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扩展资料人际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1、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3、镜子效应
在港剧《读心专家》中,镜子效应被定义为:互相喜欢或是亲近的两个人会产生类似的行为。镜子效应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主要用于人际交往。当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会随着你的喜怒哀乐而变化。
"投射"这个词,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此种内心深层的反应,实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而这种基本动力的探测,有赖于投射技术的应用。投射法:向受测试者提供意义比较含糊的刺激情境,让其自由发挥,分析其反应,然后推断其人格特征。利用这个方法设计的测验称为投射测验。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问题是基于质化研究法而提出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质化研究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它是研究者基于解释学、人种方和文化概念论等理论为依据,置身于研究情景中,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去接近、体验和理解被研究者,并力求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动及其意义建构的过程。 投射法作为质化研究法中的一种,其心理学的依据就是解释学。解释学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解释学不承认研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截然分开,认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主体的过程,通过主体反映出来的客体,其实是主体眼里的客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解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客体的一种意义建构。 那么,投射法是如何工作的呢? 先来看一下投射的概念。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情绪和特性赋予到在别人身上,可以用“以己度人”来形容。 在心理学的咨访关系中,运用投射法,就是通过咨访之间的互动,感受来访的投射是什么,通过他投射的内容去了解他的性格特性,当然,同时也要觉察是否有咨询师的投射,才能力求得出倾向于客观的结论,整个过程是动态持续的互动的过程。 那么,投射与移情有什么区别呢? 从概念上看,移情是把一个人套在另外一个人的头上,是指你对相似事物付出相似情感的行为。也就是把生活中的一个人当成另外一个人对待。 而投射则是把自己的世界投到另外一个人身上,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如同外边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一样,看到的别人其实就是自己。 投射属于认知,而移情属于情绪。 投射是发展早期形成的防御机制,是为了消除自身的不适感,增强认同感而不自觉产生的。 移情则是由于情绪偏好倾向主动发生,是一种情绪的传动。根据喜欢和憎恶情绪有正移情和负移情之分。 当然,虽然移情与投射是各自独立的概念,但也是互相影响的心理过程,在现实中投射与移情往往相伴随,在客观世界感觉到的是投射,感觉之后的固定模式反应叫移情。投射与移情,在咨询中是把双刃剑,只要能保持中立,悬浮注意的觉察,分得清哪些是来访者的,哪些是自己的,那么,它就是你疗愈来访的好工具。#铃姐说心理#原生家庭不是病
投射者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它使人们将自己不愿承认或无法面对的情绪、思想和行为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投射者可能是一种能力,也可能是一种弱点,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困难或不适应的情况,但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