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特点
第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它的确认为,这是所有男女可以依据的唯一东西,这是对蒙田的“我是谁”问题的唯一答复.但是,这并不排除对神的秩序的宗教信仰,也不排除把人作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作科学研究.但是这说明了这一点:像其他任何信仰——包括我们遵循的价值观,还有甚至我们的全部知识——一样,这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第二个特点
人文主义信念的第二个特点是,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而且只有人才有这种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旦释放出来,就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和意志自由,可以改变方向,进行创新,从而打开改善自己和人类命运的可能性——我强调可能性,不是比这更多的东西,不是肯定性.
为了要解放这些能力,使男男都能发挥他们的潜力,有两件事是必需的.一是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具体任务或技术方面的训练,而是唤醒对人类生活的可能前景的认识,引发或者说培养青年男女的人性意识.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这种意识,他们的潜力就自然得到发挥.但是大多数人需要唤醒他们这种意识.因此人文主义者不仅对教育寄予中心地位的重视,而且他们也在总体上主张打下全面教育的基础,目的在全面发展个性和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要解放人的能力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个人自由.十八世纪的哲学家用理性这武器除去了由世俗的和宗教的习俗、过时的法律、权威主义的制度所加的限制和禁忌,驱散了教会和整个天启宗教的机器所利用的恐惧和迷信.他们想用改革后的法律制度和世俗化国家来代替.这个法律制度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自由和意见自由的基础上;这个国家则由代议制来治理,对于个人自由和个人创业,尽可能少地予以干涉和立法.
到底少到什么程度,是十九世纪早期和二十世纪各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这说明了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人文主义传统,把它看成是一场持续的辩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可以指望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在它的某个发展阶段赞同自由放任政策,我们也能指望这个传统在后来某个阶段反对这种政策,而且用提倡社会改革,限制经济权力,为不能自谋生计的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等手段,来扩大自由,作为国家干预的辩解.在国家干预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以及可以达到什么程度而不致产生反效果 ——的问题上的这种意见分歧,仍是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特点.这远远不是弱点,相反,这种能够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死死守住僵硬不变的正统思想相比,在我看来倒是一个优点.
第三个特点
人文主义传统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马克斯韦伯关于思想、环境、利益的相互渗透的概念,是最接近于总结人文主义关于思想 的看法的,即它们既不是完全独立的,也不是完全派生的.
从十四世纪彼特拉克大声疾呼反对经院哲学开始,人文主义就表现出它不信任哲学体系——不论是神学体系,形而上学体系,还是唯物主义体系——中关于抽象思想 的缜密推敲.它重视理性,不是因为理性建立体系的能力,而是为了理性在具体人生经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道德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上的批判性和实用性的应用.为了同样的原因,人文主义偏向于历史的解释方法,而不是哲学分析的解释方法,或者,至少,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是两者的结合,把普遍的人生经验同这些经验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表现联系起来.它不想把自己的价值和象征强加于人,像天主教的或者卡尔文派的、教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或象征那样,相反,它认为通向真理的路不止一条,其他文明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不论是古希腊的还是的、罗马的、法国的、印度的文明,它们所形成的道路,都需要认真对待,需要作出努力根据它们自身的条件来了解它们.即使当我们不能接受它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文明时,或者由于它们不容异见的偏狭性而使我们捍卫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也应当这样做.
人文主义当初在十四、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开始时,就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要想深入和恢复遥远的希腊和罗马的古人世界.四个世纪以后,歌德重复了这个经验,从中得出灵感,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古代希腊思想、文学和艺术的活力远远没有耗绝,这可以从俄底浦斯神话对弗洛伊德和斯特拉文斯基仍旧有着魅力看出来.我们可能感到遗憾,因为古典文明已不再是许许多多受过教育的人所熟悉或所能接触到了.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艺术和他们的信仰,把自己投入到其他国家的思想和感情中去,不论他们是古代希腊人,还是人,西班牙人,或者美洲印第安人,或者投入到我们自己社会的早期阶段中去,这样的努力不应该让它消失.这种移情的艺术,狄尔泰叫做verstehen(理解),对人文主义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在打破那种除了自己这一时代和文化以外对其他时代和文化都一无所知的愚昧性方面,有极大的价值.语言和通过谈话,通过文学、戏剧、演讲、歌曲进行交往的力量,是人文主义 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幽默也是,从希腊的瓶瓮画家到查利卓别林,这是最有特点的交往形式之一,是只有人才掌握的笑自己和笑别人的能力,也是除了看到人生所处的困境的悲剧——面以外也看到它的喜剧一面的能力.
艺术与人文主义有着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这除了适用于文学和戏剧以外,也适用于音乐、舞蹈以及其他非口头艺术如绘画、雕塑、陶瓷,因为它们有着越过不同语言的障碍进行交往的力量.在十七世纪,维柯曾经指出,象征和神话表达了—个社会的信念和价值观,这可以从有关诞生、婚姻、死亡的普遍经验的风俗和习惯中看出,也可以从一个社会的有关财产和家庭的法律和制度中看出.这里又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泉源,人文学的研究和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此提供途径,人文主义传统也可由此吸收营养.
人文主义讨论中有一个最古老的题目在古人中间已经很熟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又重新恢复了讨论,那就是积极活跃的生活和沉思默想的生活孰优孰劣.在逆境的时候,比如在—党之下生活,很少机会可以进行公开活动,那么,当然我们会认为,在自己的私生活中寻找一个避难所和静止点是人文主义传统的自然表现.这是蒙田在十六世纪宗教战争中的态度,又是生活在下许多异见分子经历中一再重复的态度,不论这种是的还是左派的.但是人文主义者的意见还是偏向于积极活跃的生活,争取掌握命运,在面前进行抵抗,而不是听天由命.
谢谢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网上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也很到位:“百年出个邓丽君,千年出个迈克杰克逊,万年才出现个黄家驹”。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论音乐成就,当然是黄家驹远胜其他人,黄家驹就是站在音乐殿堂金字塔尖的“神”。窦仙儿是吹出来的泡沫,顶着王菲前夫的头衔,名气远大于实力,他的音乐根本就没人听,崔健也一样,靠着一首一无所有从年轻吃到年老,都是些过气的摇滚音乐人。
黄家驹就不同了,黄家驹曾说过没有音乐,只有娱乐这样豪言壮志的话。所以当年他远走日本去追求他的音乐梦想,因为日本音乐发达,有他的梦想。他拜中岛美雪为师学习创作,所以他的音乐理念甩华语其他音乐人一大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家驹的音乐理念起码领先华语歌坛其他人超过60年的差距,黄家驹和他的老师中岛美雪撑起几乎整个华语歌坛,如果没有他俩,华语歌坛几乎就是一堆渣子。
黄家驹创立的beyond乐队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四,仅次于Queen乐队。他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黄家驹的歌,有空气流动的地方就有黄家驹的歌”。不论是在南非还是日本,黄家驹的作品也毫不逊色,处处给华人争光长脸,在南非,黄家驹的地位仅次于曼德拉,有三分之二的贫困黑人能完整地用粤语演唱光辉岁月,因为这首歌包含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在日本,黄家驹的地位也仅次于中岛美雪,他的海阔天空日语版被传唱得家喻户晓,街知巷闻,就算是在日本知名度很高的华人一代歌后邓丽君都无法和他相提并论。
放眼整个华语歌坛,没有任何人能达到黄家驹这样的高度,他是音乐天才,是神一般的人物,别人花几十年都无法达到的成就,黄家驹在短短10年就做到了,他就是一代天骄,供后人仰止膜拜的神!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无为”和“无不为”看起来似乎相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是“无为”是前提,“无不为”就是结果。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乱做,也就是不要按个人的意愿,个人的心计去做,而是要按照自然法则来做。也就是按人的自然生存规律运动变化来做。就是现在有句话叫“人性化”来管理。
“无不为”是指没有什么不能做,没有什么不去做,也没有什么做不成的。“道”是无为的,结果什么都“为”了。也就是只要你不妄为,乱为,什么事都可以做到成。
一,可以推动人性化管理,更加服人心。员工会自然而然地,自觉自愿地,全心全意地工作。按“无为”来管理,结果就会使员工“自化”,“自正”。形成团结一致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激发出无穷的业绩。
二,规章制度过于严格,使员工增加压力而起反作用,不会自觉地工作。原因就是违背了天道规律,是出于老板个人意愿所为,等于把人控制起来了,员工们的自觉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发挥不出来。做老板应注意规章制度也要按自然规律来定。
三,建立老板和员工和谐关糸。这样一来,员工也自愿提供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助老板谋求发展献计献策。有利于企业单位发展。员工的自我能力,自我潜能也会充分的调动起来。比管理者用强硬手段,用法律法规约束,指责限制员工的作用要大得多。
其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几本不同的书让自己爱不释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读经典的好处。因为一本好书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都是面向所有人,所有的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人生敞开的。这就是为什么一本同样的书,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滋味,不同年龄段的重读都不一样,每次收获的东西也不一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这种属性,它具备了人类所有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需要我们去阅读和聆听,才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
我近期反复阅读的书是马尔克斯的传记《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大家都会知道,《百年孤独》大家也都了解,但是马尔克斯的一生了写不少好作品,不只有《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获得188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已经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人人都知道哥伦比亚有个伟大的作家写了一本《百年孤独》。但是,从那之后,也会有疑说,马尔克斯获得诺奖之后再也写不出好小说了。马尔克斯用了后半生打了许多人的脸。我们现在可以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丝毫不逊色于《百年孤独》的爱情名作,而他的晚年又凭借《活着为了讲述》这本自传,让人再次惊艳,原来,他还没老糊涂——虽然已经快了——《活着为了讲述》大概就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前最后完成的一部力作。
其实从这本自传也能看得出来。因为大多数自传的写法都是考证细节,比如我出生在哪一年,具体到那些日子干了哪些事情,基本都是编年体的叙事。但是马尔克斯的之处在于,他对这些一年一年的流水账没啥兴趣。如果我们记得这本自传的开篇就会发现有句话非常,他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是我们为了讲述回忆起来的日子”。这句话太了,我们每个人活过了一生,回首往事,能够记住的其实寥寥无几,但是写回忆录的时候,偏偏借助日记和信件,以及综合其他人的回忆,打造一个“我能记住我活过的所有岁月”的假象。这其实是扯淡,人的一辈子是用来遗忘的,不用说几十年前的事情,就是昨天和前天发生的时候,很多细节我们都记不清了。所以马尔克斯就很厉害,他把自传写成了“回忆”,他把回忆写成了小说。这本自传的就是不用编年体,只用回忆来摘录了人生中的重要的几个节点。简略的几个画面就能看出来马尔克斯的。
这本自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只写到了马尔克斯青年时期,从出生到出版第一本小说《枯枝败叶》,至于距离写出《百年孤独》还有十几年的事情,距离获得诺奖还有差不多二十年的事情。为什么这样写?很简单,因为马尔克斯写不下去了,他晚年身患老年痴呆,记忆出现了问题。但是我们也可以解释说,如果写完他的一生,一本书恐怕是不够的,写完他的青年时期就写出了他一生最厚的一本书,写完整个一生估计要三四本厚书才能够。而且,只有写作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原来我们的回忆中打捞出这么多的细节,原来我的人生也可以有这样丰富的东西可以挖出了。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尊重自己的回忆,它会给你惊喜。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大书,都可以有自己的自传。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要取证倒是很简单,心理咨询师这个考试只能通过报名国家认证的培训班来考试。如果你觉得心里面没底的话,你可以事先在某宝买一套“三级心理咨询师教程”(包括《基础知识》《习题与案例集》《三级心理咨询》),当然,如果你要考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话,也是一样。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买之前一定要确定教材是最新版本的(第四版),如果买错了,你复习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毕竟是为了考证,你觉得呢!
如果你没基础的话,光看还是有点难度的,不过培训班会给资料的,一般都是能过的。但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真的有兴趣的话,我的建议是:先从伯格的《人格心理学》、myers的《社会心理学》还有另一个人写的《人毕生的发展》这三本书读起,你大可放心,这几本书都是通俗倒是独到的书。读了这几本书,还要适当的自我分析和分析别人,这样一来,那些心理咨询课程也比较简单。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能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认知能力,这个事很重要的。
另外心理咨询的各种取向也要适当的了解。社会认知论的可以读班都拉的《思想和社会行动的基础》;存在主义的可以先读欧文。亚隆的《存在心理治疗》同时也可以多看看他的心理治疗小说,如《直面内心的恐惧》《当尼采哭泣》《给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叔本华的眼泪》《爱情侩子手》《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等。还有其他的各种取向你可以自己去了解。
另外,很重要的是,我说的这些,其实并不难,前提是你对心理学确实有兴趣。你读这些不但不会枯燥,反而会很快乐。
另外,多认识点懂心理这方面的人(这点不用多说什么吧,是个正常人都能够理解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