安静,是抑制型的,这样的神经类型的特点就是遗传的.这些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但是,这些生理素质仅仅是决定个性差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影响,即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依赖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一个婴儿出生时先天遗传所固有的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气质特征,它是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决定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等特征.气质为每个人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所以,气质是个性的组成部分之一.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一般来说,气质是先天遗传因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因此就否认后天社会环境对气质的影响就不对了.如果认为整个个性都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那就更错了.这是因为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价值观、信念、兴趣和爱好等并不依赖于人的气质.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工作成效,主要受思想认识水平(包括理想、信念、工作态度)、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条件下同时也受气质的影响.
二、后天社会环境
有些站在唯心论和机械论立场上的心理学家,他们以个性中的气质产生为依赖,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的遗传特征不同,甚至所有的个性特征都是遗传的.然而,辩证唯物论观点认为,实际上机体的遗传因素只不过是产生个体特征的一个条件对于个性特征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生物遗传因素,而是社会环境.
同(纯合性)双生子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那种认为个性特征是遗传的看法是错误的.当我们把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双生子放到社会情况、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家庭里去培养,人们就会看到他们的气质特征是很相似的,但是,他们整个的个性特征或性格特征极不一样,而且他们的年龄越大,个性的差异也就越大.
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段和阶层影响等.
1、家庭影响.在个性形成过程中家庭影响是最初的根源.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除了按社会的要求使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要求的人以外,还以自己的家庭特点给子女以影响.家庭影响主要是父母的个性和教育这两个方面.
父母的教育对子女的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子女在父母抚养下,父母对工作的态度、与同志的交往、对亲属的关系、对挫折和胜利的反应,都影响子女的个性.
父母的教育对子女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国外对此研究得很多.如美国的波德温把教育分成与权威两种.后来列维又研究了母亲过分纵容和过分支配这两种教育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分纵容,儿童多为不听话、易发脾气、不能克制自己,但达不到要求时又会退缩;采用过分支配,则儿童比较顺从、有礼貌,但比较软弱.
2、文化传统影响.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每个生活在社个社会的人的个性都不能不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文化的组成中,包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价值观念,如对人生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一个社会要求其成员有大体上的共同行为模式.不同的人,其社会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模式是不相同的.例如,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对员工在工作单位之间流动性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日本多数采用终身雇佣制,一个员工从甲厂流动到乙厂被视为叛逆行为;而在美国多半数采用合同制、聘任制,人员流动都被看成是正常的行为.在对待人员流动问题上的两种根本不同观念,会影响到个性的形成,日本工人喜欢以厂为家,不愿意跳厂,而美国工人则喜欢跳厂,愿意经常变换工作单位.
研究成果表明,文化传统从多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比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影响解决的,影响人们如何去看待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因此,早在1949年,柯拉克罕就曾指出,文化在人生每一个转变上,都调整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认识到与否,从生到死一直有不断的压力,督促我们去遵循别人为我们定好的行为模式.
3、社会阶段和阶层影响.任何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的社会中,又必然是属于天下一家的阶级和阶层的成员.而这个阶级和阶层,特别是阶级对人的个性影响尤为深刻,阶级成员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同一个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的个性也有差异.我国有人对大学生做了初步调查,发现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文化修养好,举止比较文雅,待人礼貌,但善于幻想,与人交往时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个性易左顾右盼.农民阶层出身的人,生活比较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对工作认真,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