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抑郁症得生理机制(抑郁症是心理疾病还是身体疾病)

抑郁症是心理疾病还是身体疾病

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也算是精神疾病。一般是由于人们长期处于各种压力状态下,得不到及时的释放造成的心理疾病。现在的人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抑郁。当大家感觉到压力大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释放,平时有空多运动多锻炼

抑郁症是因为没吃过苦吗

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生活的世界本就复杂,更没办法决定别人的看法,坚持做最好的自己,不要自暴自弃就好。抑郁症是疾病,至于那些对抑郁症有明显偏见的人,他们的偏见只能代表他们的无知,我们又何必和他们一般见识呢?

关于抑郁症的偏见

其实像你老师这样观念的人,确实很讨厌,很无知,但又不得不说,这样的人还真的不少。我是治疗抑郁症的医生,我的工作中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师和学校,我的患者经过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出院,当然可以回到学校复课,但老师和学校都会提到要求医院出具什么复学证明,保证患者完全好了,不会出现反复。我这个医生也没见过什么复学证明啊?诊断文书里也没有什么专门用于复学的证明。

说白了就是学校和老师怕康复后的抑郁症患者复学后再次复发而出现危险,怕担责任,毕竟现在的风气是人在哪出事,哪就有义务赔偿。但就为了推卸责任,认为的给抑郁症学生设置复学障碍,甚至还有劝说抑郁症学生自动退学的,这是不是有些过分了?不知道教育局知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抑郁症同学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又有谁来保障?人为的让他们无学可上,加重他们的消极悲观情绪,这样的责任又该有谁来承担?关键凭什么?凭什么不让他们上学?!

我们的社会上,充斥的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偏见,认为抑郁症就是懒惰,是不上进,是懦弱的表现,是患者朋友自己不想好。吃过苦的人很多,有的人吃着吃着就消沉下去了,有的人吃着吃着就不觉得苦反而香起来了,所以,同样吃苦的人,结果有好有坏,又怎么能用单纯的吃苦去评价抑郁症呢?

不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你就是自己的主人,只要你的决心足够强大,你就一定会战胜抑郁症。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排除杂念,认认真真的一步一步走下去,相信你会走的很精彩。

为什么会周期性抑郁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老师回答。

周期性抑郁(Cyclical depression)的定义(摘自美国精神研究中心的维基百科):持续两周以上的严重抑郁情绪为重度抑郁(Major Depression);周期性抑郁则为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来了走、走了来、会复发的重度抑郁,也叫“recurrent depression”。

美国科技日报(Science Daily)曾报道:美国人当中有17%的人会在一生中经历重度抑郁,其中,有50%以上会经历周期性抑郁,有35%约经历三次以上重度抑郁。由此,许多心理学家周期性地密切关注着抑郁症,并着力于如何帮助人们预防其复发。

引起周期性抑郁的可能原因有:

经前期综合症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 (NIMH)研究经前期综合症与抑郁复发的关系,认为前,某些妇女体内的荷尔蒙产生了变化,导致她们在此期间感受到情绪低落、绝望、无精打采的抑郁情绪。

相关的疾病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 (NIMH) 认为抑郁症的复发也与人们的精神状况有关。某些恐惧症、焦虑症、惊恐障碍、强迫症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大脑功能,导致抑郁症的复发。

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们,约40%的人可能因创伤被激发而再次遭受抑郁的折磨。

其它疾病,例如,癌症、中风也可能引发抑郁症的复发。

季节性情绪失调

季节性情绪失调是伴随着冬天的来临,白天日照的减少以及季节的变化,引起人体内血清素含量的降低,以及大脑所分泌的褪黑素(对人体睡眠周期的调整)的变化,而引起的人们情绪的低落、绝望、暴躁易怒、失眠等情绪状况。

关于周期性抑郁,重在“预防”,建议:

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最好有定期的检查;

有创伤的可以列出刺激物的清单,尽量避免被激发;

平常加强体能锻炼,有助于维持体内各种关乎情绪的化学激素的平衡;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深层次的心灵链接;

业余可以了解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心理学知识;

需要的时候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为什么感觉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得抑郁

许多人会认为内向的人就是不会表达,所以很容易把自己“憋”出病来;相反,外向的人喜欢和别人交流倾诉,自然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解。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到底是什么区分了内向与外向。

其实,内/外向与表达能力无关。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身边见过的人,是不是都有见过这样一些人——平时不怎么喜欢说话,但真到了一些非说不可的场合,比如参加一个演讲比赛、或是作为部门/小组代表表达观点时,往往可以生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是不是也会遇到一些非常喜欢发表长篇大论,但逻辑混乱、言之无物的人呢?所以,表达能力并不是区分内/外向的标准。

到底是什么区别了内向与外向呢?是获取能量的不同。内向的人,喜欢通过独处获取能量;外向的人,通过社交、与别人互动获取能量。想象一下你经历了一个暴风骤雨般激烈的工作日,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打了下班卡后,这是你心中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是希望把自己摔在沙发里,安静地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看看电影(内向型)?还是约上三五个知心好友,去外面High个昏天黑地,吐槽遇到的奇葩事迹(外向型)?所以,并不是内向的人不善表达,只是他并不享受“表达自己给别人听”这件事情。

既然如此,什么因素才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得抑郁症呢?答案是——是否会跟自己的情绪相处。

情商鼻祖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定义为“一种识别自我和他人感受、管理自我情感、及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里的“管理自我情感”就是指能否不被愤怒等情绪冲昏头脑,不沉浸在悲伤、内疚等情绪中无法自拔的能力。情商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象与骑象人”的比喻——一个人的情绪就像是一头大象,力量非常强大,如果骑象人不加以管理,就会被大象(情绪)带着跑,名义上虽然是骑象人坐在大象上面,实际上已经成了大象的奴隶。修炼情商的目标,就是不做情绪的奴隶。请注意,情商再高的人,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够做到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做出过激的行为。

针对“负面情绪”,有的人会选择对抗,但越是努力和它对抗,越是无法自拔,因为情绪的产生是人的生理机制,是没有办法对抗的。有的人会选择遗忘,把它埋在记忆深处,上面盖上一层又一层的“美好回忆”。但是那只是把负面情绪沉淀在一瓶水的深处,一旦晃一晃这瓶水,负面情绪又会立即翻腾不已,甚至愈演愈烈。所以有的抑郁症患者给别人的感觉非常阳光,但实际上在自己孤身一人时不断遭受负面情绪的折磨,直到被负面情绪吞没,非常可怕。

所以,能否“识别自我的感受”,也就是情绪的自我认知,是能否真正管理好情绪的重要前提。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的马修・利伯曼研究发现,有一个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叫“情绪反应标记”,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给感觉贴标签。如果给你此时的情绪加上标签(比如“我感到愤怒”),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控制那种情绪。利伯曼提出了这个过程背后的神经机制。研究指出,标注情绪可使大脑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 VLPFC)的活动增强,而这个部位通常充当大脑“刹车踏板”的角色。这样就反过来帮助激活被称为大脑“行政中心”的内側前额叶皮层(MPFC),通过这个部分的激活降低杏仁体的反应。

更长远来看,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之后,再学会放下自己的情绪,理解“其实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哪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只是给自己传递的一种警告或信号,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能做到这一步,也就是真正地能够“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可以想象,这样的人的情绪韧性会非常强,与抑郁症的距离自然也就足够远了。

正常人怎么患上抑郁症的

抑郁症是因为原生家庭储存的爱的能量少,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力量冲过去,反倒更认同了储存在身体里的否定自我的声音,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又没有力量突破,情绪就会沦陷,曾经在负面情绪里无法自拔,时间久了,带有攻击性的负面能量会造成抑郁黑洞,自身的能量更是源源不断被黑洞吸收,不管有多少爱,财富,正面思想,只要黑洞存在就会统统吸进去,总也满足不了,总觉得委屈,自卑,无价值。所以,疗愈抑郁症,必须上升到能够疗愈抑郁的黑洞,修复自己,才能摆脱抑郁的缠绕。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抑郁症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