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动不动就提分离焦虑,搞得妈妈们都很紧张,生怕自己和孩子分开,会让宝宝有分离焦虑,影响健康发育。
为了让妈妈们不再担心,我从专业角度来说一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离焦虑分为正常的分离焦虑和不正常的分离焦虑。
1、正常的分离焦虑。
比方说,妈妈想出去溜达一会,刚把宝宝递给爸爸,宝宝就开始大哭大闹。妈妈一哄一抱,宝宝就不哭了。
这种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而且是正常的。
分离焦虑,指的是小孩子同家人分开的时候产生的不安、不愉快的悲观情绪反应。
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哭闹等。
这是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等亲人的依赖程度是最高的。待在熟悉的人身边,他们才能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而突然和亲人分开,他们本能地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会害怕,这个时候,分离焦虑就出现了。
分离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情绪。
这种情绪只要控制在适度范围,不是长时间的出现,没有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那就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不是心理疾病。
2、不正常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障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病。
分离焦虑障碍,指的是婴幼儿对和亲人分开存在着过度的害怕和焦虑,长时间存在,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
只有出现这种情况,才是不正常的,才需要找医生。
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家长们就明白区别了。
比方说,我们送宝宝去幼儿园。
一开始,宝宝不愿意离开妈妈,又哭又闹。
过了几天,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去幼儿园上学也不再哭闹了,和老师、其他小朋友也能接触、交往了。
这种情况就是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情况。
而宝宝如果一直哭闹,持续不断哭闹,做噩梦、甚至身体出现呕吐、头疼、胃疼等反应,这种情况持续4周以上,那就不正常了。
这时,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分离焦虑障碍了。
通过上述的例子,大家应该明白了这两者的区别。
孩子刚开始去幼儿园,是分离焦虑最容易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才能让宝宝轻松一点呢?
1、提前熟悉新环境。
进入幼儿园的前两个月,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玩耍,同时分享一些幼儿园的有趣事情。
这样可以使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对上幼儿园有憧憬和向往。
2、平时多接触同龄阶段的小朋友。
平时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和小朋友一起玩,能增强孩子的社会性。
3、提前训练适应。
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要让他们慢慢适应和妈妈的分开。可以和宝宝约定,妈妈大概几分钟后回来。
经常这样训练,宝宝们会慢慢适应妈妈的离开,培养出对家长的信任。
点个赞再走嘛~
我是柳柳老师,有趣有料的教育心理老师,情感导师。
关注我,更多实用知识推送给您。
有情感心理问题,可以私信问我哟~
多谢邀请!
回答难题必须得借助名人名言,春晚的小品曾有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其实按照教育学原理,人有没有出息,真的是可以从他的教育经历当中,找到一些端倪的。
比如说,成功人士的身上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什么与众不同?人家是怎样培养出这样特质的,又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呢?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千万不要以为,当别人说你笨的时候,就被认为是自己真的笨了,反驳这一论点,最突出的事例,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恩,三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在那个期间,一直被认为是一位自闭症患者,从这一点来说,其实咱普通人,比起爱因斯坦先生,还有许多先发优势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就会多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学规律,什么是逆袭,什么是厚积薄发。
图片。
所以, 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逻辑性原理的角度,来多聊一下,人生的成才,与其弯道超车逆袭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叫做逆袭呢?你其实咱现在马上可以看一下,当今在世界公司企业排行榜最前列的是哪些公司,苹果亚马逊脸书阿里巴巴腾讯搜狐,不都是突破许多百年企业,在这二三十年时间崛起的吗?
所以,让飞君可以在此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就是人,每一个人都是会有充满机会的,机会的。
那么回到孩子的分离的问题,咱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倒推这样的分离是有利还是有弊。
图片。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孩子的第一认知,肯定是来源于他的家庭成员,
说到这儿,其实咱古人有一句老话说的很有意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话虽然听起来很俗套,但是它蕴含着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原理,就是孩子的最初的认知启蒙。
所以,咱从孩子分离的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孩子的独立的人格,在这个阶段,怎样接受分离的考验?,,。
.
提纲:情感培育期与品格培育期,独立之精神,
.
洗鱼2019年。2月15日。
End。
对职场妈妈来说,每天睁开眼最烦恼的事不是“天怎么这么快就亮了”或者“哎,我不想上班哎!”,而是:今天上班前我该如何“顺利大逃亡”呢?
因为家里有个没上幼儿园的娃呀!通常情况下,当你从床上小心翼翼坐起来的那一刻,宝宝的身上好像装了传感器,神同步地也坐起来……然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离别大战“即将上演:
1、倒垃圾型
当空气中飘荡着离别的味道时,妈妈云淡风轻地来了句:“宝宝,妈妈去倒一下垃圾就上来!”
单纯的孩子信以为真,懂事地点点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数秒后,妈妈一路小跑冲下楼,内心暗爽:哇,今天没有哭呢!
2、仪式感太强型
有的妈妈太感性,喜欢把“离别时光”弄得很有仪式感,对着宝宝又抱又亲的,享受着上班前温馨的亲子时光,画风不要太美……
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妈妈开门的那一刻,宝宝变开启狂哭模式,妈妈又不得不来来回回安抚几次,才能心事重重地去上班!
3、偷偷开溜型
面对孩子无休止的拷问,妈妈也表示招架不住啊!于是有很多妈妈趁着宝宝不注意偷偷走开,等宝宝反应过来时发现妈妈不在了……
幼小的宝宝内心受到了一万点伤害,瞬间崩溃,刚刚下楼的妈妈没准还能听见娃的惨叫,心碎了一地!
4、讲道理型
“欺骗”和“突然消失”的“作案”手法终究无法长期执行,于是很多妈妈开始尝试着给宝宝讲道理。
虽然孩子还小,但是很多道理他们已经能理解了,效果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多说几次后还是有效果的!
对宝宝来说,妈妈实话实说也是一种真诚的态度,相信宝宝慢慢也会理解妈妈的。
很多时候,以上场景是混合出现的,面对哭个不停的孩子,妈妈也是很难淡定啊。当然也有情绪非常稳定的孩子,妈妈离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对大多数幼小的孩子来说,舍不得妈妈的心情再正常不过了,这就是家长和宝宝会经历的分离焦虑期。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照看者,特别是和爸爸妈妈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分离焦虑有两个高发期:一个从7月龄左右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的迹象,通常到18个月时会达到最高峰;另一个则是3岁刚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
一般来说,跟妈妈分开后的孩子发生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 反抗阶段——号啕大哭,又踢又闹。
● 失望阶段——仍然断续哭泣,动作、吵闹减少,不理他人,表情迟钝。
●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但是想起妈妈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或者哭泣。
其实分离焦虑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他们有个体意识,能够独立运动,身体可以离开妈妈,但精神上却没有做好分离准备的一种体现。
妈妈不在家时,如何让宝宝在主要照顾者(老人或保姆)的陪伴下不感到太无聊,这才是“离别反击战”的关键。
妈妈们可以提前为宝宝准备一些好玩的玩具,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借此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能愉快地度过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时光,久而久之也会适应妈妈的暂时离开。
聪明的妈妈们,你们在上班前是如何和宝宝沟通的,快来献出你的锦囊妙计吧,大家一起沟通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