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0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目前西方心理学界研究从其内容和形式分类方面来看有下面五种定义: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有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第五,对个人行为系列的整个机能的定义,“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个性的结构:(一)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二)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三)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个性的类型: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3.从社会生活上划分,性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4.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
以上参考
【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人格的特性: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三)家庭环境因素(四)早期童年经验(五)自然物理因素(六)学校教育因素
以上参考
【性格】是人在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某种惯性思维,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后天形成的.
》》性格六种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
》》性格分类:(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3)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
(4)斯普兰格根据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把人的性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5)海伦.帕玛根据人们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及行为习惯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九种.称为九型性格,包括:1号完美型、2号助人型、3号成就型、4号艺术型、5号理智型、6疑惑型、7号活跃型、8号领袖型、9号和平型.
》》性格结构及其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以上参考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主要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实际上,能力就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先天素质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听觉或视觉生来就失灵者,无法形成与发展音乐才能,也不能成为画家;早期脑损伤或发育不全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严重 影响.
神经系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对能力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如神经系统的强度水平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影响注意的分配;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影响知觉的广度.
我们承认先天素质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并承认先天素质具有遗传性,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
2.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
3.教育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
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质和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曾提出过“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后者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可以积累不同的能力.许多关于劳动、体育、科研等实践活动影响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油漆工在长期的工作中,辨别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分辨的颜色达四五百种;陶器和瓷器工人听觉很灵敏,他们可以根据轻敲制品时发出的声音的性质,来确定器皿质量的优劣.同样的道理,人的自学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组织能力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的各种能力,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无从提高和发展的.
四、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许多学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智慧同坚强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和信念,发展能力就缺乏强大的动力;兴趣和爱好是促使人们去探索实践,进而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条件.高尔基说过:才能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对事业的热爱.当人们迷恋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就会给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内部力量;勤奋与坚强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说过:天才就是勤奋.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从这个公式看出,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多种因素的结合,但勤奋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一年级孩子六七岁,是幼儿期刚进入童年期,培养孩子主动感,克服内疚感,树立目标。这个时期孩子喜欢主动干一些事情,家长允许孩子做吧,放手不放眼。家人吵完架,要给孩子解释,爸妈吵架因为什么事情,大人的事,不是他们的错,消除孩子的内疚感。培养其目标,从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开始。如摘苹果,跳一跳够的着。 学习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完成。以游戏的学习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心理卫生方面,家长帮助其组织多种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供参考。
个人认为:气质就是给人印象中的一个主要形态表现,也是指一个人风度魅力与文化底蕴的综合体现!气质到底是什么呢?气质的概念:所谓气质就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人风度魅力及文化底蕴的综合体现。一个充满自信,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也是指人在自然的举手投足间,或衣着打扮,言语声调上给他人带来的一种美学享受或好感给一种行为。气质的含义: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自己的文化修养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气质的特性: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相反,刁钻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总而言之:气质就是一个人风度魅力与文化底蕴那个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内在素养魅力的质量的升华,也是性格风度的锤炼。所以,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而自己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文化积累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努力的结果 。纯属个人见解,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