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交流。多与身边的家人、朋友交流自己的想法及不良情绪,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多运动。每周不少于1-2次的有氧运动,包括跑步、瑜伽、游泳、慢走等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包括看书,看电影,手工,画画等,可以很好的转移注意力。
冥想确实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好方法,但是,已经被确诊为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并不适合冥想,因为冥想类似于一种“白日梦”的形式,他虽然是激发自我的“潜能”,又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而又无法实现,尤其在一种病态心理的状态下,患者的思维与现实本身就不融合,很难不让他转变为一种需求或期盼的思维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理解上的差距所形成的后思维的失落感。冥想的是多样化的,不论是静安的思维,还是佛系的禅作求定,将现实的思维转向为空旷的冥想,是心灵得以安化到一定的程度,换言之也就是将人的心灵得到一种安慰和期盼,这种冥想的形式,也确实能够使人达到心灵上的净化和灵魂上的安慰。不论是哪种冥想的,都应该在专业的指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而非自我的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进行冥想,这样极容易误入歧途,这也是因为人的思维是带一定性的跳跃性,而非自我能够稳定的一种模式出现,尤其是在某种环境下,这一环境在配有适当音乐的前提下,能够引发人的自我思维纯模式的体现。当人在冥想的时候,以情绪化的进入一种虚拟式的模式下,就完全等于脱离了现实而进入了一种状态下的思维,其实这就好比人们说“灵魂出窍”一个样,其内在的神经元所主导的意识思维是一种很可怕的模式体现出来。如在此情况下有正确的语言上的引导,逐渐的导入到冥想状态,然后经历冥想逐一体验过程,由浅入深,再由深浅出,最后由冥想状态导出到正常状态,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体验过程,而亲身体验冥想的人似乎感觉不到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似乎真正能够导入到正常的冥想状态的人,都感觉到很简单或很轻松的一个过程,其大脑认知所散发出的各种思维意识性的概念却全然不知,这也是冥想过程中的一个奥妙之处,就像佛系的禅作一样,当你自身达到一定的心安境界的时候,一切全然可以忘却,不可得知,而只知的是进入一个虚拟性的冥想状态。而也正是如此,如果是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的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化的思维,已经脱离了现实的认可性,而又进入了一种自我迷恋的虚拟状态,那么当他回入到现实当中,很难将虚拟和现实区分开来,把原来已经曲解的现实的存在,都归类于虚拟当中或病态的认知思维当中。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或焦虑症患者的自我冥想是最为可怕的,因为从进入冥想状态开始,一种病态性的思维,已经占领了所有冥想当中所能期待或者期盼的情景,一旦走出冥想的状态与现实的,就会发生剧烈的碰撞,让患者本身感觉到现实中的变异和曲解都是存在的,因为与他冥想中的期盼是极为不符的。尤其会加重抑郁症患者对现实误解出的一些观念性的错误,加重患者对现实所出现曲解或误解的程度,对病症的缓解和治愈,造成一定性的困难,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发作程度,以至于更加的回避现实和曲解现实的观念出现。冥想只是一时的心灵解脱,当你从现实走入虚幻当中和从虚幻当中走入到现实当中,这样一过程不能够很好的去理解和加深自身的脱化性的认知,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也很难把自己的心态维持你正常的心理反应。正所如,只要我们阿弥陀佛,似乎佛就能帮我们解决一切的苦难一样,而现实就是现实,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你面对现实,而不是规避现实,如果你把一切的期盼都期望在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能实现的冥想当中,那么你的思维观念也不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更别说改变你的抑郁和焦虑的症状体现了。总之,要想做冥想这一“游戏”必须有专业的指导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也就是引导,而非自我可以玩的“游戏”,但是你终归要记住一个道理,真实的东西永远是真实的,而虚拟的永远是虚拟的,你冥想中所期盼的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只能是你一种遥远的呼唤而非现实的存在。而要具体说到冥想的“好处”,当然有!要看冥想之人是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冥想”!
您好,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练习瑜伽几周内,你就会觉得内心较以前平静,注意力较集中。几个月后,器官与腺体的回春会开始发生。希望能帮到您,谢谢!
可以让身心放松,但没有治疗作用。
治疗抑郁症的物理疗法包括:电痉挛疗法、认知医治、更换性疗法。电痉挛疗法: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激起中枢神经系统放电,全身性肌肉有节奏地抽搐。认知医治:意图在于让患者熟谙到自个过错的推理形式,然后自动盲目纠正之。更换性疗法:包含针灸、意向引导、瑜伽、催眠、草苭、按摩、放松疗法、香料按摩疗法、脊柱指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