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俪透露如何处理孩子间的争宠行为的育儿秘
- 为什么父母总是很严厉,很不顾孩子的感受,
- 子女结婚以后,父母却要他们报答多年来的养
- 二十多年来,父母犯了错就推卸给子女,父母
- 孩子如何学会“自主”与“自律”
- 为什么有的父母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
- 如果精心养育了几年的孩子,结果发现抱错了
- 的父母控制欲很强烈吗,是不是老是想控
- 自己养育孩子时,重蹈上一代人的覆辙是普遍
孙俪透露如何处理孩子间的争宠行为的育儿秘
谢谢邀请!
文/奶爸修炼记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用体罚,但是实际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不拿棍子打孩子是很难的。我也曾经拿起棍子打过孩子。看到两个孩子激烈争吵的样子,我很伤心,就拿起荆条打孩子。因为兄弟间的矛盾和打闹,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赞同“孩子在吵吵闹闹中长大”这句话。小的时候目光对视、大声吼叫的孩子们长大后就会像朋友一样相处融洽,这既让人感到很神奇又很心满意足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对于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吵,父母尽可能地不要介入。
兄弟姐妹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次接触的同龄群体,对孩子的性格和社会性有很大的影响。孩子间的争吵作为相互作用的一种,也是学习如何解决矛盾的契机,父母如果这样理解就行了。父母与其直接介入充当调解人的身份,不如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这种对立的状况,引导孩子在这种状况中找到公正和妥协的规则。这并不是说在孩子争吵的时候一概装作不知道,而是充分地去倾听孩子们的对话,不用大人的标准轻率地作出判断,然后单方面地只嚷一个孩子或者只听取其中一个孩子的想法。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孩子争吵的原因是一个很复杂很困难的问题,父母轻率地作出判断的话,很可能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但是父母往往听了孩子争吵的理由后会说“你做错了他没错”,只嚷其中个孩子,或者“你是哥哥,他是弟弟”这样过度地强调身份作用。孩子间年龄大都差得不多,大孩子各方面能力还不是很突出,这样对大孩子过分强调身份的话,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以后成为气馁胆小的孩子。对孩子说“如果你是哥哥的话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仔细想想,会成为解决纠纷的好方法。
大部分弟弟会轻视哥哥的权威,从而使得争吵频繁,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孩子尽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大孩子有了鬼点子后就会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弟弟也会认可哥哥的权威,这样的话,兄弟间的争吵会明显减少。但是父母如果过分地偏向弟弟,那么大孩子就会很不高兴,做出攻击性的行为,而且弟弟也会去顶撞哥哥。父母应该通过良好的夫妻关系在家庭里起到模范作用,爸爸妈妈用一贯性的原则去对待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要想维持兄弟姐妹间良好的关系,父母最好经常为孩子们营造学习和做游戏等共同合作的机会。孩子们共同做游戏的过程中,观察每个孩子的性格,通过称赞每个孩子的优点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尊是很重要的假如,父母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然后说“哥哥能做得很好,你为什么做不好呢”、“你难道连弟弟都不如吗”这种类似的话来对孩子进行比较,会引起孩子们的嫉妒心理,所以应该避免这么做。孩子自己受到差别待遇的时候,会产生沉重的剥夺感,这样也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实际上,弟弟从出生开始,大孩子就突然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或者吮手指头或者不能调节小便等,因此父母也会感到很慌张。
这样的行为应该解释为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做出的非常正常的举动,也是发出的“让父母能够多疼爱自己一点”的信号,因此,过分地嚷孩子或责备孩子,反而让孩子认为是一种偏爱,所以首先应该理解孩子的意思妈妈在照顾大孩子的时候应该稍微减少对小孩子的爱护,不要让大孩子把小孩子当做竞争的对手,引导大孩子和妈妈一起照顾小孩子。例如,妈妈让大孩子把尿布拿过来,然后对孩子说“谢谢帮助妈妈”或者“有你帮助妈妈更能顺利地照顾弟弟了”,这样去称赞孩子,然后最好是给孩子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并且小孩子睡觉的时候,妈妈和大孩子一起散步或者一起玩,通过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大孩子感受到妈妈特别的爱。所以妈妈偶尔也要安慰大孩子。父母带着对孩子的忍耐和爱护的话,大孩子就不会把弟弟当成竞争者,那些不好的行为也会慢慢消失。这样持续2-3年的话,两个孩子都会认为从父母那儿得到了充分的爱,并能够健康地成长。兄弟姐妹间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不可避免地展开一场争夺战,所以,打架是必然的,由于嫉妒而产生的不高兴的情绪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老大因为弟弟的出生,感到缺乏父母疼爱的时候,会把弟弟当做一个侵入者。虽然大多数时候都会给予弟弟非常多的关心和照顾,但问题是感到很混乱,就希望没有弟弟,总是给弟弟放冷箭,这样做无疑会给父母增添更多麻烦我也是一想到当时养育两个儿子的情况,仍会出一身大汗。尤其是抱着老小给他吃奶,或者给老小洗澡,或者哄着老小睡觉让老大保持安静……这样反复进行着一系列的事情,使老大认为弟弟是这个平静家庭的侵入者,和自己抢夺妈妈的爱。给老小喝牛奶,因为不够了想去厨房再拿些牛奶来,这时我会感到很不安,因为老大经常趁我不在的时候折磨弟弟。老小喝着牛奶刚要睡着,老大就从老小的嘴里一下子夺过牛奶瓶子,把老小接着弄醒了。因为弟弟,老大需要在有些事情上作出让步的时候,他总是跑到我的身边说:“妈妈,妈妈生下弟弟英石就是一个错误。现在我仍然能够想起老大伤心的面孔。现在,虽然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还能笑出来,但是当时我是非常担心的,甚至为此找出了所有关于兄弟间打架的文献来读。
很多文献里都提到兄弟间打架是非常自然的过程。有报告指出:小时候经常打架的兄弟们长大之后就会很容易适应社会。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非常正确的。两个儿子小学时候总是打架,进入中学有时也会打架,但是老大有了女朋友,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女朋友身上,这样就很少和弟弟打架或争吵,令人感到很吃惊看到儿子慢慢长大,造物主认为父母好像已经厌烦了,就总是给他们改变主题。咨询的内容中最多的就是兄弟间打架这一主题;作完演讲后提问的时间里,问题最多的也是这个主题。从结论说起的话,应该尽量无视兄弟间的打架。无视兄弟间的打架也有一定的方法。首先让因打架生气的孩子们说说各自的理由,按顺序先让老大说。这时候妈妈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老大说话的时候妈妈不要轻易作出判断,如果妈妈说“作为哥哥就为这点事打弟弟的脑袋怎么行呢”或者“作为哥哥竟然不能让着弟弟真是太寒心了”之类的话,老大就会认为妈妈不同意自己的观点,再也不想说下去。所以妈妈只要认真地听,并且表情上表现出同情就可以了。
老大说完后,接着问老小。老小也会说出委屈的话语,妈妈也应该用同样的方法认真地听。这时候妈妈不应该说“你是弟弟,那。样对哥哥的话,哥哥能不生气吗”或者“一听还是你的错啊,挨哥哥的打也值”这种判定的话语。听孩子说,同时内心想想谁对谁错不要下断语,慢慢地等待就行了。妈妈都听完之后可以说:“哥哥很伤心啊,同样的弟弟也很委屈啊……但是妈妈也不知道谁的错误更大……”然后让两个孩子到房间里仔细考虑考虑,真正做错的孩子就会说要和解,这样不到一分钟就把问题解决了。妈妈尽管能够分辨出谁对谁错,这种情况下也要说不知道,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寻找处理的办法。“无视兄弟间的打架”是说妈妈不作出判断,让他们为了得出结论,互相认真地听取彼此的谈话,这样95%的情况都能得到解决。如果妈妈作出错误判断的话,孩子长大后就会说妈妈只喜欢哥哥或者妈妈只听弟弟的话。制造问题的人也能解决问题,父母只要无视兄弟间的打架就行。无条件地只嚷大孩子的家庭里,大部分大孩子会很气馁或者胆小,动不动就掉眼泪;不仅这样,老小总是虎视眈眈地欺负老大,会养成凡事倚仗妈妈的坏习惯。
一般来说,最好给予老大权利,让老小能够听取老大的话。兄弟间吵架的时候,妈妈不应该在老小面前责备和打骂老大,因为老小会看老大的笑话。为了让老大好好地管制弟弟,应该给予老大适当的权利。在老大地位很确定的家庭中,通常也会很有秩序。
为什么父母总是很严厉,很不顾孩子的感受,
听起来很生气也很委屈的样子。有一种情况是,父母也是被这么对待的,所以他们也用这种来对待你,他们从他们的父辈那里习得的,也许等你有了孩子也会发生一样的情况。如果你现在有觉察,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另外,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他们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不犯他们犯过的错,不吃他们吃过的苦,这都是他们美好的愿望。但这个表达中难免有“严厉”,有“控制”,所谓“关心则乱”。
每个孩子都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每一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这里并不。需要的都是双方的沟通,你也可以尝试告诉父母你的观点和感受,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也需要你的反馈,也需要一定的学习。而你,也要体谅父母,“爱之深,责之切。”体会下严厉背后的深情,接受他们正确的引导,把不合理的拿出来讨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庭健康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加油哦。
子女结婚以后,父母却要他们报答多年来的养
看法?我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的事情,等你老了也会需要有人为你养老送终的。谁都有生病老去的时候,有人照顾老去的自己是谁都需要的,如果你不想赡养老人,其实也是可以的,当然,我也相信因果报应,你不赡养老人,那么你的子女也会学习你不赡养你,让老去的你在病痛、无助、孤寂中沮丧地逝去,那么,你对此又有何看法呢?
二十多年来,父母犯了错就推卸给子女,父母
谁错都应讲出來,父母有错可以找适当时候,适当的时间,恰到好处时,放下架子,放下尊严,和孩子谈谈心,把有因果关系的说出来,能沟通,都好讲都好释放,不要把无关紧要的事藏着掩着,那样会很累。
孩子如何学会“自主”与“自律”
用《正面管教》这本书里的观点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自尊水平。
很多父母为孩子打游戏这事玩命,抢游戏,手机,锁在抽屉里,甚至有人拿手机做奖励或者你听话,我奖励你看15分钟。你没发现,你把孩子的自尊水平不断下降,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毫无主宰能力的人,他说什么都不算,唯一能做得是要么取悦父母,要么和父母闹,才能到最后得到父母的一个许可。
自尊水平越低,就越没用自律性。
有的父母足够幸运,一路连打带骂,带监督,带惩罚诱惑等等手段,把这个孩子哄得上了大学。那么上了大学以后,你还能盯着他吗?父母说,上了大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那么大学没了父母的监督,他就可以肆意打游戏了。
孩子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能弱。
比如,孩子看到弟弟因为小,自然妈妈关心照顾多点。他会想,我也想要妈妈照顾,他会采取各种博得妈妈的关注(比如,不听话,闹脾气等等),其实很对孩子对父母的解读都是错的。
与其说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不如说父母更像是孩子的导游。因为她长大的这一路上,父母要给她解释这样做为什么,要给他树立认知边界。
阿德勒说,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就追逐两件事,一个就是归属感(我知道有人爱我,我的爸爸妈妈是无条件的爱我),一个就是价值感。为了达到这两件事,我们需要"和善坚定"的态度对待亲子。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一段她和子女时的对话,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和善坚定"的态度:
"我现在感受不到孩子对我的尊重,我需要冷静一会。妈妈对孩子说:"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接受你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不是生气,我是不能接受你的做法)。
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的时候,你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的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办法,然后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对你问都尊重的方法上。"
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咆哮,这便是"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记住,生气的当下,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孩子是我们的复印件,如果我们能做到平稳,这个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所以,源头还是父母的自我修炼。
为什么有的父母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
没有不为子女操劳的父母,但是你长大成人了,就应该自立了,还想依赖父母亲吗?也该让他休息一下吧。
如果精心养育了几年的孩子,结果发现抱错了
爸有家:妈有家:可怜婴幼哪是家:想想当初在干啥:别人的儿子抱你家:精心养了几年后:发現不是孩的家:既然你抱儿女錯:肯定对方也错啦:错抱精养尽天职:双方都需看好花:儿女不知您的错:一定不能错带她:两家结下良缘亲:互尊互爱结亲家:孩们也拜亲弟妹:同胞兄妹并蒂花:共同成才人间美:恭贺俩家光荣家。
的父母控制欲很强烈吗,是不是老是想控
谢邀
放在最前面:绝大多数父母的爱,本质上,其实是宠物式的爱。这是我自己创造的新名词,后面解释。
人生是一场冒险。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与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不是随意迈出的一小步,而是用尽全力向前跳出的一大步。很多人一生都未能实现这种跨越,他们貌似成人,或许小有成就,但直到寿终正寝,他们的心理仍远为成熟,甚至为摆脱父母的影响,获得真正的独立。
几乎所有人都不敢承认,甚至只要一谈起就特别抵触,和当年谈性色变一样,人99%都有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或者说心理疾病。之前那本本禁的书<<巨婴国>>说道过,人、这个民族的心理年龄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特别低的阶段。这是对的,因为全有多少人会去看心理医生大家都清楚,群体的压力下,没有人敢承认自己心里有问题,怕遭人侧目,父母更是不重视,说的是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
而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父母的控制欲和那句为你好。有个答案说道过,其实不止父母,几乎每个人都有控制欲,他说的是对的,我自己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都想来替你决定自己的未来,剥夺你的选择权,替你做决策。这其实本不是正常的,但在一个大家都不正常的社会,不正常也就成了正常。为什么不正常因为这种状态没有达到心智成熟,没有真正独立,有自我人格。
我们真正爱的对象应该是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如果我们丧失了爱人类的能力,就可能把情感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以为这样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爱。比如,有的人把全部情感倾注在一条宠物小狗身上,把它当成真正的家庭成员看待,给它吃最好的食物,经常给它梳毛、洗澡;每天亲近它、搂抱它,教他玩各种游戏。小狗突然生病,他们可以放下一切事情,带它去看医生。小狗突然走失或者死亡,全家人悲痛至极,如丧考妣。对那些寂寞而孤单的人来说,宠物就是他们全部的生命。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呢?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人和宠物的关系。
首先,我们和宠物的沟通相当有限,我们不知道它们每天在想什么,却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想法和干啥投射到它们的身上,甚至引之为人生知己。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意愿罢了。
其次,我们喜欢宠物的原因是,它们乖巧,任凭摆弄。如果宠物不听话,破坏家具,随意大小便,甚至咬上我们几口,我们就可能把它们赶出家门,尤其是那种长得不可爱,不萌萌哒的,恐怕很多人都避之不及吧。
如果我们与人相处,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必然会容许他拥有独立的思维和意志。因为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最后一点是,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不要长大,可以乖乖地陪伴我们。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爱”的只是“宠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不少美国士兵迎娶了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战争新娘”。这样的异国恋情看似很浪漫,但他们缺少真正的沟通, 但新娘学会说英语之后,才发现她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而且和自己的人生目标截然不同。这种婚姻绝大多数都走向了破裂。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无法接受男性唯我独尊,以对待宠物的态度和她们沟通,以互换宠物的同她们对话,不尊重她们作为人的属性。
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办了的爱,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的本能,无须付出过多的努力。这样的爱不是主动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对于心智成熟也无帮助,所以不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需要滋养,远比一般意义的抚养复杂得多。引导孩子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养育过程完全不同。
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与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进行理性地判断,而不是仅凭直觉,必须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自己养育孩子时,重蹈上一代人的覆辙是普遍
普遍
能避免
需要持续的学习,打通认知。
还需要刻意的练习。
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从小被忽略(妈妈也是无力照看),养了孩子后,学习,练习,自我疗愈。
现在养育自己的两个孩子,从不发火,情绪管理、养育技巧都丰富多了。还建了亲子问答群,回答其妈的疑惑。给其妈们支持。
至今,依然在持续学习中。
但这条路,不好走,走了好几年。坚信:前半生我没法选择,后半生,我要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