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强迫症(OCD)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治疗:森田疗法的理念:森田正马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设计的特殊治疗中,一方面是对和精神上的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另一方面是面对客观现实进行建设性的活动。
自我疗法:假如您有强迫症,您现在就可以学习到最先进的治疗模式。因为OCD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所以承认失败,承认自己战胜不了强迫症,自己组织的一切举措和行动都没用,这样不去试图抵抗,就不会产生强迫想法和动作,这样才不会感到紧张和痛苦,才能真正治好强迫症。
心理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为治疗的手段之一。对于患者要冷静分析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
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和思维。矫正强迫症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灶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生物反馈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心灵重塑疗法、森田疗法、暴露疗法等,都有一定效果。可以试用这样的治疗方法:把病人置于严密监护下,当病人欲进行强迫动作或思维时,家人就以谈话或邀请参加某种活动的方法分散转移其注意力,以阻止强迫动作和思维发生。
同时请精神科医生讲解治疗原理,给病人以鼓励和奖品。第二阶段再让病人逐步接触能诱发强迫的刺激,一方面阻止症状的出现,一面使刺激逐渐升级。
实践证明,经多种治疗无效的难治病人,大多数用此法能获得好的效果。对于强迫观念者,当强迫观念一出现,即用声音干扰,效果也较满意。
家属对病人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过分担心,尽量避免跟病人讲大道理,尤其不能追根究底。对病人提出的问题,最好按常识给予答复,说一遍即可,无需重复药物治疗: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
你好,我是心理医生杨白劳,有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双向障碍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关注我私信我,了解更多知识!要摆脱焦虑症的“魔爪”,患者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焦虑症究竟要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呢?1、学会自我疏导当自身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会取代之前的焦虑心理。2、学会自我放松哪怕是刻意地去自我放松,也会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出快活和轻松。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轻快的音乐等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来帮助放松。3、多食膳食纤维食物患有焦虑症的人应多食用一些全麦谷类的食物,以补充维生素;容易发怒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病人可以多吃点香蕉或者苹果,用以补充钾元素。不去或少去快餐店。4、积极学习多学习一些知识,利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有很多时候,空虚才是焦虑症病人较大的敌人,每天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引发焦虑的根本原因,因此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对焦虑症的康复是有比较大的积极作用的。焦虑症患者平时也要注意及时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多食温补清淡食物,这些对焦虑症的缓解都有积极作用的。
尽量多些叁与交流互动,就会少些烦闷无聊!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分离焦虑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和依恋关系的发展3-6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和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时候孩子的观察力是笼统分散不稳定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事物也以自我为中心,他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事物,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这么小就这么自私,不为别人着想,这样就冤枉孩子了,孩子并不是自私而是心理的发展让孩子们这个阶段是这样生活的,这些都是孩子正常的反应。刚去幼儿园的孩子,这个阶段的依恋关系发展处于关键期,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也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面。刚去幼儿园的孩子强烈的依恋着“妈妈”,“妈妈”对孩子也会有依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成长的需要,和“妈妈”的依恋关系也会由之前的强烈依恋到慢慢分离,进入幼儿园就是一个分离的开始。孩子出现焦虑的一系列反应都是由依恋到分离的过渡。二.妈妈和孩子的关系:依恋类型和妈妈面对分离的感受和情绪一般而言“妈妈”和孩子的依恋分为四种类型。依恋类型的划分有一个实验即陌生情境测验,研究者邀请母亲与儿童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当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以后,相继有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儿童的反应用录像带进行记录。这个实验中面对陌生人的加入、母亲的离开与回来,研究者发现了儿童的不同反应:1.安全依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4.不安全依恋,破裂型,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待与被忽视的经验,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其中安全型的依恋最容易完成分离,依恋类型的形成原因复杂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孩子和“妈妈”的依恋关系是孩子面对分离,出现焦虑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妈妈”和孩子分离时的情绪和感受也会影响孩子,这是由于“妈妈”和孩子长期处于共生状态,孩子对妈妈的反应会非常敏感,“妈妈”的反应也是孩子行为的重要参照,如果“妈妈”也流露出难过、不忍或者不舍得分离的情绪,孩子就更难完成分离,也更不容易接受外界环境,即使外界的事物很吸引孩子,孩子也可能不自觉的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而不接受外界环境,“妈妈”的这种情绪也会对孩子有一个暗示,外界是不安全的;如果“妈妈”流露的感情是平静的,温和的,并鼓励孩子去探索适应新环境,孩子就更容易融入新环境。三.环境的改变:初入幼儿园我们都知道熟悉的环境让人感到安全,陌生的环境让人多多少少有些紧张,孩子第一次接触陌生的环境这种感受就会更加强烈,首先陌生的环境对孩子而言是未知的,孩子不知道这种未知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孩子本能上就会先逃避,幼儿园的新环境不仅仅有陌生的教室,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还有陌生的规则,这些对小孩子都是很大的挑战,面对环境的改变小孩子们的适应会更加困难,这时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帮助。四.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发现孩子一出生就会有他独特的反应,有的孩子很安静,很少哭闹,有的孩子很好动,经常哭闹,那么这些都是孩子先天气质的表现,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都有他先天的优势。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一些小性格就会形成,孩子的这些小性格不仅仅和外界环境后天的教养有关,也和孩子的气质有密切的关系。活泼的孩子可能适应起新环境就比较容易,分离起来表现就不会那么痛苦焦虑,相对而言偏内向安静的孩子可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会相对慢一些,分离的时候也可能更加焦虑,哭闹的更加厉害,一般情况下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正常反应,有些爸爸妈妈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说你看隔壁家的红红,人家去幼儿园时怎么那么顺利,也不像你这样黏着妈妈,一直哭闹。。。。。。其实这样会让孩子很受伤,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孩子面对分离焦虑,气质和性格都会有影响,不能单纯地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反应,也要考虑到可能的原因。以上是造成孩子分离时出现焦虑行为的可能原因,这些也只是普遍的原因,不代表所有的原因,确切的成因是因人而异的,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抑郁症复发不是百分之百。全靠心态调节,心态好,对付生活有了抗压能力,平时做好保健,也就可以降低复发率。如果不修炼心态,性格缺陷不完善,康复后,又遇到事情了,又烦了,想多了,慢慢失眠,慢慢又复发了。认识这些,不要怕复发,而是加强心态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