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述而》中,孔子的评价孔子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而厉”是指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既温和又不失严厉。这里不妨借用一下,意指惩罚教育是在严厉严格中蕴藏着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另一种充满着温暖内核的教育。那么,怎样让惩罚教育这味良药不总是苦口呢?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下面就列举一些让惩罚教育“不苦口”巧妙而艺术的做法,供参考:有一种惩罚叫“安抚”“给你一个教训,让你长个记性。”这是我小学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听闻此言,我们都很怕,担心他手上那根长长的教鞭落下来,不轻不重地打在手掌上。痛倒算不上什么,丢人。谁谁谁又被老师抽鞭子了,传出去多难听啊。我成绩一向很好,背书写作文在班上名列前茅,所以没挨过语文老师的教鞭。但有一次,我还是挨抽了。这里有个小插曲。因为大家知道我成绩好,从来没挨过语文老师的教鞭,所以几个人合伙搞恶作剧,故意在我的作业本上乱改一气。作业讲评时,从未受罚的我,头一回被老师点了名,然后,我走到讲台边上,按老师要求,伸出右手,打开手掌,任老师抽了三鞭。第一次挨抽.并不像其他同学说的那样不算痛。我感觉很痛,更感觉丢人,立即争辩起来:“我没有写错!肯定是谁捣的鬼!”老师没听我的,反而更严厉地训斥:“还狡辩?再抽三鞭!”可怜我那小手,又被抽打了三下。事后,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的手掌摸了又摸,暖语安慰,让我备感欣慰。语文老师说:“知道你是不会写的,但事实真的错了,哪怕那是其他同学篡改。错了就要挨惩罚,这点不能变。惩罚了你,也间接地惩治了他们!”果然,我挨抽之后,其他同学也跟着认真起来,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呢。傅维利教授指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为了使惩罚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我们应该建立惩罚同体观。所谓惩罚同体观,即在学生看来,教师与自己是处在同一立场的,对自己实施惩罚是从学生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为他好。上述案例中,教师事后对学生暖言安慰,作用就在于此。这样,学生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勇于改错并积极主动接受惩罚。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一些惩罚的量度即使有些严厉,也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即使惩罚的量度较轻,也会被理解成“老师故意找我的茬”,而产生进一步的对立或对抗。情感基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教育者面临同样的情境,使用同样的惩罚和量度,会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感觉到“被惩罚着,也是美丽的”,那你一定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有一种惩罚叫“唤醒”一天上写字课已有七八分钟,有两名学生才背着书包进到课堂。这两个孩子经常迟到,并不是时间不够,是他们总在路上玩耍忘记了上学的时间,每次碰到他们迟到,我除了告诉他们早点儿到之外,就是再次强调上课时间。可是他们是今天记住了,过天就忘,仍时不时迟到。看到他们进到课堂还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并没有让他们坐到座位上,等他们喘息平稳下来对他们说:“今天你俩的小脸红扑扑的,真好看!快笑一笑,把你们的笑脸留在照中。”说罢我拿起随身携带的相机为他俩拍了一张。俩孩子茫然地看着我,在座的同学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便告诉同学们:请他俩对着相机笑,由于迟到不好意思,他们怎么也笑不出来。我拍下的是他们尴尬的样子。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老师今天将你们做错事的表情留在相机上,是希望你们以后每天都能带着快乐的面容走进课堂,好吗?”两个孩子使劲点头,之后再也没有迟到过。教育的本质在于以生命唤醒生命。惩罚的智慧在于唤醒良知,点亮心烛,照亮人生。肖川说:“在我们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对待暂时在某方面后进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他们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分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是与对人性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相联系的。”有一种惩罚叫“引导”一位学生在宿舍里经常恶作剧,说俏皮话,闹得大家无法睡觉,教师便“罚”他为“睡前娱乐一刻钟”节目的主持人,使他成为遵守宿舍纪律的模范;一位学生一贯不按时值日,教师“罚”他当一周的卫生委员,使懒惰从此与之远离;一位学生上课时不听讲却描摹山水人物,教师“罚”她当班级义务办报员,使班级的黑板报变得丰富多彩……一位学生平时做事缓慢,而且上学经常迟到。老师多次劝说,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想到他体育不错,于是教师“罚”他每天早晨提前到校,在操场上跑两圈后再回教室上课,以一个星期为限。同时,交代同事和同学,看见他在晨练就多给他鼓励,表扬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样一来他认为自己是在晨练,而并非是在接受惩罚。一个星期后,他有了明显的改变,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校运动会上,他还为班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更增强了他全面进步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 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惩罚以爱为中心,不仅要指出不足,更要给予学生希望,从“污点”或“缺点”或“弱点”中发现“亮点”,最终引导成“优点”。有一种惩罚叫赞美一个班级的门锁眼总被人塞进东西,教师在细致调查后,确认是邻班两个被他批评过的男生所为。一天放学后,这两个男生又往他们的教室门锁里塞火柴梗,这位教师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两个学生慌张起来,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可这位教师装作没事的样子,说:“请你们帮忙把锁眼里的东西掏出来。”两个学生没办法,掏了很久才掏出来。这位教师首先表扬他们的心细手巧,然后说:“这是谁干的,他这轻轻一塞,却害得你们掏了半天。”说完,他还谢谢两位男生。孙云晓明确指出:“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所以,惩罚必须当机立断,“当场”实施教育,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最好的,否则就会时过境迁,降低教育的效果。有一种惩罚叫“转换”几个小孩正在起劲地摇一棵小树,一位教师跑过来大声呵斥道:“撒手,小树被你们弄死了!下午罚你们劳动,给小树浇水培土,听到没有?”几个孩子吓得低下了头。面对同样的情景,老教育家孙敬修是这样“惩罚”的:他沉思片刻,慢慢地走到小树前,并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感到莫名其妙,问孙爷爷在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快摇断了。”孩子们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受惩罚”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当上了小树的“卫士”,经常为小树培土、浇水。同一件事情,同样是惩罚,孙老师的惩罚通过情境切换,巧妙地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被教育者通过情感的切换,也美妙地从“坏人”变成了“好人”。教师所呈现出的温暖的善意和人文的关怀,使孩子们在“润物无声”中欣然接受了惩罚并改正错误,让孩子们感到接受惩罚也是在获得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严育洪)
对于一个在蒙氏园工作过的幼教而言,我想跟您分享一下,我们的秘密。
从小知道男孩女孩,家庭教育,哥哥和妹妹,是亲情关注,除了两性以外,家里的事多数能做,十八岁以前,不能在外男女朋友,两性关系女孩吃亏,搞不好流产等。十二三男孩,女孩来了,两个人不能在一起,更不能两性关系,容易怀孕,对男女孩都没好处,学习不上进,影响人的一生,对工作健康不好。父母和老师有同等的教育权,十三岁以后慢慢的知道性,虽说是自然现象,这个时期不能男女两性关系,父母反对,学校不应许,要负法律责任,法规监督。国家学校家庭都有责任。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言教不如身教。人讲究上行下效,父母的言行很深刻的烙在孩子心灵中。尤其是孩子从小的教育,对孩子成长有很大帮助。3岁看大,7岁看老,意识和品行都是在孩提时期养成了,我们作为父母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修为,让传统文化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传承好优秀的习惯,而不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孩子小,一句话掩盖了孩子的错误!从小让孩子知道感恩,知道认错,勇于认错是最好的心灵教育。
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有三个,心得有两个。下面逐一论述!三个方法:1、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种教育观念对孩子对家庭,有害无益。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关,如果越过第一关,而去进行下一关的教育,这有悖于最基本的教育观念。所以,家长应该提高自我,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2、以自我提高为起始点!家长散养式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合或者早已经阻碍了新时代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管孩子是家庭教育或者是学校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自我提高为前提,也是孩子教育和家庭幸福与否的起始点,可见,家长只有自我提高,才有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家长切记:挣钱不是对孩子的教育,而是一种自我生存能力的基本条件。3、和孩子一起学习为标准点!很多家长认为,上学是孩子的事情,家长就只给孩子提供金钱就可以了,就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并且也是很幼稚的。经营一个家庭需要每一个人的无私付出,同样,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和孩子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一的“雇佣关系”,孩子不是生活和学习的奴隶,更不是传宗接代的机器。家长向孩子学习,会更多的了解与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孩子向家长学习,会从家长的言谈举止中吸收更多的营养价值,这就是家长和孩子相互学习的重要性!两个心得:1:必须了解孩子才能理解和支持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就只有执行的权利,孩子还有独立自主的主观权益。在家庭中,任何人都是家庭环境的主体和客体,角色是相互转换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家长融洽的学习与生活。2:家长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水涨船高、相互转化,不断与时俱进的。比如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高,和优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是教不出优秀的学生的。同样,家庭教育环境的优越,孩子的素质和气质和别人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不优秀的孩子,他的家长也不会很好。家庭环境的优越不是物质生活的优越,而是家长和孩子融洽相处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优秀,家长就必须不断学习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