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必须具备如下品质:(1)对现实具有有效的直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5)注意基本的哲学的和道德的理论。(6)对平常的事物,能经常保持兴趣,能分辨工作的历程和结果,对两者都能欣赏。(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有乐于助人的热心。(8)具有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承受欢乐和忧愁。现在人们的交流中经常提到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但家长们往往还只是关心子女的学业和身体健康,而不去想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很多人不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事。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理智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和其他人具有高效率的、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满足感或者是能愉快的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三者都要具备。下面来谈一下心理健康的五个标准:第一:正确的自我观念。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都有比较切实的了解,有着正确的自我观念,这是健康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对学习和学校生活才能适应,才能努力的发展自己,主动的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表现出自恃清高,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如果做不好,就责怪环境或是把过失推给别人,他可能自己甚至对自己的命运都不在乎,可能自残,不肯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坦然的面对学习生活,这当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了。第二:满意的心境。心理健康的孩子对自己包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到相当满意,他们总是乐于学习,热爱生活,他们的聪明才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没有心理障碍,其智慧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盲目的认为自己长的丑、不聪明、羞愧或者嫌弃自己命不好,没考入一所好的学校,以致把学习和生活看成是负担,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总是乐于助人,乐于和别人交往。在与别人相处时,他们肯定的态度多于否定的态度,对于自己所属于的机体都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是乐于做出个人牺牲去谋取集体的利益。相反,与集体格格不入,没有伙伴,不愿意和别人来往;或者不想用诚恳、谦虚的态度对待别人,不会容忍别人的短处或过失而和别人吵闹,不尊重别人;或者没有充分的证据就轻易的怨恨,敌视他人,总认为别人是靠不住的;或者是认为别人是可以欺负的,并以此为乐,这些也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第四: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孩子基本都有正确的人生观,并以它为中心把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人生观和信念作为人格的核心,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个人具体的需要、愿望等,则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改变,总是与其人生观和信念相一致,并受其制约的。如果不是这样,背弃了信念,私欲和良心相互,行动和思想互相矛盾,主体的自觉意识统一不了这一切,就会导致人格。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兼有两重或多重相互对立的人格特点,随着个人心境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交互出现,分别表现出片面的人格,这样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这样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阵子慷慨大方,一阵子又吝啬小气;一会带待人温厚,一会儿又冷酷无情,而过后却又悔恨自责。第五: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他们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别人的幸福发生,就放弃或者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私欲,不惜采取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规范与法治约束,妄取强求,那就不是心理健康状态,就会走向犯罪,成为违法者。以上几项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家长们引导孩子改善心理状况,增进心理健康的目标。当然,并不是除了这五项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心理健康与否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包括智能、情感、行为、性格等多方面。心理健康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在具体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兴趣的概念。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百度百科从兴趣的概念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与该事物或活动有连接。无论是现实生活中、报纸上、网络上,亦或其他途径,没有接触就谈不上想去了解、喜欢和产生兴趣。孩子兴趣的产生也是如此。那为什么孩子的兴趣会不同呢?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完全相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主要受制于先天因素和后天影响。1、先天因素孩子出生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当与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带着各自的密码,即我们所说的基因,孩子在母体时,母亲的身体状态和情绪会影响胎儿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孩子出生时是否顺利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这些共同导致了孩子出生时先天气质不同,即性格不同。孩子还在襁袍时,好动还是喜静、睡眠需求多还是少、哭闹声大还是小......婴儿的个体差异,都显示着他们的性格差异。性格与兴趣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好动的孩子喜欢运动类活动,而喜静的孩子喜欢棋类等安静的活动,睡眠需求少的孩子精力充沛,而睡眠需求多的孩子精力相对较差,同样是好动的孩子,睡眠需求少和多,会影响孩子喜欢体力消耗大的活动还是消耗小的活动。不同的组合,影响首孩子的兴趣。2、后天环境孩子的兴趣,除了先天因素,受后天环境影响也很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父母的影响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父母很自然地成为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当然包括兴趣爱好。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妈妈给孩子唱儿歌,孩子也会跟着学唱,妈妈喜欢花花草草,给花浇水,孩子也会去给花浇水,爸爸喜欢看足球比赛,孩子也会跟着看,爸爸喜欢看书,孩子也会跟着看书。成年时,孩子的兴趣爱好,几乎都可以从童年时父母的兴趣上找到影子。当父母一方有不正当的兴趣爱好,如酗酒、等,孩子出现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将比其他孩子大得多。(2)同伴的影响孩子长到2、3岁,有了社交的需要,同伴对他们的影响开始显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到青春期时增至最大。最初的时候,同伴要去做什么,就想跟着一起去,与兴趣无关,实质就是要玩伴,一起玩。到青春期,同伴的衣着、读什么书、课外做什么等等,都深深影响着孩子,可以说青春期的孩子摆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我意识,同伴认同,到达了顶峰。此时,孩子结交到喜欢看书,上进的同伴,那么可能也会爱好学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孩子结交到喜欢打篮球的同伴,可能他也会去打篮球,从而爱上了打篮球。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如果孩子结交了一些行为不端、不求上进的同伴,就可能出现打游戏上瘾、读书兴趣降低、其他活动兴趣降低等影响兴趣正常发展发展的现象。怎么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培养,离不开父母。无论是孩子的兴趣发掘、选择、坚持,都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培育。1、兴趣不等同于才艺,生活细节中培养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父母把培养兴趣等于上兴趣班,学习才艺,但其实兴趣的范围远超出才艺,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艺,但一定有兴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都没有喜好,那不就是没有任何思想了吗,思想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更新了观念,我们就开拓了思路,把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作为培养孩子兴趣的工具。以我家孩子为例,当他第一次提出要帮我摘菜的时候,我知道他自我意识萌芽了,于是后来每次摘菜,我就邀请他参与,逐渐告诉他菜的叶、茎、根等这些植物基本常识,他出门看到其他植物,也会一本正经的说哪是植物的叶、茎、根,对植物表现出深厚的兴趣,那我们就利用各种生活里的机会,教他植物的知识。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都可以成为培养孩子兴趣的工具,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多思考一点,多做一点。2、抓住孩子发问机会,发掘孩子的兴趣孩子对这个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人称他们为“十万个为什么”,在这个阶段,父母就要抓住机会,重视他们的每一个问题,第一时间回答或者带着他探讨,回答不了问题可以说要再想想,后面回复,千万不要说“你真烦”、“你怎么这么多问题”这类打击孩子的话。孩子问得越多,思考就越多,孩子智商发育会更好。孩子问得越多的问题,就是他们越关注的问题,越感兴趣的问题,从中很容易发现孩子的兴趣倾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长久的兴趣,那么孩子真正的兴趣,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发掘,去培育,孩子的提问就是发掘的捷径。有些父母说,已经错过了孩子发问关键期,孩子现在什么都不问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提问的技巧,适当参与孩子的活动,避免引起孩子反感,引导孩子继续探索。3、赋予孩子选择权,为孩子兴趣发展添动力有些父母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希望孩子也有类似的兴趣爱好,还有些父母认为某项兴趣爱好更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希望孩子往这方面发展,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想法。父母可以把孩子往这些兴趣爱好方面引导,但一定要把最终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因为任何兴趣爱好要长期能坚持下来,最终还是孩子能从中获得乐趣,得到孩子的认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如果一个孩子学什么都不能持续,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那一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而赋予孩子选择权,是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将孩子的兴趣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为自己的爱好负责,为自己努力,将更有动力。4、父母支持和鼓励,孩子兴趣发展的秘密孩子的发育特点,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决定了孩子的兴趣发展,不可能总是顺利,没有波折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出现退缩、急躁等负面情绪都是很正常的。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是真的不喜欢,或是累了,需要调整,还是到了瓶颈期,给予不同的支持和鼓励。有人说,让孩子对某项事物保持持续兴趣的最好是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兴趣活动中,父母能与孩子同频互动,成为孩子兴趣发展道路上的同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成长。以上是我对“孩子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问题的回复,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心理老师左叔,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师,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你提出的“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常思考和需要去做的一项工作,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回答你的提问。第一,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满足他们对自身身心健康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第四,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迫使大学生不断学习以防止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恋爱、人际、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失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来看,我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现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巨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使得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许多学生因经受不住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和挫折而产生极大的挫折感、高度焦虑和抑郁。据1998――2001年对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15%――20%,呈上升趋势。各高校都有因心理疾病而导致盗窃、、流氓等行为的现象。最新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灰色心理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很多地方已达到30%。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人甚忧,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这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其应对社会压力及挫折能力、形成个体健康个性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不适应现象。1、生活环境不适应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在上大学前,许多学生的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期望落差太大而致的不适应。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想象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这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形成失落心理。2、学习不适应 一是学习心态不适应。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经常体会到优越感。进了大学后,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自己在同学中并没有优势可言,新的竞争使许多人失去了过去作为“尖子”的位置和优越感。二是学习目标不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顺利地通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因而易产生失落感。三是学习方法不适应。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使得部分新生常感到难以适应。3、人际关系不适应首先表现为相形之下的自卑感。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子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后,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产生自卑心理。4、爱的缺失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朋友和亲人,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形下过着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有深层的挫折感。另外还有与异往的强烈愿望。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上已逐渐成熟,在心理上产生对异往的渴望和兴趣,但很难把握学习、友谊、爱情的关系和分寸,因而出现不适应心理。5、自我认识不适应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进入大学之后彼此陌生,受青春期“闭锁性”心理的影响,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为谨慎。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大学新生会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抑郁心理。另外,对他人和社会的片面评价会导致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少数学生往往由于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了一些社会阴暗面,便偏激地认为社会一团漆黑,甚至将社会上一些美好的现象也认为是虚伪的,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对于这些心理困惑当然也是有办法去解决的,我们应该选择去适应。而适应也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回避两种方法,积极的适应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反之消极的逃避会阻碍个体的发展甚而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应有正确的调适方法。1、学会生活第一,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来到了大学后,虽然现实与理想有差距,但要学会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第二,主动适应并尽快掌握新生活的技能。一个人独立标志就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掌握生活的技能。新生应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处同寝室、同班、同年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等。第三,正确运用心理调适策略。个体心理调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增强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应该学会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如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直面挫折、处理好心理落差、选准参照系、行为补偿法等。2、学会学习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其次要更新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最后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要有计划性,要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好,克服随意性;要有规律性,要注意掌握学习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要进行合作学习,能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的关系,促使自己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3、学会交往首先要掌握交往之道。大学生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要求其他人,要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要学会宽容与理解他人,常作自我批评和换位思考;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优势。在承认与别人有差距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信心。其次要学会和异性进行自然的交往,正确处理友谊和爱情的关系。4、学会做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要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在新的环境里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或潜力,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学会从参照对象的多少和参照面的角度设置参照系。最后,要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水平,在平等的交往中达到互补。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我们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的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适应能力,对开展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这也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择业的竞争必然是大学生产生了困惑和不安定感。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换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健康的个性心理是我们进入社会的先决条件和首要条件,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的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这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