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莫名其妙想发火,看到男朋友很不顺眼,可能是有些抑郁的症状。最近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了吗?情绪状态有没有大的起伏波动?需要在饮食和生活上进行调整。减少学习工作的压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因为抑郁症是没办法治愈的。一旦得了抑郁症,很有可能伴随一生。仅靠自己是没有办法变好的,甚至可能产生的念头。很多人并不了解抑郁症,甚至认为患者是想不开,只要想开了就好了。其实“想开点”这个词,对抑郁症患者的压力可能更大。因为他们正处在无时不刻,伴随呼吸的痛苦当中,一方面要经受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承受他人的偏见和不解。要学会相信,抑郁是一场心灵的重感冒,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和身体疾病是一样的,并不是想不开导致的。抑郁也并不是一直消沉悲观,更多的是,失去了做某事的意义,这种感觉就像失忆:明明看着一件东西,就是想不起来它是什么,用来做什么。就连故作坚强,一日三餐都仿佛失去了意义。这种症状也是间歇性的,有时突然好起来,心情愉悦,积极阳光,每个人持续的时间都不太一样。有的人一到阴雨天和深夜就会痛哭流涕,有的人开朗活泼,却很可能因为一件小事,突然开始沉默悲伤。一边自愈,一边病情复发,这个过程会没完没了。但也有积极的案例,随着身边人的关爱,生活环境的改变,新的爱好和习惯的养成,会有人逐渐减少抑郁程度。如果你说正常人没这么严重。其实所有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抑郁。你很难去说,身边没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这个病,以及关于这个病的偏见,污名化,导致了患者不得不隐藏起来。如果下次见到行为矛盾,思维混乱,悲喜反复的人,记得多给他一点陪伴。
首先是看不到希望,另外一个就是疾病的困扰,我06年曾经还患上忧郁症,做什么都没有劲,不愿意出去,不与人接触,就是想在家里躺着,又经常哭,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患上了抑郁症,朋友害怕我想不开,就带我去做手工,做手工有很多女人说说笑笑,很快又一天,在那我也不说话很沉默,后来朋友又带我去学美容,也许在美容院里面通过自己的手帮助别人变的美丽,也许是因为我经常哭,适放不好的情绪,也许是因为忧郁症不是很严重,也许因为我看到了希望,我慢慢地从忧郁症里面走出来了,后来我开了一家美容院,也是这个朋友帮助他开的,感谢朋友不离不弃的帮助,才让我变得越来越好。
01抑郁症的核心—情绪通过抑郁症临床症状的描述,以及根据人类心理机制来看,抑郁症的直接原因是长时间的陷在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之中,由此导致后续一系列意志、认知、行为甚至身体出现相应状况。这个一般我们都会有体验,比如我们在特别愤怒的时候,会有非理性的言行,身体也会有有发抖、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现象,所以抑郁症的直接起因是长期处于那些情绪之中。我们再来看看抑郁症所呈现的情绪状态:情需低落、悲观绝望;自我评价降低,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自责自罪。有四种情绪情感:悲伤绝望、自卑低价值感、自责内疚、罪恶感。02情绪来源—需要那么这四种类型的情绪怎么来的呢?跟人的需要有根本的关系。①悲伤绝望悲伤是人类四大基本情绪之一,悲伤的情绪产生于失去:失去亲人,失恋,失去家园都会让人感到悲伤,根据我们对众多抑郁症患者的观察,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对被爱,被关心和理解特别在意,经过深入剖析发现,他们在生命早期都有过“爱的失落”,这种失落包括胎儿期“性别期待”,经历过差点被堕胎,原生家庭父母“重男轻女”,早年被送养、寄养,或者感觉自己小时候不受父母重视等等。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都是希望被爱被接纳,但是这些经历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爱,感受到深深的悲伤,然而很多孩子依旧想要努力得到父母的爱,他们会让自己听话、懂事乖巧、努力干活多付出,努力学习成绩好,长大后有本事挣钱多,孝顺父母,帮助兄弟姐妹,对所有人好……有了自己的家庭,依旧继续在原生家庭的模式。所做这一切,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得到父母亲人的爱,然而当她付出这么多之后,依旧感觉父母一点都不爱自己的时候,她就变得彻底绝望了,内心充满委屈和无望,觉得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当然,这类型的患者,一边是非常的付出,经常大包大揽把别人的事情都做了,同时常常会抱怨家人不关心,不理解自己,经常性的抱怨指责会让周围亲人更加远离,变成恶性循环。②自卑、低价值感自卑感即是自我价值感低下,自我价值感是指“自我”的存在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孩子刚出生时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自我”,是比较混沌的,随着逐渐长大,逐渐开始慢慢建构独立且明确的自我,但是在孩子建构自我的过程中很容易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及其他照顾者对孩子的接纳和认可对其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有重大意义,如果父母对孩子是接纳的、认可的,经常性鼓励、信任和肯定的,孩子就会成长的自信,反之孩子会变得非常的自卑。遗憾的是,我们发现,现实中太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否定式的,经常用:你怎么这么笨;一点都不上进;你看隔壁的小明,永远学习都比你好;我看你这辈子是没希望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东西……在这样否定甚至羞辱式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自尊水平非常低,自我价值感、自我评价很低。当然有一部分孩子会变得更加努力,拼命让自己优秀,取得很多成就,但是其根本动力其实还是为了证明自己,让父母看到自己是很优秀的,想得到他们的认可。那另外一部分人就会表现出非常的自卑,整个生命状态都是自我否定,什么都做不好。那么走证明路线的人,当他努力拼搏了很久,也做出很大的成就,这时候其实他已经把自己的价值完全跟外在的成就绑定,一旦遭到比较大的挫折,就会轰然倒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活着毫无价值,不如死去……这便是抑郁症了。当然他们也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特别在意最亲近的,从小否定自己的那些人的评价,如果始终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也会非常崩溃。③自责内疚自责内疚怎么来的呢?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总播一条公益广告:妈妈对孩子说,儿子等你上了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婚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类似这样的场景很常见,我们有很多父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人生种种的不如意变成对孩子的期望,寄希望于孩子为我们实现,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的期望,把父母的期望背负到自己肩膀,未来一旦做不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内疚自责,而如果父母再给予批评指责,会更加重孩子的自责,而自责内疚在所有情绪状态里是能量最低的,严重时候足以导致抑郁。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认同和承担父母的期望呢?其实还是为了以此来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可。④罪恶感罪恶感则来源于个体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有该做而没有做的事,因此而导致别人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伤害,甚至失去生命,因而背负上深深的自罪感,觉得自己不可饶恕,甚至只有死了才能偿还。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往下探索,发现往往是恐惧和怨恨,而这两种情绪的根源则是安全感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03抑郁症如何疗愈以上我们分析了四种类型的抑郁症,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其直接原因都是负面情绪的长期累积,进而导致整个人的认知思维、意志,甚至身体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出现问题。而情绪的背后是各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生命卡在过去,产生的情绪没有流动出去,滞留在身体里形成了心理创伤,然后产生负面的认知想法,经过反复印证而形成信念和思维,最后形成行为模式。那么,疗愈的就需要遵循这个心理运作的过程,找到切入点,回溯到个体过往生命的创伤点,把累积的情绪释放,看到未满足的需要,然后创造条件去满足,看到形成的信念和思维以及行为模式,逐渐去转变,这样就可以彻底走出抑郁,而且整个生命状态会有一个很大的成长蜕变,从此生命必然不断向上提升!
以下结论来自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的童年研究,在她的著作《天才儿童的悲剧》里就有探讨过抑郁与童年情感创伤的关系。抑郁症的原因就是因为童年创伤性情境与遭遇中所导致的我们必须要压抑在那些关键遭受上的真实情感反应,而这些真实情感体验被压抑、遏制,以及对于糟糕情境的适应使得人们未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情感上的自主性!也即真实自我其实是遭受了侵夺。而因为我们并不被允许依照自己的真实情感做法反应,从而得屈从于父母无意识的情感体制的要求、适应其价值观、情感心理上的压抑与防御,在此情境孩子出于生存所需,往往得发展出一个“假自我”来适应环境,以此特定角色应对于关系。(温尼科特的概念)这个无形之中适应的角色后来承认了我们的基本“性格特征”,成为了我们在他人印象和观感之中不自觉维持或扮演的“人设”。它通常也都是我们内心将自身价值观所系之其上的“false self”(有时用“ego"),基于此而产生的身份上的优越感、幻象,或者 营造出的良好自我感觉。其存在的基础与依托是外界的认可,而非真实的自发自主的情感发展的状态,故而其并无真实的情感发展作为根基。(真实自我并未在成长过程当中有机会发展。)就像是水仙花的寓言里那喀索斯所爱上的自己映在水面上的美丽倒影一样,我们在头脑里为自己营造(且往往也被一些人配合着)的宏大的自我投影,并将此认为自己的真实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当假自我在后来的生活当中因为现实的挫折、出现动摇、坍塌、瓦解的时候,原本的假自我的感觉中所遮蔽下的问题就不免暴露了,抑郁的状态也就不免出现了。抑郁症的状态表现为缺乏活力、对事物丧失兴趣,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被挫败、沮丧、恐慌所笼罩着,并难以从中走出来。抑郁症与抑郁状态的区别就在于抑郁状态常常是阶段性、暂时性,而非是长时性和全面性。抑郁的反面并非是快乐等积极情感体验,而是活力的状态,是能够自发地感受到自己真实情感体验的自由。那种明显能够体验到痛苦感受的状态,恰恰并非是抑郁状态。自童年乃至婴儿时期起便在情感上过度调整,照顾父母的情感需要与外界要求,导致的真实自我缺失。抑郁的爆发最直接的促因常常是旧的虚假的自大幻觉的坍塌所引发,这些旧的自大幻觉由于借助一些外界的认可常常得以维系着。而真实的自我和情感发展程度的缺失与滞后永远是其背后的核心。我们文化里由于特定原因没有尊重孩子的权利、意愿、感受的习惯,所以很多的创伤其实被隐匿在了我们的文化习惯和语言,也即是我们的意识之外了。事实上的创伤数量远比被揭露和公开讨论的极端情况多得多。少数被讨论的多为极端情况。比如被严重家暴等等,但是其它的情感的做法通常因为习惯缘故并未被我们严正地用它的真名予以指陈。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被自己的父母以自身的所要求着,部分父母本身的情感发展状态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则会将太多的情感需要寄托于孩子去满足,当孩子的自我发展是以照顾父母的情感需求为核心时,这时孩子便难以表达及发展出自己的真实自我了。为了维系与父母之间的联结,孩子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与感受,服务于父母的情感需要,在这种模式下发展出来的自我是一个以外界的目光和认可为依托的 false self,有时也称“假自我”。它与那个依托于孩子自身真实的感受与需要而发展出的 true self 相对。trueself是真实而富有内生的感受与活力的,假自我的状态则并不自由的。哪怕是感觉良好时不免也有踩高跷,或者膨胀的气球之感。抑郁的发生时常出现在内心幻象破灭,假自我里的 Ego 坍塌的之后。此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得到那些我们依赖着的认可,无法实现与维持我们理想自我当中的形象了。这个时候对于自小便活在父母(后来为别人所替代)的期待之中,并通过符合某些外在标准而不断获得认可以维系自我感觉的人来说常常是极为恐怖的。就像是我们的生命失去了“导航”、“锚”的感觉。此时自己的真实自我并未得到发展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这种梦醒时分的残酷现实是人们往往极难以接受的。在没其它的借助物以平衡这种窘状和落差的时候,抑郁 是必将接踵而至。而应对这个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对于自己自童年里的情感世界进行发掘,将那些在创伤过程当中所压抑与分离出去的真实情感与合理反应(如被伤害时的痛苦与绝望,受侵夺或遭受不公对待时的愤怒,以及委屈里的悲伤等等)进行重新体验及宣泄,如此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虚假的自大是对抑郁的抵御,而抑郁则是对那些深层的童年创伤中的悲痛、无助与愤恨的分离与抵御,当受创者能穿越恐惧(这些恐惧也是童年里的恐惧的延续与变种)触碰到内心压抑潜藏多年的真实的情感时,这个强烈的情感爆发常常会带来久违的释放与解脱。而对于真实自我的遗失的持续性哀悼可算作是在抑郁之中进行治愈的过程,那些原本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情感才能得到重新的生长与发展,许多的活力才会重新从我们的内心生长出来。要知道抑郁的反面并不是没有快乐这么简单,抑郁的反面是活力、是去体验自己真实的自己与情感的自由,哪怕这些情感是痛苦、是悲伤。纵使是悲痛,那也是我们真实命运里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自儿时里的故事的重要,那些被自己的虚假的 ego所把持着的人必须要依赖源源不断的来自外界的认可与关注进行补血,只要那个ego持续得以被维持着,他们是可以免于被抑郁困扰的,但是也无法触及他们内心深处压抑隐藏着的真实遭遇的及其情感。(emotional truth)另一方面,抑郁情绪的出现有时又是一个信号,那是关于无意识的压抑经验(repressed experience)被靠近了的缘故,是那些潜意识中原本未能被触及的强烈感受,即将要被带到意识层面的感受中的先兆。(这同时也意味着原先关于这些压抑经验的心理防御、否认,将被动摇)这些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可能是痛苦、无助绝望,深切的悲伤、亦或是我们不敢触碰与表达的关于某些真实遭遇的强烈愤怒、憎恨、攻击性。这些情感体验都与特定的创伤性情境相关,而因为太过难于承受故、或者表达会遭遇惩罚的危险而被压抑着。而真实强烈的情感体验、情绪反应的压抑,常常都要以我们丧失部分生命活力作为代价,而抑郁就是这些自发的鲜活生命体验被无形禁锢着的状态。2. 抑郁爆发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的伴随物此话怎讲呢?因为在过去我们大多数的人所生长的环境都是自己的原生环境,我们只需要适应这个环境里的人与人的互动及其要求,适应和扮演好特定的角色 便可以免于抑郁的造访了。(虽然彼时同样也并没有“活出真实自我”)在现代社会,适应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产生了全新的要求,而人们难以依托于旧的熟人社会中所具有的身份和角色去应对复杂动态的生活环境,此时人们内心真实自我缺失或发展滞后、低水平的缺陷才得以暴露。抑郁有时也会以人们走出熟悉适应的环境之后,原有的行为模式难以有效应对新的环境而产生,一个充分发展的独立自主的自我才能有效应对斡旋不同生活环境的各种挑战。而原生环境里其实人们只要适应了某种这个环境里的特定文化的期待、认定、要求,便基本可以应对各种社会交往了。因为虽然并无独立自我,但大家在关系中是“共生的”。有无真实的自我的意义与差别显现得并不算太大。(甚至于比较传统、僵化的环境之中,你有独立的自我、“个性”或“任性”有时反而是一件会引来批判的状态!因为你跟大家所普遍认为合适的状态“不一样!”)想一想我上面的这种描述,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有多少人主要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而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自我,甚至其实根本就是缺失了真实的自我呢?数量其实是极为庞大的,只是许多问题暂且还处在潜在的阶段,尚未充分爆发出来而已。比如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是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原生成长环境,或者在所谓新的环境其实也只是延续着 旧环境之中所适应的人际相处模式。我们文化里的习惯与价值观无形之中所导向出来的并不是鼓励我们去拥有自己的独立自我,不是鼓励我们去认真对待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想法,而总是屈从于外界规范要求,压抑与隐藏自身真实自我与情感。几千年以来的传统观念,乃至早几十年的集体主义文化氛围(自我、真实的自我则是个体主义文化价值里的产物)要求我们的不过是去扮演好那个文化和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而现代化过程之中的,旧的价值体系不再能给我们容身以寄托安全的需求的情况下,那些潜藏着的问题就会得以暴露。曾经有一偏文章揭示 称 留学生群体中抑郁症的程度高,其实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抑郁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才使之暴露而呈现的“问题”,在旧的时代纵使我们本身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自我也不致受抑郁困扰,因为有旧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网络作为容身之所的缘故。3.抑郁症患者常常还会出现许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也是创伤遗留的影响虽然在前面说到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与价值正在失去对人的真实约束和容纳的功能,,但是它遗留的惯性依旧在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看待事实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讲求以孝道为重的过去,并不鼓励父母给予孩子平等的对待,甚至默许父母将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与财产几乎无异。此时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的情感发展简直是一个奢侈与例外,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滥用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力给孩子强行摊派自己的意志,进行情感索取,社会并不将此当作错误或不当。如果孩子有反抗那将成为众矢之的,还会面临失去父母的“爱”的危险,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孩子们都只能妥协。无形之中背负着父母潜在的情感债务,并受这些背负所塑造着,当孩子逐渐放弃自己本来的自我表达,将自己的真实需要压抑下去并努力扮演父母的要求与期许以为维持着父母接纳时,可以说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而后在成长经历当中,父母被我们深度内化,成为我们发展自身人格的重要塑造力量。而我们所内化的父母的,也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我们在与父母的关系之中真实感受与意愿越是被压制与侵夺,我们往后在社会当中的人际关系角色也会依此而形成。无形之中适应和默认那种自身感受和意愿遭受压制的关系默契。并身处其间难于挣脱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