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根本就是盗汗。所谓盗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时即止的出汗。盗汗的同时,身上必然还有其它一些症状显露,通过这些症状,你很容易辨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盗汗。其一,心血不足盗汗。表现为心悸,失眠,面色差,气短,精神疲倦等。可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其二,阴虚内热盗汗。表现为:午后潮热,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形体消瘦,男子梦遗滑精,女子不调。可用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浮小麦。其三,脾虚湿阻盗汗。表现为:头痛头重,肢体困倦,食欲差,口中腻。这个属于“实证”范围,可用藿香、半夏、茯苓、薏苡仁、白蔻仁、厚朴、苍术、陈皮煎汤调治。另外还有一种盗汗,病程较短,身上忽冷忽热(寒热往来),两胁胀满,口苦,欲呕。这是邪阻半表半里的表现,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加黄连。总之,盗汗也分轻重。像题主这种醒来汗出如洗,已经不是食疗所能调理的,有病早治,否则迁延贻误,小病变成大病,徒留后患。
还没有人回答
当我心累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最好的选择就是安安静静的睡上一觉,醒来会精神焕发,心情也会跟着一起好起来的。
作为男人为了事业,为了家庭,各种应酬,各种奔波,难免一番成就之时,养生直接被忽略,出现了各种湿气的症状,与朋友们浅谈一下,以下症状已湿气沾身了,需要排湿了。一、先谈一下什么是湿气?湿气的由来:湿:是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是自然界的水汽,如雨、雪,南方潮湿,矿井下潮湿等。内湿是体内的津液(正常的水液),不正化变为浊液(湿气)。二、湿气是怎么形成的?1、触冒雨雪,久居湿地:为了工作冒雨雪行进,长期在矿井下,寒湿之邪从皮毛侵入人体,湿邪侵入关节,出现四肢关节疼痛肿胀。2、饮食肥甘,酗酒不断:肥腻之品最容易化湿,如肥肉、烧烤等,也不要过吃甜食。肥甘之品最容易化湿,脾喜燥恶湿,容易伤脾,困脾,脾运化湿气下降,体内加重湿气产生。酒为湿热之品,酗酒或内生湿热。3、久病体衰,脾气亏虚:久病体衰,日久耗伤脾气,脾虚亏虚,无以运化津液,津液停聚变为湿。4、年老体衰,肾阳亏虚:年老体衰,命门火衰,肾气化水湿功能下降,气化不利,湿气形成。三、男人有以下症状,已与湿气结缘了:1、头:头重如裹,也就是感觉头沉,如戴帽子的感觉。头晕、头痛,头部湿疹。2、面:面部湿疹、痤疮、污垢多。3、眼:眼眵增多。4、耳:耳内流脓流水,耳内湿疹。5、口:流涎。6、咽喉:咽中异物感,有痰。相当于慢性咽炎。7、舌苔:舌淡红(白)苔白腻。8、胸部:湿气阻滞胸部气机,会胸闷不适。9、腹部:大肚便便、吃饭不香、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泛酸,呕吐粘涎,溏泻、下痢脓血粘液,粘马桶,小便浑浊、泛酸10、四肢:肢体麻木、关节疼痛重着,下肢水肿。11、皮肤:疮疡、湿疹、水泡。12、脉:细脉。13、精神:身体困住重,嗜睡。四、怎么排湿?是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中医治法上有以下排湿方法:1、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之证。 主症: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溏薄,舌淡红(白)苔薄白,脉弱。 方药:参苓白术散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2、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之证。 主症:泛酸嘈杂,脘腹胀满,口臭,胃脘灼热,不爽粘腻,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方药:龙胆泻肝汤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黄连清胃丸、栀子丸、黄连上清片(丸)、三、一清颗粒。3、淡渗利湿:适用于脾虚浮肿之证。 主症: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面目浮肿,下肢浮肿,舌淡白苔白腻,脉细。 方药:五苓散合十皮饮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4、芳香化湿:适用于夏季暑湿之证,多见于夏季。 主症:头身困重,头重如裹,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黄(白)腻,脉濡。 方药:藿香正气散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液、胶囊)、香砂平胃颗粒。5、温阳化湿: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证。 主证:脘腹冷痛,腰腹伴晾感,溏薄,五更泄泻,舌淡白苔白腻,脉弱。 方药:理中丸合四神丸 中成药:四神丸、参苓白术丸、理中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五子衍宗丸。7、祛风胜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侵袭四肢关节之证。 主证: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重着,麻木或者疼痛,颈肩腰腿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细。 方药:羌活胜湿汤 中成药: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丸、风湿定胶囊、舒筋丸、防风通胜丸、九味羌活颗粒。五、祛湿养生花茶送给朋友们:(1)、清热降脂茶金银花、荷叶、贡菊花、加水500ml,文火熬开,代茶饮。适用于咽喉肿痛,急、慢性咽喉炎;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高脂血症者。(2)、荷叶山楂饮:荷叶、山楂、泽泻,加水500ml,文火熬开,代茶饮。适用于形体肥胖,过食肥甘厚味者。以上药物现代医学研究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3)、健脾祛湿粥:薏苡仁100g、莲子(去芯)50g、赤小豆50g、红枣10枚、白砂糖20g。将薏米、赤小豆、莲子洗净提前泡发(两个小时)。泡好的薏米和赤小豆放入锅中,大火煮开。等汤煮沸后,加入红枣。小火慢炖,至赤小豆、莲子、薏苡仁微开花熟软,放入白沙糖即可食用。六、祛湿养生更重要:1、少居潮湿之地,别冒雨涉水工作,夏季少开空调,多参加户外活动,以免湿邪侵袭。2、少食肥甘厚味,别酗酒,少喝生冷饮料,以免内生湿气。3、经常锻炼身体,运动助阳,脾阳旺盛,运化水湿功能增强,湿无内生。4、可以食用养生粥,见上方。5、艾灸脾腧、肾腧、气海、关元、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具有祛湿功效。以上浅谈湿气的由来与症状,调理与养生,希望能帮助到朋友们,祝愿朋友们,远离湿气,健康自我。
已有12684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