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优秀、有魅力、受人欢迎,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这成了必须,则成了执念,如此的执着,只会与现实产生。不过陷入其中的人依然会把执念当成理想,但理想与执念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后者是一定要,必须这样;一个是有限,而另一个是无限;一个是现实,另一个是幻想;一个是因为爱,而另一个是因为恐惧。虽然表面上看这两者极为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就是一个人奔跑是因为喜好,而另一个奔跑是背后有狼,虽然这两个人都在奔跑,但根本动机却是不同的。
但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成为更好的自己似乎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所以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并不在乎这个更好的自己是否是主观强求,他只在乎优秀的结果,而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在他的眼中只有赢,不能输;只能被尊重,不能被否定;只能超越他人,不能被比下去;必须超越平凡,而不能被现实拉回地面……虽然他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压力,不过他却不肯放手,他把这一切当成优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爱,治愈我》这部心理剧,剧中一个叫郑贤宇的年轻人热衷于整容,他做直播,当网红。整了18次,他还是觉得不够满意,甚至要卖掉母亲的房子来继续整容。劝阻无效的母亲只能以死相逼,要求儿子来看心理医生,而年轻人见到心理医生之后就表明态度:我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妈。他还指责周围的人不理解,不接受新鲜事物,阻拦他走向成功。
他质问心理医生: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有错吗?
心理医生问他:到底整成什么样你才能满意?
他的回答是:满意并不是我的脸要整成什么样。而是我身边,能有一群跟我一样的人。当我说到整容的时候和我的整容计划的时候,立刻会有人回复我,追问我的感受和细节,跟他们在一起我就很舒服。
他享受被人追随关注的感觉,却也因为直播时网友发现他额头的皱纹而崩溃,情绪失控,甚至割腕。
“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有错吗?”这是来自郑贤宇的质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反思的问题。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每个人也有追求美的权利。而像郑贤宇一样孤注一掷,执着地把人生的筹码放在整容上,真的是把自己变得更好吗?还是会让自己更糟?
他虽然表面上在执着于整容,但实际上他真正需要的是被人追捧,羡慕,关注与认可的感觉。但他的脸无论怎么弄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总会有人不喜欢他的人,所以无论怎么弄他都不会满意,毕竟他逃不过做为一个人的局限性。
所以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毒瘾,已经不是变得更好地追求。他只会需要不断更大剂量的“毒品”,并且就算突破了他可承受的极限,也无法停止,但这样最终只能毁掉他自己。一位患者就谈到,强迫症就是一种瘾,和有关。当然每个人都有,只是患者的从范围与深度上都和常人不同,他形容自己的执念就好像用刀子来割自己,硬是要把自己塞进不合适的铁做的衣服和鞋子当中,虽然痛苦,但他就是无法停手。比如,在生活中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瑕疵,没有任何污点的圣人,他不能面对自己身上任何人性上的阴暗面。虽然来治疗的时候他总是羡慕平凡人的快乐,但却不想要平凡人的平凡。他什么都想要,但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他既没有成仙,也不能接受自己只是一个人。但他依然认为想要变好,成为一个好人没有错。
努力是没有错,但神经症患者并没有区分这种努力到底是一个人自发的还是的,这里的区别就好像是一个农民在自己的地里辛勤的耕种,与被法西斯抓起来在集中营里的工作是不同的,前者是自由的,后者是的,是不得不的。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在重要的人面前就紧张,比如美女和领导,因为他太想表现的好了,结果适得其反。但他放不下来,因为从小他父亲就说他是一个没用的人,所以他必须要抓住点什么,他必须要证明自己并不是爸爸眼中的弱者,所以他就不停地逼迫自己做好所有的事情。他怕自己成为那种工作、人生、情感失败与一事无成的人。所以,他不是想要成功,而一定要成功;他不是享受出色,而是他不得不优秀。所以他整个人生的出发点就错了,他的努力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他要证明自己,摆脱卑微。
一个从小不被爱,不被接纳的人,他内心才会及其病态地想要赢得肯定与赞美。这一点就好像,这一切已经成了他精神的毒品,而他永不满足,只会需要更多,但人的精力与承受力总是有限的,如此的逼迫迟早有一天会成为他不可承受之重。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如此想得到幸福的人,最终却总是与幸福失之交臂,因为他抓的太紧而不懂得放手。
剧中的郑贤宇在拒绝心理医生的治疗之后,愤然离开,在他走出诊室之前,心理医生问了他一句话:“你喜欢自己吗?”
郑贤宇一愣,无言以对,故而反问:“那你喜欢自己吗?”
“你喜欢自己吗?”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一直以来,我们都努力地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最终却发现,最不认可的人竟然是我们自己。
一个不认可自己的人,把救赎放在被他人认可,成为优秀的人上,这只是在缘木求鱼。一个人不爱自己的人,并不会因为外界的成功而改变对自己的态度。就算他成功了,他爱的也是一个成功的外衣,他并不爱外衣里面那个裸的自己。因此一些成功人士来治疗的时候也发出感慨:为何别人都认为我应该快乐,但我却快乐不起来呢?
也许他一直都只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毕竟真正的自我救赎并不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是勇敢地面对真实的你自己,也许这个自己不优秀,不完美。因为害怕成为自己,所以才不得不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不是自我提升,而是逃避自我。
不过总有一些人幻想被成功拯救,他认为有了钱,有了地位,或变得漂亮,比别人强了,就可以摆脱卑微,就可以喜欢上自己了。但这只是他美好的想象罢了,毕竟,就算他挣了一百万,还有一千万的人,就算他挣了一千万,还有一个亿的小目标,他永远在路上,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满意,总有更好的。并且他要求的完美是极致的,所以他会忽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只会盯着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依然没有自信。
成功只会给人被拯救的假象,而不会真正医治一个人的内心。毕竟如果钱,成功,地位可以治愈一个人的内心,那么成功人士就不会有心理疾病了,不过从我的治疗经验上来说,钱与成功并不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保证,并不能提高一个人内在的价值感,仅仅会有一种表面的虚荣。毕竟,一个人真正的的安全与价值并不是来自于外在,而在于一个人内心中对真实自我的接纳,只有当他看得起他自己,而不用成功与虚荣来粉饰,此时才是真正的自信。
成功的幻想就好像美人鱼的诱惑:美人鱼看起来很美,富有诱惑力,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她让人相信这是通往天堂的路,不过这其实是地狱之门。
一个高中女孩写到:我虽然考上了重点高中,但这里高手如林,没人认识我。于是我就幻想有一天成绩提上去让别人刮目相看,可我的同桌的英语非常厉害,而我英语基础是很差,所以我又开始害怕看到她。后来我换了同桌,在我看来她是很不努力的那种,一开始我们相处还挺好的,又是因为一次考试中,我最擅长的科目考差了,和她拉的距离不是很远,于是我又开始焦虑。我以前觉得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为什么没有我努力的人过得却比我好?
“努力的生活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没有错,但如果努力就是为了超过别人,如果幸福就是来自于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那么如此的努力并不是来自于“纯真的心”。这就好像电视里面的大反派,我们不能把白雪公主中的毒皇后当成是有上进心,不能把为了争夺天下第一而练功到走火入魔,最后又和自己影子打架的欧阳锋当成是有理想。他此时只是被贪婪的左右,而鬼迷心窍。
一个女孩总是很烦恼,因为她本想专心学习,却总是被无关的人和声音打扰,比如,风扇发出的声音,或同学讲话的声音,亦或是前座比较高,挡住了她的视线,因此她对同学充满了愤怒和不满。当然这一切和她的目标和理想有关,毕竟她的目标是985,211她都没有考虑过,因为她爸爸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总是给她灌输知识改变命运一类的鸡汤。所以她整天幻想成绩好,考好的大学,最后成为刘强东一样的人物,成为人生赢家。
所以,她不是希望专注学习,而是必须专注,不然她就无法成为幻想中的成功人士。因此,她如此敏感被影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如果她不是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想必也不会病态地敏感。不过她认为这样太过消极,就是对命运低头,她坚信自己可以掌控命运,而不被命运掌控,所以她不甘心放下。
希望一切都好没有错,但强求这一切都是好的,则是一种痴梦。
一些患者就算他玩了一会,都有负罪感,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工作上,他也总是逼迫自己做好一切,只要有做不好的就焦虑自卑。当提醒他放下就会轻松的时候,他却会反驳道,难道你想让我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了他生命的意义,但所谓的更好最终却成了一种贪婪与永不满足的欲求将他淹没。
生活原本如流水一般自然,但因为患者一味地想要超越平凡而对“好”产生了执念。所以在任何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上,他总是紧抓住不放,但物极必反,越是用强求取代自然,那么他最后反倒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一些患者也会体会到,当他没有要求自己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做的还不错,但当他要求一定要做好的时候,反倒再也做不好了。比如,一位患者当他没有要求自己学习名列前茅的时候,他成绩还说得过去,但他一旦要求自己成绩数一数二,结果他就刻意地要记住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搞懂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不让自己浪费每一分钟,结果他的成绩最后非但没有提高,反倒直线下降。
一位患者写到:
为什么我一定要优秀?
老师,我突然觉得每个的起源其实都很相似,就是想要的没达到。一直致力于达到是不对的,真正的症结在为什么想达到,这个动机才是根本。我前两天面临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满,为什么会不满呢?答案是对自己要求高,没达到产生不满。综合起来问题就是为什么我想达到那个高要求?一开始我弄不清楚,后来有点意识到,原来我从小就被高要求逼迫,从小我就被期待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种优秀还会有一种甜头,那就是优越和满足感,其实这就是自负,但自负会让人安全的同时也会上瘾。我追求的到头来不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我已经把优秀当做了我的价值,所以踏上了对优秀的执着,却忘了我本不必优秀,不必继承我爸的期待。如果不是爸爸的逼迫,我本可以好好做个普通的孩子
为什么不可以犯错误?为什么我要什么事情都要做的对?为什么我要优秀比别人好?为什么我要完美圣洁不可以有污点?为什么我一定要是一个好人?为什么这些规矩与要求变成一种压力?我知道,我小的时候只是想努力变成父母眼中听话懂事优秀的好孩子,沿着他们的圈圈来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其实,这是最大的错误,我本不用那么听话,也不必把自己逼成一个父母眼中应该的我。
我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我本来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同的,但为了赢得爱,患者从小就开始迎合父母,迎合这个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虽然他赢得了荣誉,却迷失了他自己。
求助心理治疗,患者总是希望回归正常,不过什么才是正常?继续活在苦心积虑的圣洁的形象背后?还是继续维系那一览群山小的伟大?也许这些都不是,毕竟真正的正常并不是维稳与和谐,而是认清自己,活出自己。患者也许会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就是做不到,让他接纳平凡,简直是要了他的命,比戒毒还难。毕竟活在伟大,圣洁的幻想之中,他就可以不必面对现实中自己的弱小。所以他依然会固执地相信自己只是被症状所困,如果战胜症状他又可以伟大与圣洁了,他不愿相信这一切都是假的,就算现实已经摆在眼前。所以他来治疗并不是为了认清自己,而是为了继续催眠自己。
人总是希望捷径,希望不费力的解决,毕竟逃避了现实,就可以继续活在美好的想象之中了,就可以不必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敢直视的黑洞,所以一些人只想停留在症状的解决上,因为越接近就越痛苦。一位患者提醒我,正是因为看了太多丑陋的东西,所以才对“美”如此的执着。如果一个人不是受到了太多的伤害,如果不是一个人从来都没有被爱过,谁会幻想,谁愿意执念?太多的“丑陋”让他不敢直视与接纳本来的自己,因此他才躲在虚假自我的背后,妄图用脱离自我,来拯救自己。
所有的执念只是掩盖了患者内心深处的伤!也许他表面坚强,但他的内心却是极度缺乏安全感,也缺乏真正的自信,一切的虚假都是在掩盖他内心中的虚弱,所以他只能躲到幻想里,就算这一切是假的。在虚荣与执念的背后,其实一直隐藏着一个受伤的,不被爱的小孩。
没有手机之前,就天天看电视或看书,或到外面去走走,有了手机之后,渐渐地迷上了,电视基本不看,书是更不用谈了,散步也少多了,但看手机其实并没有给自己增加多少知识,无非就是看看新闻,抖音,对联等等一些娱乐性的东西,除了对联还有点用外,其它都是消磨时间,人却越来越懒。手机除了打方便外,我认为也没啥好处,搞不好坏处还多些,特别是对小孩,一旦迷恋上了真会要命的,影响身体正常成长,影响学业进步,甚至于为了玩手机跳楼,害人的东西。这个玩艺没有了也没什么不快乐,只是联系外人不方便而已。
改掉坏毛病?戒烟就很难。今天我咳嗽,嗓子疼,不能抽烟了,混身的不自在。我看见过戒毒的在地上打滚的,真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小的坏毛病,好改。大的坏毛病,想改那真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