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看人生智慧书籍。高深的智慧才能有效解决生活的难题,心灵的困惑。
要多出去磨炼自己,多经历才能多长见识,所以经历和见识是最好的知识储备。
“缺爱”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来看一看对于孩子来说,缺少家庭中来自抚养者的爱,会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中的爱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家长(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失,和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更常出现的是来自父亲的情感上的缺失。这里我们重点聊一聊,父亲角色的缺失所带来的“缺爱”,会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图自Chinh Le Duc)
父母角色的缺失,意味着一方或双方没有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
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如父亲是积极的物质与经济提供者,而母亲是孩子生活主要的参与者。因此,我们着重谈一谈父亲角色的重要意义。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对家庭的参与不仅仅是“养家挣钱”,而体现在这三点:
1. 直接互动:比如语言交流、做游戏,等等;
2. 可及程度:当孩子需要父亲/母亲时,父母是否总能积极的回应?
3. 提供资源:父亲/母亲是否满足了孩子成长所需的资源,比如有形的食物、或无形的教育投入,等等。
调查显示,在父母双方都工作的家庭中,父亲和孩子的直接互动时间通常只有母亲的三分之一,可及程度也不如母亲。
在这种“父爱不足”的环境下成长,会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呢?
l 性格上:
父亲,通过与孩子打闹类的游戏,会“激活”孩子:提高孩子的竞争力、更勇于面对挑战和压力。这部分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孩子在陌生坏境中缺乏安全感,缺乏超越极限的勇气,和抗打击的能力 (Paquette, D. 2004)。
l 认知和行为功能上:
研究发现,得到父亲较大程度的参与,会让孩子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学业成绩和更少的行为问题。父亲在成长总参与程度不够的孩子,在社会适应、友情、行为上都更有可能出现问题 (Pougnet, 2011)。
l 精神健康上:
在抑郁症的发病率上,与父母都有正常的参与度相比,成长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但父亲参与度较低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正常水平的两倍,这一数值也高于单亲妈妈抚养的孩子 (Wilcox, 2013)。
此外,父亲参与度低的孩子,也更可能有物质成瘾(比如酒精、毒品等)、破坏性行为、冲动和品行障碍方面的问题 (Lamb, 2004)。
l 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上: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与女性形象,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学习去爱一个人的。
研究发现,如果父亲在家中与母亲分担家务,女孩长大后,会更自信、更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对自己有更高的发展期望(Croft, 2014)。
而如果父亲总以粗暴的对待女性,不论是冷暴力还是行为暴力,也会让孩子潜意识中认为这些行为这是亲密关系中可以存在的部分,在未来他们遭遇、接受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更大。
除了父母的参与度外,他们对孩子的情感是否有足够的关注,也是决定孩子是否缺爱的重要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会注意到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比如饥饿、生病,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
当孩子和父母谈论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回避、批评或否认孩子的情感需求:“你太敏感了,别老想这么多”、“怎么老哭鼻子,太脆弱了”、“我都供你吃、供你穿了,你还想怎样?”
这种情感忽视,会对孩子的情商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1. 难以识别自己的情绪:
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会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长,会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孩子因为被小朋友欺骗而哭泣时,对孩子说:“你现在是不是很失望?”,于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失望”,不是简单的“不舒服”。
而情感忽视的家长,可能会无视孩子的眼泪,或者讥讽孩子的软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不清楚,为什么自己有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对自己的情绪感很陌生。
2. 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他们如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在长大后,他们就会很难正视自己情绪上的需求,在情绪不佳时,也常常用不健康的去应对。
3. 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因为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情感上的关怀,在长大后,他们会认为别人也无法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因此不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感需求。这种不信任他人的行为行为,会进一步让他人远离自己。
4. 忽视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不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也不会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即便能注意到,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人调节情绪。
因此,作为父母,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多陪伴在孩子身边,参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游戏;在孩子表达情感需求时,给出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中。
以上。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
关注KnowYourself公众号,可预约国内最专业心理咨询师。
心理老师左叔非常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你提出的“想学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成为心理咨询师,能否推荐课程或者书籍?”的问题,我结合自己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体会来回答你的提问。
第一,先给你介绍心理学的课程;
我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以我做教育工作的体会看,你想学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还是接受系统的教育比较好,有益于自己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学毕竟不系统,尽管我们给你也推荐的课程和书籍,但毕竟不如不全面、不系统。因此,我给你推荐的是:
一是我不知道你年龄有多大,如果年龄不超过40岁,是高中学历,我建议考取全日制本科心理学专业,例如,你可以报考我所工作的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个学院就有心理学本科专业心理学,这样可以系统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并在学习期间在参与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服务,为成为心理咨询师积累经验。
二是如果你已经有本科学历,想系统学习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建议你报考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国内很多高校都招收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但是报考研究生,英语是硬骨头,不知你英语怎么样?
三是你不想接纳上述两个建议,要自学,那我给你介绍两个培训心理咨询师的项目,一个是科学院心理所,一个是心理卫生协会,他们都在做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培训项目,你可以报名参加,报考这个项目不仅可以学习系统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习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你所在的地方如果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你可以咨询并报名参加。
第二,给你介绍一些心理学的书籍
一是了解心理学学科发展、性质和现状的书籍,推荐美国人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所有开设心理学的高校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必须阅读的书籍,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入门教材;它从如何学习心理学入手,告诉你怎么学心理学,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能做什么等,让你比较系统、全面的对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你的大脑中形成对心理学学科的整体把握。
二是给你介绍一本美国高校使用的心理学教材,尽管是一部教科书,但是这本书非常突出实用性和互动性,紧紧围绕人的成长展开,它就是《心理学与个人成长》;可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普通大众阅读,它详尽介绍了个人成长过程中如何与心理学,用心理学的力量呈现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过程,内容全面,形式活泼,我把它作为枕边书经常看。
三是给你推荐一本个人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书籍,书名《心理咨询师手册:发展个人方法》,英国人编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必须探索的道德观、职业观、伦理观,心理咨询师如何形成个人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觉察为什么重要,心理咨询师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危机,心理咨询对你意味着什么等等;本书不仅是给心理咨询师写的,也是一本非常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指导手册。
就给你推荐这三本书,这是基础性的;我学习心理学的体会,先把基础打牢,再去学习心理学中其他的东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