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神科医生,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精神症患者和精神症的家属,那么作为精神症患者子女的家属们是如何与自己的精神症母亲相处的呢?她们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呢?母亲患精神症,应该如何相处?工作了十多年,接触的精神症患者怎么也有上千人了,还有我是封闭女病区,所以我的患者家属们,都是怎么样和他们的母亲相处的呢?当然真实的例子有好的,也有不尽人意的……案例一还在住院的“老公主”有一双儿女,公主是我们给她起的“爱称”,因为她不但患有严重的精神症,更是在五十多岁的年纪,还有一身“别人都要为我服务”的“公主病”。公主发病十多年了,丈夫去世后一直都是这一双儿女照顾她,记得认识公主那年。大女儿刚刚成年,小儿子还在上初中,但即使这样,两个孝顺的孩子也担负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直到今天,“老公主”也会常常发病,但早已成家的女儿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儿子,都会经常来探视母亲,陪她聊天,尽量满足她的要求,虽然两个孩子生活的也很难,但从来不会亏待了患者。案例二黄阿姨患精神症很多年了,唯一的女儿和她相依为命,女儿的条件其实很好,追求的人也很多,记得十年前第一次收治黄阿姨的时候还有个陪诊的男朋友来咨询精神症是不是遗传疾会不会遗传。后来听她女儿说,妈妈这样好好坏坏已经很多年了,因为需要带着妈妈生活的原因前前后后推掉了很多优秀的男孩子,她可以没有男朋友,但不能没有妈妈,即使长期送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对于她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认识她已经十多年了,她还是单身一个人带着妈妈一起生活,就像她的妈妈当年一个人把她带大一样。案例三老张的儿子其实是个做生意的场面人,家境也非常殷实,说到老张的病史也要30多年了,其实现在的老张社会功能已经衰退了,原因是患病时间长,长时间脱离社会。一句话,已经年逾七十的老张,虽然还残留一些幻觉,但真的闹不起来了。我和我的同时层不止一次的建议过家属,现在的老张,不适合长期在医院住院了,而且她自己很很想回家,最好是接回家,雇一个保姆陪伴她。这是我们认为对老人最好的处理方法,但是显然她不差钱的儿子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在医院住院对她是最好的选择。精神症母亲需要什么样的照顾?任何精神症的患者,只是生病这么简单,她们也需要家人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如果持续在急性发作阶段,那无可厚非,但很多常年住院的患者,其实可以恢复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只要家人肯接她们出院。患有精神症的母亲,最需要的是子女的情感支持,很多长期住院的女患者总是期盼着不经常来探视的儿女们能开看看自己,因为他们也会有情感的需要,也会想家,想自己的儿女。
你问题都不说清楚说明你问题里面有很多难言之隐不知是也不是?你想改变你叔你姑对你的关爱养育之情或者你想做些什么重大决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去承担你家的不幸?看来你的年龄应该不大,不管你想改变的是什么都离不开学习,如果你要你母亲的病性好转或者自己想着手这方面的事情,你可以在你的条件允许下面去学习医学济世救人也是不错的。改变其实就是从自立自强那一刻开始,比如我想要做什么,我必须要做到,我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必须不能让其它不必要的事情干扰,虽然我没有成功,或许离得很远很远,可我一直没有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成功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是坚定不移的追求自己在自己的梦想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想改变就要付出自己的毅力来忍受那挣扎的痛苦,值到有一天我找到了我飞扬了,活着,有梦,坚持,善良,纯正,永垂不朽是我们都是孤儿
你好,这其实不光是你想的问题,我作为精神科医生,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身边的朋友、乃至亲人如果患上精神疾病,我们需要怎么和他们相处?我们是否还会像原来一样交流或者生活吗?精神疾病范围特别广泛,多数人可能只认为疯疯癫癫的才是精神病,其实不然;现在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程度较之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关心的最多的可能要数抑郁障碍了,除此之外我们还渐渐知道了神经症、强迫症、孤独症、精神症等等;的确这些都是精神疾病的范畴,就连最普通的失眠症和焦虑症也都属于精神科疾病;随着我们对精神科的不断研究,不断更新,如今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网络成瘾、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等也都包含在精神疾病范围内,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患上精神疾病,但大家也不要恐慌,其实精神疾病就是普通的内科疾病而已,既不是传染病,也达不到立即致死的地步,只是我们过去对这类疾病了解较少而存在的误区或者误解。作为医生的一点经验和大家讲讲我的想法,这也是我经常和患者的相处经验,抑郁障碍的病人本身表现就是话少,应答迟缓,因为他们感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自然在谈话上也不愿意找话题;因为感觉头脑反应慢,让这些患者在与别人谈话时跟不上节奏,或者让对方感觉患者漫不经心;抑郁障碍的病人还有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整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对于这样的病人我觉得你需要做一个倾听者或者陪伴着,不要过多的要求他们和你交谈或者吐露心声,适当的出现在他身边,尽可能倾听他的感受,或者陪伴他做一些即使很无聊的事情,抑郁障碍的病人其实很需要陪伴;作为朋友还应该多带患者走进自然,感受外界的阳光、空气,即使没有交流,在一起散步也好;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责任就是监督病人吃药,给予适当的鼓励,最好每天都能发现患者哪些地方好转了,并且告诉他,让他知道自己正在逐渐改善;其实抑郁障碍的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是能够恢复社会功能的,在恢复期和正常人没有差异,患者也不用因病而出现病耻感,疾病缓解后正确看待和认知是很关键的。妄想性障碍的病人该怎么相处相较于情感障碍,妄想障碍更加严重一些,因为患者会在妄想症状的支配下出现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的情况,患者可能会有言语走板、行为紊乱、甚至冲动毁物的情况发生;在这时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尽快就诊,尽早应用精神科药物,这样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只要对症对症,这样的表现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病情稳定的患者虽然不在兴奋躁动,但他们很多人仍存在妄想的表现,可能不切实际,也可能过于偏执,这都是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这也是精神科最难纠正的问题,对于这类症状坚持服药是最有效的方法,监督患者服药显得尤为重要,避免病人出现漏服或者藏药行为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如果病人能够规律服药,那是最理想的,很多病人在疾病发作严重的时候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后就会被接回家中休养;在日常的交流中很多病人其实不一定会马上出现言语走板或者荒谬离奇的言论,有些患者还是可以恢复部分社会功能的,只是在谈论某个问题或者病人极为在意的话题时,才可能因为病人自身存在妄想而出现他人无法理解的言论,这时我们不需要给与反驳,也不需要认同,很多患者只是强调自己的看法,不一定要求对方也一定接受;像妄想障碍这样的重性精神疾病,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还是有长远影响的,所以在病人回家康复之后,我们应该尽可能让患者回归社会,不要脱离周围人独处;让病人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有社交、有活动、有自理能力甚至简单的劳动能力等等。精神障碍患者确实比其他病人更需要关心和照顾,我们更多的了解了精神科的知识后就会对病人的康复有所帮助,药物治疗虽然能缓解部分症状,但从长期来看有家庭的支持也是最重要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感谢关注。
家长把自己当后妈,活好自己。家有十七岁抑郁症女儿,确诊重度第三年了。试过很多方法,孙子当过了,唠叨、斥责、怒骂、贴标签、哭诉、说教,通通试了无数遍。然而,在一直正规治疗的基础上,第二年甚至病情加重,出现了网贷、冲动消费、离家出走、异地见男网友、说走就走的旅行等情形。当然存在复学失败、沉迷手机现象。亲子关系差,易激惹,女儿恨自己,也恨妈妈,所以,时常搞事情,作天用地,放弃未来。第三年(今年)状况:情绪稳定、理性消费、主动学习、锻炼身体、学习钢琴和舞蹈、有了目标和梦想。亲子关系良好,有说有笑,关爱家人。这其中,家长改变很关键。孩子是庄稼,家长是土壤,医生心理咨询师是化肥农药。家长必须得学习成长改变,家长成长的速度,决定孩子康复的速度。简单地说,家长首先得关注自己、活好自己、爱自己。爱满自溢。不会好好爱自己的家长,不可能有力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家长在生活照顾方面,当自己亲妈,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整整洁洁,准备孩子爱吃的饭菜。家长在管教孩子方面,当自己后妈,微笑闭嘴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包括学习。家长不要当24小时监控,去关注自己,活好自己,重拾爱好,或新学爱好,每天让自己过得开开心心地,活得有劲、有趣、有奔头,活出人生美好的样子。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不要互相绑架,各自活好自己的人生就好。家长切忌一门心思去改造孩子,迫切地希望孩子赶快好起来,去上学。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由他自己决定并负责。家长的事是活好自己,温柔慈爱、元气满满,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记住,改变自己的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吧。知识就是力量,办法总比困难多。家长去学习成长改变,书中有方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