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可以看成一个贪婪的婴儿,遵循快乐原则 ,追求最原始愿望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它会约束本我对的满足,用社会可以接受的满足本我的需求 ;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他的功能是监督自我对本我的约束 说白了可以叫良心;
举个例子:当你很饿 但是没有钱 什么都没有 看到一家面包店 本我会产生想吃的冲动 不计后果 而自我会理性的分析情况 克制这种冲动 作出适当的行为处理情况 自我可能告诉自己 再忍一忍或者是用礼貌的交谈活的食物 超我会督促自己 偷东西是不对的 是违法的 会受到惩罚 所以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
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各自的特点如下:1、现实自我(小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也指个体实际拥有的自我概念,即现在是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的特点是注重实际的情况,比较满足当下,从现实中找突破口。2、投射自我(投我):亦称“镜中自我”,是指“我”意识到“我”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及他人对该形象的评判,并由此产生骄傲或屈辱感。投射自我的特点是容易在意别人的评价,并对这个评价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3、理想自我(超我):是个体对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自我看法,其特点是包括人们渴望拥有的那些品质,它们通常是积极的。扩展资料:由于人们总是按照理想自我来塑造自己的,理想自我是现实自我努力的方向,而且由于一般人,特别是青年人往往以为理想中的自己就是现实的自己。因此,现实自我总是带有不可摆脱的理想自我的痕迹。在正常情况下,当理想自我的形成建立在理智认识或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自觉内化之上时,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起积极的调节作用,指导现实自我积极地适应和作用于社会环境。这时,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可以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到协调一致,自我得到健康发展。当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重合度越高时,我们的自我满意度也越好;反之,自我满意度也就越差。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朝着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呈现。 拉康有句名言,“人皆活在言语中”。这说明言语、社会对人的切割作用。要妥善处理小我、投我、超我的关系,把具备“家国情怀”的“大我”熔入其中,引领自身建设,则人生的成功就更加行稳致远。
自我:是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人格中最理智,最符合现实的部分.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做成某事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由于长期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无力感.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关于自我的描述,错误的是A.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B.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C.自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D.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追求无条件的即刻满足E.自我是本我的唯一出路
现实原则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认为自我的支配原则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自我的活动原则。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后来阶段中,快乐原则逐渐失去绝对的统治地位,人格随之受到现实原则的制约。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习俗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加深,人发现自己的本能往往同道德和法律的规定不相容,因而除了寻求快乐外,还要能够适应现实,用现实中的行为规范来克制自己的本能冲动,否则,不但快乐无从谈起,反而会遭受痛苦。这就是现实原则的意义,它也是自我遵循的主要原则。但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并非相互绝缘,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用现实原则对快乐原则的替代,只能解释一小部分而不是大部分的痛苦经验。就文学来看,文学作品借梦的改装和艺术的审美法则,克服了作者和读者幻想中的自我厌恶、责备和羞愧的成分,同样也是从快乐原则到现实原则的一种转移,虽然其间两种原则的体现常常是交叉迭合、错综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