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复合型心理障碍,有其特定的障碍模式,需要标本兼治。可求助职业理师辅导治疗化解。
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的合格、资深心理师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专业人士。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的才叫做心理师。心理师大体分为三个群体:
1、学院派。高校“庙大”、名声大,学院派著书立说的多,职称高的多。除了少数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健康中心或兼职开业的老师,大多数心理老师未必有临床心理干预能力。2、医院派。医院虽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极少有真正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的医师。医院派重药物治疗。除了体制的原因,部分医师不熟悉非药物干预而且对心理咨询持不屑观念,基本是鼓励吃药。须知药物治标不治本,遇到庸医连标(情绪调节)也治不了。3、开业派--独立或者合伙开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群体。开业派不像前两类“吃皇粮”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断刻苦精进,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预治疗,视需要也建议来访者到医院适当服药调节情绪。国家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体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也需要接受规定的培训,合格后取得人社部统一印制的certic培训证。至2018年底,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持证者,已达到90.7万人次,而持证只是进入行业的入场券,尚需不断继续教育修炼。部分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也难免鱼龙混杂,大部分还在学习发展。第三方按照标准做实际能力认证才是一个合理的评判。心理干预一样人命关天,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的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册心理师协会是专业心理师认证机构之一。
干预的深度和能力有关,分三个层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属于抚慰,陪伴,提示等浅显的心理支持性干预。家人、亲友、智者、甚至网友等非专业人士,公益项目或团体也能给予有效帮助。电视媒体秀出来的,困扰者被专家巧妙、聪明、点化开窍的多属于此类。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播出的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策划的表演桥段。经过电视台剪辑配音,满足大众窥私、好看、好玩和好学的心理,虽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义。有些心理困扰化解需要深度和过程,并不能茅塞顿开。
2、再教育型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心理师进行,价值观澄清重整,文化取向厘清,现实焦虑策略构建等咨询性干预。大部分二级心理师经训练合格后,可从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预。
3、重建型心理干预。重建就是临床变态心理的深度干预或者治疗。成熟或资深心理师可从事此类干预,此类心理师占心理咨询师比例不超过3%,具备此种干预能力。促进思维模式合理化,引导来访者自我的“问题”探索发现,人格偏向矫正,情绪障碍治疗等。典型的临床心理障碍一般都需要数月的康复过程。注册心理师协会注册认证的心理师,部分可以从事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心理干预。
心理师有分级和资历深浅,但是对于求助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晴天心理中心擅长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非药物治疗。
网络求助有更多选择,不必拘泥于本地。
其实很简单,连续七七四十九次采用正常的说法与做法,自此以后你便彻底告别了强迫症。关键看你能不能坚持下去,不要想多,应及时利索痛快,多鼓励肯定夸奖自己,请亲人们夸奖自己。除此之外,吃药未必有用,应谨慎。
如何缓解强迫症呢?这个问题还先要分析一下患者的病情,如果是初期患者,一般采用情绪转移法,即关注中断法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如果病情严重者或者患者持续时间比较长,那么最好到正规医院看看专科医生。不要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我遇到过一个男生,他每天进校门后就要停下来看着路边的名人名言警句牌,嘴里还念念有词。经打听,才知道他有轻度的强迫症。别人告诉他,路两边的牌子一共有52块,是代表了学校成立52年的历史。结果他不相信,放学的时候数一遍,上学的时候再数一遍。而且每次数的都不一样,不是多一块就是少两块。回到教室就和同学争论不休,为此还受过老师的批评。弄的他沮丧了好几天。我听说后找到他,又找到后勤主任,给他当面讲清了名人名言共48块,还有三大三小教师风采,师生攻坚和校风校训,一共是54块,那是根据校园的美化需要设计的,和学校的建校时间没关系。完毕后我告诉他,再遇到这类问题不要纠结,把它搞清楚就好了。所以,对于轻微的强迫症患者,可以陪着他一起探讨,一起找答案,然后晓之以理就可以了。关爱和陪伴是化解早期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如果用得好用得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医生的。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强迫症患者,还是要引起家属的密切关注,能去医院检查治疗,最好去医院。谢谢各位的阅读。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您好,强迫症是如今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在生活中不少强迫症的患者就是因为不了解这种病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病情恶化的发生。
这种疾病的出现不仅仅危害患者的生活,也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强迫症怎么样治疗,妄想症和精神有些强迫症个体表现出来的强迫思维也具有妄想特征。
有5%的强迫症病人坚信他们的强迫思维是真实的,另外20%的人也相信,但是没有到坚信的地步因此,我们在诊断的时候必须考虑用缺乏“自知力”这个标准,来诊断那些对自己的思维坚信不疑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