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人主要的症状就是心慌害怕,遇事的时候特别的不稳定,这主要也是因为恐慌所引起的,所以就叫焦虑症,遇事从来不会大呼小叫,而且整个人也没有安全感。这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
初中生患抑郁症,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如何处理?谢谢邀请,简答:初中生患抑郁症,要休学积极配合治疗,不要给他学习生活压力,健康最重要。先普及抑郁的基本知识:抑郁症其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轻度抑郁症”、“抑郁神经症”、“内源性抑郁症”等。不论轻重如何,抑郁的必要特征是“心情低落”,没有“心情低落”根本称不上“抑郁”。抑郁表现不包括心理,有六个主要的表现:1. 与过去相比,兴趣减退甚至丧失。2. 对前途悲观失望。觉得生活、学习、工作前景黯淡、事情无可挽回和不可收拾,甚至绝望。3. 无助感。感到对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为力;尽管能体会到别人的善意、别人在为自己操心努力,但觉得别人对他爱莫能助。4. 感到精神疲惫。似乎精力已经耗尽,无法振作,没有人催促或推他一把,就啥也不想做,也动不起来。5. 与过去相比,自我评价降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似乎什么长处和优点都没有,伴有自责甚至罪恶感。神经症的自卑总是隐含着追求的目标或标准太高,自我估计过高,往往怨天尤人,自卑与羞耻密切有关。6. 常有念头,甚至有行动。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轻度抑郁症”:抑郁程度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持续时间持续两周以上。“抑郁神经症”:抑郁并伴随着尖锐而持久的心理,或者说,抑郁是由长期心理带来的,是变形的,是“外源性抑郁症”的一种。“内源性抑郁症”:由躯体"内部"因素所引起,带有明显的生物学特点,遗传成分比较突出,是抑郁症的一种常见类型,可分为双相障碍和单相障碍。在症状上,“抑郁神经症”在情绪低落的背景上有持续存在的心理,有明显的神经症性症状,比如:自卑同时怨天尤人、承认追求的目标高但又不脚踏实地等,不是由器质性病变、酒精和药物等滥用造成的。“抑郁神经症”的病人,病前大多数有人格缺陷(抑郁人格者),比如: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人过分依赖和自我强求,容易心情不良等。“抑郁神经症”大多呈慢性病程,至少持续两年,多年不愈。对于“抑郁神经症”,可以对病人委婉的说,神经症是某种生活风格的产物,是一定行为模式的结果,与以前的生活态度直接相关,必须发挥主动性促使自己走向健康,上帝只能帮助自助者等等。对于“内源性抑郁症”,要告诉病人,他患了真正的疾病,跟肺炎,支气管炎没有什么两样,应该用药物治疗,鼓励他放松,不要用责备来折磨自己,因为他对自己的病没有责任也无法负责,光靠自己无法使自己的病痊愈。简单说,就是需要监护的。必要时要24小时陪伴,避免悲剧的发生。“内源性抑郁症”常有念头,并且很容易有行动,防不胜防,比如张国荣便属于此类抑郁,必须要用药物治疗,在一定阶段可以辅助心理治疗。“抑郁神经症”常有念头,但不一定有行动,比如崔X元便属于此类抑郁,目前,认知疗法是治疗“抑郁神经症”的最好方法。有些抑郁与家庭环境有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病人做治疗时,身边的亲人也做一下心理治疗。一些概念:抑郁情绪、抑郁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抑郁神经症,抑郁情绪是非病理性的,正常人都有的,抑郁神经症是精神障碍,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只能到专科医治疗,其他机构治疗是违法的。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如果还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智慧有提升空间;如果还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领悟慈悲。生活中,周围人(同事,邻居等)关系和睦,是基本的。彼此有什么误会,及时沟通,积极道歉,没有无缘无故的矛盾,讲究卫生,语言文明,互相尊重,不搬弄是非,不背后议论,自己谦虚,大度,担当,诚实,可以影响人们也彼此互动,良性循环哦。做人,靠心,不靠嘴。交往,靠真,不靠伪。真心的人,早晚都看透。与人相交,但求一实在,为人处事,但求一诚恳,好的友情就是你情我愿,铁的关系就是相互扶持。称兄道弟不如为难时帮你一回,甜言蜜语不如遇事拽你一把。谁的生活都有酸甜苦辣,谁的日子都有苦难言,一个人丢了什么别丢诚实,一颗心忘了什么别忘了善良,感恩用心记得对自己好的人。期望对题主有帮助。抑郁焦虑的中医诊治之道抑郁焦虑,“心灵的感冒”。郁抑症是人的一种常见情感障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表现为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出现木僵状态,少数人可伴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中医学将当代有关“抑郁症”等疾病归于“情志疾病”中的“郁证”等病证,“情志疾病”是一大类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精神病、神经症和躯体疾病,如百合、脏躁、梅核气、癫狂、哮喘、胃溃疡等。明·虞抟《医学正传》首见“郁证”病名,郁证起源于先秦,发展于汉唐,成熟于金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被称为“五郁”。郁证在此期尚未成为独立的疾病名称。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了百合、脏躁、梅核气等女性易发的疾病,均与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宋代陈无择首先提出了情志致郁的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可以导致疾病,称为内伤七情。金元时期朱丹溪明确提出六郁病证。《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六郁为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张景岳《景岳全书·郁证》说:“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在《类经》中将情志之郁分为怒郁、思郁、忧郁三种类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概括了三种病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躯体、饮食、睡眠、行为、语言、感觉的失调,均和现代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相对应。现代医家赵嘉萍、尤亚贤、王彦恒、李发明等认为,抑郁症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伤七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中医将抑郁症分为七类,分别是肝郁气滞证、肝郁痰阻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心阴不足证。对应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药等。抑郁症的情绪表现为“三低、六无”,“三低”表现在心境和兴趣的低落、思维和认知的降低、语言和运动的减少。“六无”表现在无趣、、无助、无望、无力、无价值。抑郁症的躯体症状主要集中在身体七大系统,三十多项表现。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痛苦比躯体痛苦更难以承受。作为专科医生是完全能体会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您好,上述描述的症状表现,不排除是有些焦虑心境障碍倾向。临床考虑是与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有关,平时可以适当的运动看书听音乐散步分散意力,必要时需要接受心理疏导甚至用药控制病情的发展。以上是对“焦虑烦躁学习状态不好心情总是不好”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儿童焦虑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是一种不安的情绪体验,具体表现为无指向性的恐惧,会有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症状。根据您描述的情况,宝宝的恐惧有明确的指向性,就是害怕医院,害怕医院的原因是因为害怕打针。所以家长并不用担心,宝宝不是焦虑症,只是有一些焦虑情绪,更多的是处理情绪的问题,家长做好安抚工作,解开心结就能改变孩子的这些行为。首先父母如果发现宝宝对于医院打针这件事情有特别的恐惧,那么在日常的教养中就不要常常用打针这样的事情吓唬孩子,因为孩子的认知发展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所以家长觉得正常的事情可能在孩子的世界里是非常可怕的存在,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们每天都活在世界随时到来的恐惧中,成年人也不能正常地生活,也会想办法应对“威胁”,准备食物和水,在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产生焦虑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没有这样的应激情绪反而才是问题,从这一层面上,就能理解并解释宝宝关门、撕病历本的行为了。其次,在控制了“恐怖源头”以后,家长第二步应该做的是与宝宝沟通。大多数宝宝都害怕打针,也有不少父母会告诉孩子生病要打针,但是并没有那么多宝宝有这么严重的焦虑情绪,所以妈妈要和宝宝一起回忆,我们之前打过针,打针是因为生病了,生病了就不舒服,虽然打针很疼,但是打完针身体就会健康,又可以跑和跳,打针的是医生和护士,他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口罩是为了干净,医院里会有其他病人,病好了就离开医院……家长要和孩子慢慢整理打针的经历,明确孩子究竟害怕的是什么,是打针的疼、是医生的“侵犯”、是护士擦的酒精还是针管针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明确孩子害怕的是什么,孩子害怕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孩子对于这一事物有误解,解释清楚误会,帮助孩子改变认知。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努力,是父母辅助孩子对以往不愉快打针体验的梳理,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心急,不能先入为主,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表达,尊重孩子的意见。最后,去医院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算孩子一直身体健康也需要因为体检等原因去医院,所以在日常的沟通中父母逐步改善孩子对于医院的不好印象,在确认做好宝宝的心理建设以后去医院给孩子一次“成功”的经历——医院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有生病的时候才需要找医生开药方,并且看完医生就可以离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沟通不是一次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需要多次的沟通,每次可能都有一点新进展,在帮助宝宝慢慢改善的过程中,父母不要表现得过渡紧张,这样会强化焦虑的概念,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说打针我就要去关门,去撕病历本。所以父母要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您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如果想确定是否是焦虑症,建议最好到精神科医院进行专业的评估诊断。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