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碍怎么治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
内向回避型人格叫什么症
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内向、胆小、自卑、甚至做不到与别人正常交流,遇到问题与困难不去面对和解决,而是选择逃避。这些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者的主要特征。
说明一下:内向和外向型性格一样,都是一种正常的性格,一个正常内向的人他(她)内向归内向,是不会有胆小、自卑或逃避的特征的;人的性格或气质早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不要强行让一个内向的人变得外向或让外向活泼的人变得安静内向,这些做法不可取。
造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原因可能与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例如:小时候父母包办一切,孩子没有锻炼自己的机会;经常被否定,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一点点鼓励和表扬;长期处在暴力或冷暴力的环境中,心理出现了问题。当然,还包括天生的基因因素。
想努力使这些病态的情况好转,经常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自我肯定是一定要做的。例如在做一项工作之前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做好!我相信自己,加油!”还有,逐渐增加自己与别人交流的机会与次数,一开始可以只和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比如亲戚、同学、同事等聊天。后面就可以渐渐增加难度与人数:可以和陌生人说几句话、在适当的公共场合当众发言等等。多参加一些演讲之类的活动。
我也是个很内向的人,也比较自卑,几年前学校经常组织晨会、演讲等活动,我每次的参加机会都没有放过。我用我的亲身经历向各位发誓,经常当众讲话对克服胆小或自卑是真的有用。
最后再提醒一下,改变的是病态心理特征,不是性格。
怎么跟回避型人格沟通
回避型人格通常对人际交往表现较为冷淡、疏离、内向且不喜欢透露自己的情感。以下是一些与回避型人格沟通的建议:
1.给予足够的空间和隐私,不要强制他们交流或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2.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或行为。
3.使用温和、尊重的语言,避免挑衅或强迫的说话。
4.创造一个安静、放松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回避型人格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
5.尝试用一些简短的句子或问题来开始对话,而不是使用打破冰层的大问题或主题。
6.维持对话的积极性,不要对回避型人格的反应或缺乏回应感到沮丧或气馁。
需要注意的是,与回避型人格的沟通需要时间、耐心和理解。相信他们会逐渐放松警惕,建立互信的关系。
回避型人格解决办法
第一招:变被动面对为主动选择。
似乎我们总被强迫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考试、、工作、结婚。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以工作为例,如果我不工作,我就不能升职加薪,不能升职加薪就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会留下遗憾,造成对自己的悔恨,所以我宁愿工作,也不愿留下悔恨,为了不留悔恨,我选择工作
主动去迎接困难,困难也就不难了。
感谢大学版成长心连心活动,这个方法来自于导师分享。
第二招:把所有困难写下来,再想解决办法,当做为别人出谋划策。
我们总是好为人师,解决别人的困难总比解决自己的容易。
当我们把困难都写下来,就是把乱糟糟的内心梳理了一遍,难点明确了,头脑清晰了,解决问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举个例子,作为毕业狗,准备在异乡工作,租房是个重要问题。
于是我写下:我要解决租房问题。
接着当做别人的问题来想解决办法。租房,不就是先定地段,不能离公司太远,房价合理,地段治安安全等等,一旦租房标准确立,根据订立的标准去找房子,也就容易多了。
第三招:找伙伴,一同携手解决。
一人解决所有困难似乎有点困难。世界这么大,总有人遇到过,或者正在经历相同的问题。所以与伙伴一起想办法解决,也是个好方法。
不想独自复习,就找个人一起去图书馆互相监督,不想独自找工作,就跟着风风火火找工作的同学走,说不定还能收获宝贵经验
第四招:不去想难不难,只管往前冲。
这个是最难做到的。
面对困难,越想着它难,它就会越难。就像跑步,身体会累,倘若嘴上继续喊累,就会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垮。此时脑袋放空,脚步自动化前进,挺一挺,也就挺过去了。
面对困难,不要想着有多难,更不要一直喊着难,只管专注去解决问题就是了。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受到伤害。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总是逃。5.心里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答不出问题。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只要满足以上其中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明明很喜欢一个人,却往往会漠视他,甚至装作讨厌他。明明他约你出去,可是你却犹豫半天最后放弃。明明你是很想谈恋爱的,可是却对走进亲密关系很害怕。面对别人对你的好,你更加不知所措。为什么会有这种越是喜欢越是远离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类似“回避型”人格的反应?要怎么才能改善呢?
一、越是喜欢越是远离的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觉得自己不够好,又怕他发现自己的不好——于是你躲藏起来,自以为在保护自己——其实,你这样也让他看不见你的好——他看不见你的好,没喜欢——你更加确认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喜欢——下一次遇上喜欢的人,你继续越喜欢越远离——恶性循环
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机制?
1、来源于认知失调。觉得我不够好(不自信)——所以别人不会喜欢我。这里面暗藏的认知是,只有完美的人,别人才会喜欢。事实是这样吗?不是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都是值得被爱的。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失调。也许来自于童年没有建立健康的依恋模式。
小孩的依恋模式有几种:
安全依恋型。妈妈要走了,很伤心,但我知道她会回来,所以哭一会就好。妈妈回来了,好开心,要抱抱。
回避型。妈妈走了,好吧,我假装不在意,妈妈回来了,我假装不开心。是,其实小孩内心是在意的,但是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焦虑矛盾型 。妈妈走了,我好焦虑,好害怕,怎么办,我哭啊哭啊,她还会不会再回来啊。
所以存在这种心理的人依恋模式就是回避型。自我保护,假装不在乎,害怕亲密。
3、为什么会形成回避型的依恋?
大概因为从小到大的体验告诉你:你并没有被完全的接纳,你并不可爱,真正的你并没有被接纳喜爱,他们随时可能离开你,你干脆不要去在意好了,你干脆离他们远远好了。
三、要怎么改变这种心态
1、正确的认知。有个心理学家曾经说,认知就是治愈了。
2、你可以从一些小事情做起。比如在别人对你好的时候,接受,然后找机会回报,请吃个饭,或者送个礼物。走出那最困难的一步,你会发现唯有改变,带来力量。
3、自我提升。要让一个原来对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变认知,觉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好,在这努力的过程中,在慢慢变好的过程中,你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慢慢能变得自信。
4、学会爱人。即使进入了一段亲密关系了,回避型的模式肯定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关系中,你更要学着去怎么爱人,去被爱。而以后有小孩了,让他知道,无论他是怎样的,永远有人爱他,你永远会在他身边。不要让孩子再像你一样体验这种不好的感受。
遇到回避型人格怎么办
遇到回避型人格,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特征。这种人格的人往往在面对社交关系时倾向于回避或逃避,他们可能比较内向、羞怯,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他们可能对紧密的关系、亲密的交往产生抵触情绪,并选择保持距离。
如果你喜欢上了这样的人,首先要明白他们的神秘感和秘密感可能会让你感到吸引力,想要更深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然而,你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同理心,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们的特点,并且愿意与他们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系。
总的来说,你需要耐心和理解,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但也要适时地表达你的爱意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
发现自己有回避型人格障碍怎么办
希望自己调节的朋友,都是意志坚强的,值得敬佩。
回避型人格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话,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回避,比如说怕羞,不好意思,对交往技能不太熟,对困难的畏难心理,还有对某人的厌恶、仇恨情绪等等。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准方向去努力。
但是,就像挖井挖三尺才能见到水一样,很多自我调节的人,挖一尺就没有信心和足够的动力了,他需要有人来引导他,这就是专业心理工作者。
希望自我调节的朋友,往往觉得自己的问题不算什么大事儿,不需要找专业心理工作者来调解节。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有时候问题很简单,但是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自己抓不到自己的后背,自己踩在自己的脚尖上跳不起来,自己有时候发现不了自己心理问题的症结。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希望能得到题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