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为什么作呢?一般很作的人都是安全感很低,害怕不受重视,害怕被抛弃,通过不断地作来获取重要他人的关注。而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非常不快乐的童年,长期被他的抚养人忽视和疏离,感受不到被爱,自我价值感极低,在心理学中这叫消极自我。有因才有果。我们不能只是看到婆婆目前作的行为,还要把她放到她的原生家庭和生存环境中去看她行为背后的动机。她之所以作,就是希望得到一些情感上的关注和心理上的慰藉。如果能读懂她的这个动机,我们就会少些厌烦和不理解,多些同情和接纳。这就是善解人意。当你能够善解婆婆的时候,就能做到情感隔离了。在心理学中,情感隔离还算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防御机制,也就是有意识的忽视她的负面情绪和不当的行为,就当听不到看不见,不让她的作伤害到自己。但是,情感隔离不是最好的防御机制,最高级最成熟的防御机制是升华。简单的说,升华就是做正确的事,利人利己,达到双赢。怎么做呢?那就是满足婆婆的心理需求,在婆媳关系中提高婆婆的安全感,让她感受到被需要,被关注,被爱。时间一久,婆婆就不会把她因童年中受到伤害产生的委屈、不信任、愤怒和仇恨投射到你的身上了。所以,面对总是作的婆婆,婆媳未必是天敌,婆媳是天敌还是朋友还是至亲,取决于儿媳妇的人格健全程度。冲动幼稚的儿媳妇只看到婆婆的行为,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把婆媳变成仇敌;善良但是心理能量不足的儿媳妇不仅能看到行为,还能读懂婆婆行为背后的动机,做到善解+情感隔离;心理成熟、人格健全的儿媳妇不只能善解,还能升华,有效满足婆婆的心理需要,把自己变成婆婆最信任的、最亲的、最离不开的那个人。我是心理彦究员,您身边的情感婚姻心理咨询师,祝您家庭和睦幸福。
从上面的这个题型来看,仿佛使我想到正在观看的一幕话剧,这幕话剧从头至尾出场的几乎全是女人。婆婆和媳妇是主角,配角则是生活在婆婆和媳妇身边的亲人,或是邻里。而这些配角也大多是女性。那么,这么多的女人,不妨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女性有哪些共同的特质吧!女人善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什么微风细澜到了女人的内心中,都会起到十分剧烈的波浪,他们的情感十分地细腻,高兴也好,烦恼也罢,情感的泪腺在脸颊的两庞汩汩的流出,犹如断了线的珍珠。此时充当媳妇角色所流出的只能是抱怨的泪,委曲的泪。“多年的媳妇熬成老婆,”虽说这是一句俗语,可它反映的却是生活中的一个现象,生活里扮演儿媳妇角色的,只有在时间的渐增中,一次次地将这委曲的泪水流出,给自己的心房腾出位置,好继续接纳下一次委曲的洗礼。等到自己在生活里也扮演老婆婆时,方能抛却这委曲的泪水,继而强大起来。也许哪一位会说婆婆的怨言,到我这个当儿媳的这里,坚持不受纳,哪来的委屈可言?其实不然,女性的生理特性,决定了他们的嘴用来说话的时候居多。我记不起来,从前哪位心理学家说过,女人的话语,平均起来每天有3000句之多,如果这一日的量没能够充分的表达,堵在心头,估计如堵上了一块石头一般,坠的人心难受,必须要一吐为快。然而,日月中哪有那么多的事情可絮叨的呢。无非不就是生活里的飞长流短之类的婆婆妈妈,可说者无心,只顾了呈一时口舌之快,可听者有心呀,朝夕相处的婆媳俩,又都是感情细腻之人,即使婆婆琐碎繁杂的絮聒唠叨,没有旁敲侧击之意,可到了儿媳的耳中,变成了是非口舌,纠结为一道过不去的坎,于是,不利用自身嘴的优势进行反击,仿佛有辱了来到这人世走上这一遭似的,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唇枪舌剑,是否如《三国》里的《草船借箭》,噼里啪啦的大有鸡犬不宁之势,如此的吵闹,身旁的邻里和亲人怎能够处之若泰,安然置之呢。可是,指责年长的婆婆吗?似乎不应该,毕竟年岁长,辈分高,她那沟壑满面的皱纹能想象出她的未来的年份,似乎已是屈指可数了。于是只好去劝解,做了晚辈的儿媳:多多的忍耐些吧,给予婆婆担待一点。明眼人从这句劝词里,转动一下自己的脑筋,便可以发现,它的潜台词就是:忍耐一些无奈吧,你当婆婆的时候,便是你的出头之日,你也可以同样的对待儿媳妇。于是,胆小怕事的女性共有的特质又从媳妇那儿尽显出来,可以大褒其奖的举止一一默默回房,一任那委屈的泪水沾湿了蓝点碎花的衣襟,浸润了绣着并蹄莲的花枕,直到这委曲的泪水倒腾彻底,才“噗”的一声擤掉清溜溜的鼻涕,准备再次接受来日的委屈。
孕育养娃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