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何高效学习?不单是双相情感障碍,就是那些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患者,都不可能做到安心,高效学习,这些人很敏感,很焦虑,平时就战战兢兢,嘀嘀咕咕,患得患失,学习的时候也静不下来,学不进去。如果是双向情感障碍,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调整干预,更逐渐康复了在去学习,就能学进去了,慢慢就高效了。双向情感障碍,无论是躁狂发作还是处于抑郁状态,本质都是遇到某次刺激点,触发了自动化思维,引爆这个自动化思维是焦虑源,就是担心害怕了,才控制不住自己发作。只要不担心,不害怕了,人就能静下来,内心平静的人,坐在那都是安静的,学习也能静下来,高效的学习。最主要的是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然后自己积极配合,家人理解,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出来。
双相情感障碍是由抑郁症跟狂躁症并发形成的综合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不仅外在表现出来给人以喜怒无常的感觉,而实际上患者内心也是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会在这两者极端情绪之间来回快速切换,用《菜根谭》里的话说,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正因为这样的表现双相情感障碍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诊断为精神症,也就是大家经常骂人的:神经病!而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有完整的认知能力的,很多双相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会积极需求帮助的。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情绪区间:抑郁症患者往往是不能接纳当下的自己从而泛化出诸如自卑悔恨怨恨哀伤都是这个时期的本体感受,从他们的视角看过去整个世界当然是灰蒙蒙一片,空中满是飘荡着烈焰燃烧过后的余烬,正常人的是付诸行动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抑郁症患者是从想法里获得认同感,所以在《了凡心疗愈》里提到,他们会进入无意识的梦境,会自发成为头脑的囚徒,并在记忆力寻找自己是受害者的证据,并伴随强烈的不配感,尽管偶尔能够意识到这种感觉的荒谬,但是就是不愿出离,甘愿沉沦越陷越深,这种思想上的沉沦跟躯体上的对抗是如此的激烈,到最后很多人不得不想到一种解脱的方法:,很多人会说,死亡都不怕还害怕活着,这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了,如果你能体验那种无助感绝望感你也许就不会这样认为,到了重度抑郁阶段,他们是渴望死亡的!因为活着时候身心的二元对立带来的强烈感让人像是生活在地狱的实相里!地狱就在他们身边!双相情感障碍的狂躁情绪区间:这个多少有点诡吊,当你遭受抑郁症的折磨郁郁寡欢的时候突然灵光闪现情绪高涨,思维奔逸:个体的思维比语言表达的频率更快,且能在不同话题之间快速转换。有时候因为想法塞满脑子以致于难以表达,活动性增多:变得极为健谈,语速快,且话语内容夸张,自尊膨胀,伴随冲动行为,感觉像是开了挂,患者并不能预期自己下一秒的状态是怎样的。情绪的波动也不是他们所能够完全“控制”的,因为至始至终他们都是处于一种意识薄弱的状态,被这两种心境牵制起伏不定!双相情感障碍对于整个世界的感受当然你的问题是对于世界的感受,上边的回答难免答非所问,这里就不得不牵扯到心理学上人格因素,无论是抑郁症还是诸如其他精神类疾病,他们都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格,而人格很大一部分就会形成自己新的人生观跟世界观,也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直接感观,这其实就是一个意识投射的结果,比如你在脑海里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是无比残酷的无情的,那么潜意识层面就会将这种意识投射到周遭世界, 你所感觉到的就是残酷跟无情,在《了凡心疗愈》里也提到, 当我们压抑自己的负面感受的时候,我们就很可能会把这些感受无觉知的投射到他人身上,举例来说,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批判别人的人,而我自己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当我的评判之心一旦上来,我的小我会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这样是不好的。于是将这些评判之心压抑了下去呈未显化状态,可问题是这种心态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于是这股评判的力量就会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我会觉得周边的人都在对我们评头论足。一般来说经历负向情绪的人,投射的也势必是负向的情绪,那么感受到的也是这种负向情绪。精神类疾病对于人们人格的改变是不容忽视的,诸多人格障碍患者比如人格/边缘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等,所以在生理治疗的同时心理疗愈也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NLP疗法/正念疗法/意识疗法, 这些对于修正人格偏差,预防复发以及摆脱戒断反应跟成瘾性有很好的作用!生理治疗方案: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躁狂药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们又被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于有明显兴奋躁动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严重的患者可以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双相抑郁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抑郁药物,因其容易诱发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发作或导致抑郁症状慢性化,对于抑郁发作比较严重甚至伴有明显消极行为者、抑郁发作在整个病程中占据绝大多数者以及伴有严重焦虑、强迫症状者可以考虑在心境稳定剂足量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合并应用抗抑郁药,一旦上述症状缓解,应尽早减少或停用抗抑郁药。心理疗愈方案:处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人事被情绪主宰的无意识状态,很多时候连他们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在头脑思维的推波助澜下它会使你越来越无意识。人们几乎会沉醉于其中,再也不是意识清醒的。在这种无意识下,你会陷入头脑的故事里不能自拔,你的习惯是非常根深柢固的,习惯是非常根深柢固的,习惯就是一种无意识,是社会长久灌输出来的。稍有一点不觉知,无意识就会抓住你,而无意识会拖累你去做出某些恶行。无意识依靠恶行为生。无意识一定会拖累你,让你做出某些你在事后将会后悔的事。但后悔并无济于事,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你首先浪费时间在做错事上,而后又浪费时间在后悔上,所以前提就要提升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的初衷,当意识上升到觉知,你就会觉知到潜意识层面下的情绪,并像是剥洋葱一般揭示情绪下的,到了观照状态,你就会置身事外像是第三人一样观照你的情绪,看着他们来来去去,这就是自我疗愈!
双相情感障碍按照医学观点属于精神类疾病,但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精神,精神症属于意识或者思维障碍,而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也就是情绪情感障碍,躁郁症。这种划分方法实际上在语义上有点问题,特别是对躁郁症和抑郁症患者而言,带来标签化排斥问题。一般语义上,精神等同于意识或思维,但精神和情绪在公众眼里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公众眼里,精神属于精神疾病这没问题,但是说双相障碍或者抑郁症是精神病,公众一般不容易接受。因此,患有双相或抑郁症的人习惯于到心理医院或者心理科治疗。排斥到精神科治疗。这里实际上涉及了社会学或心理学的问题。双相或者抑郁的患者及家属存在病耻感,病耻感属于医学和心理学的术语,在社会学上叫污名化。其实是一个意思,负面标签化,负面刻版印象。病耻感对疾病的治疗和复发具有重要的影响。污名化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公众污名化,也可以称为社会歧视,去污名化,呼吁公正,关爱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社会充满对精神疾病的歧视,那么这个社会就病了。二是自我污名化,就是患者内化了外在的负面评价,自己觉得是不可接受的人,病人。所以很多患者和家长不敢讲疾病史,甚至担心到了精神科看病会引起更大的精神负担。其实,患者和家长得想法不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在于病耻感,担心邻居,周围人的眼神,所以不得不说这是个悲哀。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患有精神疾病,林肯患有抑郁,丘吉尔患有抑郁,贝多芬躁郁症,托尔斯泰抑郁症。其实心理圈子里也不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患有神经症,森田患严重的焦虑障碍,国内的心理专家就不说了,容易挨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