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0
2024-03-28 13:10
需要证明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
缺陷:是指心理上、生理上或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或功能的任何异常或丧失。
残疾:是指由于缺陷而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
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缺陷或残疾,而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至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按其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等因素应能发挥的正常作用。
残疾人即肢体、语言、听力、精神、智力或多重存在长期缺损的人,这些缺损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或可阻碍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
(1)医疗
该模式强调残疾的病理原因与功能限制。在残疾教育与康复过程中,诊断往往被视为基础性工作。因此,各类残疾政策重视残疾的根源与性质的诊断。然而,这类规定却容易对于残疾人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从医学的角度看,残疾人的问题来源于其自身缺陷与不足而非社会歧视或环境不利,残疾问题的解决更多地来自于个体努力而非公共服务。
(2)经济
·这一模式集中于就业等经济问题,更多地为官员采用。它认为残疾意味着工作能力的不足,残疾人身体、行为以及职业技能不足导致他们就业困难。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残疾人政策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康复,特别是基本技能与体力劳动能力的训练。此类康复训练忽视雇主的态度或歧视等因素的阻碍,并落后于后工业化时代对于劳动技能的要求。
(3)社会政治
“少数群体” 并非天生的 “不利者”。
社会歧视与不公平而非自身能力不足是残疾人就业与社会适应困难的主要障碍。
残疾人地位的改善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调整而非仅仅残疾人个体身体功能与经济能力的提升。
残疾根源于社会环境与结构不能适应残疾人的要求,而非残疾人没有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残疾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机制的缺陷导致的。社会烙印与社会标签社会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今天,人们更倾向于用残疾、特殊儿童、或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等中性的词汇来称呼各类身体或心理功能受到限制的人群。
特殊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当某一社会对“残疾”、平等等观念发生变化时,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教育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内容源自网络,侵删)