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长,就必有所短在面对这种容易让人不高兴的话题时,人更喜欢隐晦和含蓄,因为如果你直白地回答了,好像不太好,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于是,大家就喜欢绕一个很大的圈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是的,数学学不好的人,确实是脑子有点不好使!首先,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看到一个数,对于这个数的大小能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对于一个从没有见过的数,虽然不能明确知道它的大小,但是在心里应该能有一个大概的猜测结果,你的猜测结果越接近真实的答案,你的数感就越好。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博物馆的一个讲解员指着一个化石对观众说:这块化石已经有一亿零三年的历史了!观众们啧啧称奇,惊叹怎么这么准确的呢?这位讲解员回答说:因为我是三年前来这里接班的,我的前任讲解员告诉我当时这块化石已经有一亿年的历史了,到今年为止刚好三年了。这位讲解员可能确实因为诸多原因没有学好数学,但是,这里的“一亿年”明显是个近似数,她却理解成了一个准确的数,因而闹出了“一亿零三年”的笑话。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的人,确实很难把数学学好。其次,学好数学需要有一个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严密。比如说,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在引入“简易方程”的知识时,首先要理解“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句话,有很多人对这句话的推导过程就是不能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较大地影响了下面有关方程解答的知识,所以你就会感到越来越困难。相应地,在数学中,这种由一种知识推导到另一种新学知识的过程非常多,缺少逻辑思维的人,会越来越感到困难。再次,学好数学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空间观念。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什么叫面积?什么叫周长?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不能清楚地应对,那就会无法进一步学习。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分别是如何变化的?客观地说,在小学高年级,这些问题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第一次分化:空间观念好的人,越学越有趣,成绩越来越好;空间观念较差的人,越学越困难,成绩越来越差。学好数学的要素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上面所说的数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是一个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如果这方面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不够好,想把数学学好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你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多。那么,是不是说这部分人就没有办法搞好学习了?当然不是!一个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是有它的特别之处的,绝大多数人的大脑反映能力是差不多的。有时候,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领域,东方不亮西方亮,或者如一部书中所说的那样: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时,必然会同时给你打开一扇窗。在数学方面有困难的人,可能在别的方面会有天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脑子不好,而是你的大脑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只是没有表现在数学方面。所以,有句话说: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希望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最好的发展!
天才,一定是本身先具有了某种超凡的能力;而疯子,是具有了某种极端的思想和偏执狂似的行为,这就是二者的区别。天才,是某个事物的超级创造者和未来的预言家,具有强大的能力和超前的眼光,但天才还是遵循事物的规律的,虽然有时天才的能力和眼光已远远超过了现在的事物规律。而疯子,就是冒险家、极端执狂者,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疯狂的行事,不计后果,这种类型的人赌心特重,成了就功成名就,不成就是被人视为疯子。其实有很多天才是温和的,我们心目中的天才更多是指:具有天才般的能量 冒险家的疯狂,这种超级天才,如果达成目标,就是伟大,而很多无法伟大的也不失为天才。天才可能是绝世奇才,虽然超脱现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但还是遵循规律的;而疯子却是执念狂,专注疯狂可以不计后果,从不会顾及什么规律,这也就是英雄和枭雄的区别吧。加关注,看更多创业投资营销相关原创回答,点赞-留言,获更多互动和社交:用别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今日头条孙洪鹤:互联网创投、创业导师、品牌营销、商业模式专家,《创业五部宝典》作者,每日更多原创请关注,若认同请点赞-转发。
超强的记忆、思维敏捷,数字的酷爱,这就是天赋[捂脸]
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大言不惭的说,我就是别人眼里那种智商绝对超群的人。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了和周围孩子绝对不一样的智商,或者是是对周围事物的超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上小学开始,我几乎所有考试全部是满分,年年都是第一名,老师开始神话我,同学们对我只有无尽的崇拜与服从。我记得三年级老师已经开始让我给同学们讲考试试卷。甚至我们班主任有一天问我,你们家平时都吃什么,你怎么那么聪明。我父母单位的人都叫我神童。学校任何活动都有我,12岁学校给我破格入团,当时我几乎是年龄最小的团员。荣誉赞美伴随着我整个童年,我听到对我最多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聪明。但这种氛围时间久了,也会让人变得经受不了任何负面评价和打击。说白了,当别人把你捧到一个高度,你自己就会失去那种真实感,你会觉得你和周围的人不在一个层次,你会感觉自己是远远强于他们的,感觉他们只能是你的陪衬,甚至你说的话都不允许别人反驳。对外自负自傲,强自尊,对内要求自己必须是完美的强大的,只能赢不能输。接受不了任何一点失败和不完美。升入初中,学校为了杀杀我们锐气,进行了两次数学大摸底,我以两次满分迅速出名,也是全校唯一的满分,一夜之间在新学校鹤立鸡群。物理摸底最后一道大题全校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解出来了,另一个是老师的孩子,有没有透题我不想多说。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说,如果你们有某某(我的名字)的智商,你们都可以不写作业,如果没有,就按时给我交上来。整个初中我可以说基本没费吹灰之力就坐稳了神坛。高中我理所当然升入了最好重点,基本能进我们那个高中的都能考上大学,我们初中班里有60个人左右,只有我们3个人考进去了。高中班里几乎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的精英了,那时候也没课外补课什么的。说实在的在这种学校,唯一拼的就是智力。第一次作文课就是高手们第一次无声过招了,我当时根本没想过我能怎么样,毕竟大家都不是吃素的。第二节课点评作文,老师说让最高分上台读一下范文,结果老师居然叫了我的名字。数学第一次其中考试,我考了98分,全班第一,最后一道大题跳了一步,老师扣了2分,第二名只有70多分,全班大部分人不及格,我同桌只考了20多分。说实话,重点高中数学真的是地狱难度,考试比平时讲的要难的多。老师在讲台上大发雷霆,她说,为什么某某(我的名字)能考98分,你们连及格都不能及格,不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吗?说实话,从那个时候起,我真的明白,智商这个东西就是上天给你的,没有就是没有,尤其是数学。就这样,凭着我超群的智商,我在高中再一次鹤立鸡群了。但是,我也很快就迎来了人生致命的打击,由于家庭的变故,父母离异,父母相继重组家庭,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和困扰,我之前说过,过去的生活我始终是活在巨大的光环里的,所以这些变故给我带来的打击是巨大的,也是我一生都无法释怀的事情。别人都是以一种看笑话的心态看着你,讽刺你。那些曾经嫉妒你的人,终于找到了可以攻击你的地方。终于在高三时,我得了抑郁症,整整一年,我没有上学,而是基本都躺在床上度过的。我在高中只读了两年的情况下参加了高考,并且考上了一本。但是,我的生活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从那以后所有的人生选择都已经不在是我想要的。我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活着,不要说什么应该振作之类的,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我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没有那么强大。智商高的人本身就比较敏感,对人和事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缺少钝感。我现在明白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你有超群的智商,也意味着你要承受很多更细微的情感,很多别人察觉不到的东西,有人说,抑郁症就是你自己想不开,我百分百可以告诉你,绝对不是。我曾经是一个特别活泼开朗的人,抑郁是你内心深处你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时候你自己都察觉不到的问题。而且它会启动大脑保护装置,让你变得特别迟钝。曾经的生活让我不可一世,也让我经历大起大落,很多事根本无法释怀也无法忘怀,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我应该考上最好的大学,做着最好的工作。我曾经也觉得我是天选之人,但现在我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得过且过的中年妇女。那种失落感我想将伴随着我的一生吧,但我仍然感谢上苍给了我这样的智商,让我在做一些重大决定时,不怎么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因为我知道我有这个分析能力,毕竟我曾经是在几百人上千人中智商最高的那个。所以按照概率来说,我不需要别人给我太多指点。所以一意孤行或许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捂脸][捂脸]
提到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忽略的成就,先来看看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哥德巴赫猜想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就要从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说起,当时正值数学发展的繁荣时期,而数学家的交流更是非常常见的。作为数学界的知名数学家,哥德巴赫跟另一非常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关系非常好,两人保持了三十多年的书信往来,不断地交流对数学不同的看法。而就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这就是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在信中是这样写道的:“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 17 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 7 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 199 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欧拉在收到信后,对于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深感兴趣,便开始花很多时间投入在此猜想上。原本以为很简单的猜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证明后,发现这个猜想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在同年6月30日,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在回信中又提出了此一猜想可以有另一个等价的版本: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男人在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他发现历史上的数学家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时,主要运用的是筛法和圆法。在陈景润之前的很多数学家都用筛法和圆法证明了“2 3”、“1 4”、“1 3”等等的结论。于是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改进了筛法,所以陈景润在研究中,得出“1 2”理论结果,即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的和。于是,陈景润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的《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让他成为在迄今为止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中,得出的最为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结果的数学家。等到《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面世,立马掀起国际数学界的轩然大波,因为他们都知道,陈景润这一证明成果,又朝着证实哥德巴赫猜想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伯斯特听了为之一震。哈伯斯特与李希特合作撰写的《筛法》一书正在付印。他马上托人从找到了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给《筛法》一书又增加了新的一章——《陈氏定理》。他在这一章的首页写道:“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同志如此评价: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有一千个就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