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宝宝在前一两个月是不会认人了,到了三个月左右,宝宝就能够认识到是谁在照顾他。宝宝都会对妈妈产生依赖感,这个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前面三个月宝宝刚刚来到世界,因此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到了三个月以后,宝宝开始会认人,对于亲人会产生更强烈的依赖感。
幼儿园5天实录,如何面对分离焦虑?
现在的孩子有分离焦虑的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一生下来,妈妈就围着孩子不离开,过去孩子多,需要干活,没这个条件。现在妈妈紧看着,好像很负责,但是孩子觉得妈妈是自己的唯一,一刻看不见就受不了。毕竟妈妈要做一些事情,即便不工作,也要做一些走亲戚,或其他的应急事情,不可能一刻不离开,即便在孩子小的时候能做到,但孩子大了以后也会焦虑,就没法出去上学、工作。
如果孩子的这种焦虑情绪已经形成了,全家要注意轮换看孩子,并且培养孩子一个特别喜欢玩的游戏,如果妈妈要出去,再出去之前,别人和孩子玩游戏,让孩子玩到兴奋的状态,这是别人怎么样,他不会介意,等出去以后,游戏停下来,孩子可能有点情绪,但也能感受到,妈妈出去了,那会自己也很高兴。在这基础上,多鼓励孩子做一些家务等,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等安全感建立起来,问题就解决了。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别于他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时,我们称其有了“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能力)。
在孩子出生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他们并没有一种对自我的感受,还不知道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单独的人。
心理学家路易斯和冈恩曾经用一种“视觉再认测试”的方法,以证明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
他们让孩子的家人偷偷在孩子的小鼻子上点上一个红点,然后把孩子带到镜子面前,观察孩子是否能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如果能认出来,孩子通常会去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反之,孩子则会去摸镜子中的那个小朋友的鼻子。
经过大量调研,研究者们发现在孩子15个月大之前,很少能发现镜子中的人就是自己。一直到两岁之后,他们才渐渐意识到镜子中的小朋友是自己的影像。
孩子辨认出自己的照片、用“我”(或其他代词)表示自己等等,也是证明孩子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表现。
孩子起初通过外表和所有权来完善自我意识(比如“我有大眼睛”“我有一个布娃娃”),
然后会通过行为来确认(比如“我会骑自行车”“我会打酱油”)。
等到快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开始注重心理层面的特征(比如“我是个勇敢的小男子汉”“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很简单”),之后还会与同伴做出一些比较(比如“我的成绩比小明好多了”“我是个受欢迎的人”)。
孩子在最初的时候,只能意识到自己积极方面的特征,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好的。随着年龄增大,他们才渐渐意识到了自己也有缺点。
大概从2岁开始,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到6岁左右,孩子开始感受到独立的心理特征;
而到了8岁前后,孩子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本质。
参考文献:(英)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人们对狗狗分离焦虑症的误解和迷思,看看您中了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